九类生理物质临床中药分类研究一mi
和我一起走遍全世界,体会中药的“酸、苦、甘、辛、咸” 古今学者为了更好地归类中药以便医者正确使用中药,留下了数量丰富的文献,分类方法各有所长。传统中药分类方法包括按照上中下三品、自然属性、功效性能、脏腑经络来分类。现代中药分类方法名称按照中药名称首字母、中药名称首字笔画、功效分类、自然属性、药用部位、资源产地、炮制规格以及药理作用分类法。 每种分类方法都具其特定意义: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是从中药性能的补养、疗疾、毒药攻邪等归类,是中药分类方法的原始,其开拓了中药分类的先河;自然属性、药用部位分类法,便于药物采集、修制,对植物学研究大有裨益;资源产地、炮制规格以及药理作用分类法,是按照药物加工、炮制分类,专业性较强,与临床关系相对较小;功效、经络脏腑分类方法,贴近临床,具有实用性的特点,是历代中药书中最常用的分类方法。 然而,在疾病形式发展过程中,还有气血津液等生理物质参与其病理变化,因而在辨证施治以及选方用药的过程,必定要考虑到对气血津液等生理物质起作用的药物。由此言之,以生理物质的病变来类分药物就显得很有必要了。接下的文章正式基于此而讨论人体生命活性物质(生理物质)的生理病理,以及依据其病理变化所确定的中药药物分类。 历史回顾 现有中药分类方法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古至清末时期的传统分类法,包括按照中药上中下三品、自然属性、功效性能、脏腑经络来分类。第二阶段是从清末至今的现代中药分类方法,包括按中药名称首字母笔画、名称首字母顺序、功效、自然属性、药用部位、资源产地、炮制规格及药理作用分类法。 传统中药分类方法 中药上中下三品分类法 三品分类法即根据药物扶正与祛邪的主要功效、有毒与无毒的药性,把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的方法。三品分类法为中药分类开辟了先河,虽总体略显原始宽泛,但人们可以依据这一分类,在临床中分别选择养性延年的药物、治病调理药物,以及驱邪攻毒药物等,并且使后人对药物毒性的认识有所提高,对后世按功效和性能分类作出了重要的启示。 代表著作:《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西汉末年至东汉末年,是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原作者难以确定,仅知并非出自一人之手,目前的各种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多位学者长时间的考订、整理所成。应天、地、人三界,并受一年有日的影响,载药种。上品药种,以之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害作用,可长服久服及益寿延年,如干地黄、石菖蒲:“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菖蒲,味辛温。主风寒湿痹,咳逆上气,开心孔,补五脏,通九窍,明耳目,出声音。久服轻身,不忘不迷或延年”。中品药种,以之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或补虚扶弱,如淫羊藿、山茱萸:“淫羊藿,味辛寒。主阴痿绝伤,茎中痛,利小便,益气力,强志”;“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或祛邪抗病,如雄黄、瞿麦、泽兰、露蜂房,“雄黄,味苦平寒。主寒热,鼠瘘恶创,疽痔死肌,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胜五兵”;“瞿麦,味苦寒。主关格,诸癃结,小便不通,出刺,决痈肿,明目去翳,破胎堕子,下闭血”。中品药具有一定的毒性,须斟酌使用。下品药种,以之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毒性较大,除寒热、破积聚,使用当慎重,如附子、乌头、巴豆。“附子,味辛温。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创,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温,……躄拘挛,脚痛,不能行步。生山谷。”“乌头,味辛温。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咳逆上气,破积聚,寒热。其汁煎之,名射罔,杀禽兽。一名奚毒,一名即子,一名乌喙。生山谷。”“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症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练五藏六府,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内,除鬼毒蛊注邪物(《御览》作鬼毒邪注),杀虫鱼,一名巴叔(旧作椒,《御览》作菽),生川谷。” 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 自然属性分类法即根据药物的自然特征,以植物、动物、矿物为大类,结合药物各自特点细分的分类方法。此类分类方法的特点是从药物来源上来归类,条理清晰,分类一目了然,但不利于临证使用。 代表著作:《本草经集注》《本草纲目》《得配本草》。 《本草经集注》成书于公元年左右,作者陶弘景,该书载药种,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在《神农本草经》[1]基础上,增加了种中药,比《神农本草经》[1]增加了一倍。增加了“大温”“大寒”两种药性,进一步完善了药性理论;设立“七情药例”专篇,深入诠释“七情”,推动了中药配伍理论发展;认为毒性分大小,还设立“解毒”专篇,具化了中药毒性理论;强调药物产地的观念,为后世“道地药材”提供了理论依据;设立“合药分剂料治法”,完善了历代的中药炮制方法。 《本草纲目》成书于年,作者李时珍,该书载药种,将这种药物列为16部为纲,60类为目,16部依次为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竹、服帛、虫、鳞、介、禽、兽、人。60类是以16部为基础,水部2类,火部1类,土部1类,金石部4类,草部10类,谷部4类,菜部5类,果部6类,木部6类,服器部2类,虫部3类,鳞部4类,介部2类,禽部4类,兽部5类,人部1类。这种细致的纲目分类方法使读者对药物类别把握准确,方便检索,知道药物名称可大体了解其所属部类。 《得配本草》成书于年,作者严西亭,该书载药种,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等25种。“得配”之名乃由于“得一药而配数药,一药收数药之功,配数药而治数病,数病仍一药之效”,该书突出药物的配伍运用,除此之外,在药物功效阐述上,也有和基本生理物质相关的介绍,如书中论石膏“入足阳明、手太阴、少阳经气分”,论鳖甲“入足厥阴经血分”,治疗“暑邪中于阴分”。 中药功效性能分类法 功效性能分类法即根据药物功效性能来分类的方法。此法在古代本草中有较多使用,一般依据中药的临床功效及作用性能,采用宣、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等十剂分类法或其他十二门分类法等。 代表著作:《珍珠囊》《本草求真》。 《珍珠囊》成书于年,作者张元素,该书载药味。首载药物的阴阳、寒热、归经、性能、主治及宜忌。首次将归经理论系统化、具体化,列出药物升降及近30味药物的归经,标明所有药物的阴阳属性,使药性理论应用于临床,绘制了“药象阴阳补泻之图”,将药物气味与地支八卦、五脏、四时、六气阴阳融为一体。 《本草求真》成书于年,作者黄宫绣,该书载药种,将药物按品性分为补、涩、散、泻、血、杂、食物七类,各类下分子目,如补剂分为温中、平补、补火、滋水、温肾,收涩剂分为温涩、寒涩、收敛、镇虚,散剂分为散寒、驱风、散湿、散热、吐散、温散、平散,泻剂分为渗湿、泻湿、泻水、降痰、泻热、泻火、下气、平泻,血剂分为温血、凉血、下血,杂剂分为杀虫、发毒、解毒、毒物,及第七类食物类。书中“脏腑病症主药”和“六淫病症主药”便于形成功效理论的立体框架,有机将二者结合,增强了用药准确性和把握度。 中药脏腑经络分类法 脏腑经络分类法即根据药物所归入的脏腑及经络来分类的方法。首创中药引经报使理论,并将引经药称为“的药”,即现在所谓具有“靶向”“导向”作用的药物。 代表著作:《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本草害利》。 《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校释》约成书于13世纪,作者张元素。该书对药物分类有所拓展,总共分为12篇,先后分别为肝、心、脾、肺、肾、命门、三焦、胆、胃、大肠、小肠、膀胱这12部,每一篇皆先论述该脏腑的生理、所主病证,再介绍用药,便于从脏腑生理、病理角度认识中药。 《本草害利》成书于清朝后期,作者凌奂,载药余种,书中总以五脏六腑分队,大致以补泻温凉为序,把药物功力按照“猛将”“次将”分类,形象活泼展示了药力的轻重。以入心之药为例,书中将北五味、酸枣仁、柏子仁、远志肉、丹参、龙眼肉、麦门冬、当归列为“补心猛将”,将白芍药、茯苓神、猪心血、琥珀、淮小麦、合欢皮、龙角列为“补心次将”,把牛黄、石菖蒲、黄连、木通、辰砂、犀角列为“泻心猛将”,把山栀仁、连翘、通草、车前子叶、竹卷心、灯心、莲子心、石莲子、安息香、乳香、金银箔、山豆根、天竺黄、黄丹、象牙、真珠、赤小豆、郁金、白茅根、人中黄列为“泻心”次将。 现代中药分类方法 现代中药分类方法包括按首字母笔画、首字母顺序、功效、自然属性、药用部位、资源产地、炮制规格、药理作用分类法。 中药名称首字笔画分类法 如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采用这种分类法。此种分类方法便于读者查询,但是药物系统性不强,相关性药物分隔较远,不利于对比学习,某些中药别名较多,不便于查询。 中药名称首字母顺序分类法 此种分类法见于《汉拉英中草药名称辞典》(广东科技出版社)等。此种分类方法也是便于读者查询,但是药物系统性不强,相关性药物分隔较远,不利于对比学习。 中药功效分类法 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中药作用功效分为解表药、清热药、泻下药、祛风湿药、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补虚药、收涩药、涌吐药、拔毒化腐生肌药。此分类法缺点在于类别不统一,如泻下药是按病势分类,化湿药、清热药、平肝熄风药是按六淫分类,解表药、温里药按病位来分类,理气药、止血药是按基本生理物质来分类,消食药、驱虫药是按病因来分类。 《中药学》 中药自然属性分类法 按中药原植(动)物在自然界中的存在位置和属性,采用生物分类学的门、纲、目、科、属、种进行分类。《药用植物学》《药用动物学》即采用此种分类法。此种分类方法对读者知识水平要求较高,需要对动植物科别分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中药药用部位分类法 根据中药入药的部位,而分为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与种子类、全草类等的分类方法。《中药鉴定学》《中药志》等采用此种分类法。此种分类方法较易查询,对植物药描写更为偏重。 中药资源产地分类法 即按中药资源主产地的地域特点进行分类的方法,一般分为川药、怀药、浙药、云药、北药、南药、东药等。如《中国道地药材》即采用此法。此种方法对道地药材描述专业,但对于学习者对比中药以了解功效方面来说无较多优势。 中药炮制规格分类法 即按中药炮制规格的方法,把中药分类的方法,一般分为炒法、炙法、煅法、蒸煮火单法、复制法、发酵法、发芽法等。如《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规范》等用此分类法。此种分类方法专业性强,不适合中药初学者。 中药药理作用分类法 即根据中药的作用机理,将药物分类的方法。一般分为发汗药、活血祛瘀药、泻下药、清热解毒药、补益药等。如《中药药理学》等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 综上,现有的每种中药分类方法各有利弊。其中,最益于临床工作的是按脏腑经络、功效分类,但是人体的构成除了脏腑经络外,还有生理物质,而目前尚缺乏专门针对生理物质的用药分类。每个疾病都有生理物质的参与,涉及的基本生理物质及其邪变各有不同,中药也相应有影响不同生理物质层次使之发挥治疗功能的“靶向”作用,故用药上可试着从选用入不同基本生理物质层次的中药的角度来看待、治疗疾病。 本文根据江西中医药大学岐黄国医书院届硕士毕业生陈瑶(本人师姐)的毕业论文《基于姚梅龄教授九大生理物质临床中药分类研究》整理得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走遍全世界,体会中药的“酸、苦、甘、辛、咸” 更多精彩文章请看这里: 三年研究,重拾传统药用价值最高的鱼胶·鳇鱼胶炮制与应用 大学专业篇·为什么非要跨专业考中医研究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6073.html
- 上一篇文章: 第十二届全球民间艺术收藏网络展销会玉
- 下一篇文章: 个绝密中医秘方,快存起来以备不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