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韵永登文旅作品周辑54ldq
文化承载着地域发展的根基,文艺传承着永恒的人文精神。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书写永登县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讴歌永登县改革发展的时代风景,永登县文旅局创办《“乡韵”永登文旅作品周辑》选辑,将定期在每周六刊载,在各节庆期间推出“节庆”特辑,同时结合党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脱贫攻坚、民族团结进步、法制建设、扫黑除恶等工作不定期推出特辑,充分发挥“三区”人才文化志愿服务者和青少年的才能,服务农民工和社会各界,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助力精神脱贫扶志扶智。《“乡韵”永登文旅作品周辑》的创办既是加强和改进永登文化、文艺、旅游、体育工作的全新举措,也能更好的激励广大文艺工作者承担起文艺繁荣的重任,承担起守护我们精神家园的使命,为更好展示和宣传永登新形象,提高永登美誉度和影响力,贡献一份文化人的力量。 我们的节日端午1端午节特辑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 端午 它是屈原心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大情怀 它是苏轼眼里“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的幸福观 是大人手中的粽子叶 也是孩童腕间的五彩丝 …… 端 午 浓情端午,一见粽情 端午节由来与习俗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龙日、龙舟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至正南中天,是龙飞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端午节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扒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礼俗,这两大传统礼俗在中国自古传承,至今不辍。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上古先民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总的来说,端午节起源于江浙地区吴越部族的龙图腾祭祀,注入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附会纪念屈原等历史人物纪念内容,最后形成如今端午节文化内涵。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约公元前年—约公元前年),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秭归)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过端午节,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各地因不同的文化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扒龙舟活动在中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盛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端午食粽之习俗,自古以来在中国各地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端午节期间通过传统民俗活动展演,既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又能很好的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端午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注:端午节由来和习俗资料摘自新华网和中国传统节日网。端午安康 王治顺篆王治顺:男,年生,永登县武胜驿三庄小学教师。七律?端午粽子美人羞飞扬卡特 无穷味道美人羞, 一世青衫彩线留。 米粽包成端午节, 龟鳞德顺吉祥舟。 四时竞巧清香枕, 九子争新白玉头。 南北交融生百样, 斯文满口笑何求? 作者简介 飞扬卡特:本名巨军生,永登苦水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 忆及端午张文芳 又是一个端午节了,医院过的,父亲生病住院在省康复中心,然而今年的端午节我却已经失去了父亲…… 五月初五,五为阳数,重五,午月午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了。各地的端午节风俗都不尽相同,很多地方人们会做粽子吃,会赛龙舟,会挂艾草和菖蒲,会喝雄黄酒,避毒虫,拴五彩丝线,只是各地叫法不同。有人说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屈原而存在的,从其名称、各地习俗来看,也不尽然,只怕是在此之前的很长时期内就已经存在了。屈原恰好选择了这一天投入汨罗江,屈原的爱国情怀使得端午这个节日充满了温情和力量,从此屈原与端午有了联系,屈原和端午作为中国文化的符号产生了美妙的链接。从此,端午为屈原而存在,因屈原而更有温度。 记得小时候每次端午的前一天,母亲就会叫我和弟弟去折杨柳枝,挂在家里的门楣上,有时候是柳条,有时候是杨树条,每个门头顶都挂,大一点儿的挂两个,小一点的挂一个,廊前的前檐缝也要插,母亲说辟邪;母亲也会给我们搓好“锁儿线”,她总说要是端午不戴“锁儿线”就会被蛇咬,其实就是用五种颜色编成花绳戴在颈上、手腕上还有脚脖子上;还要戴荷包,各种样子的荷包戴在小孩子身上,有时候是挂在胸前,有时候是背在后背;母亲会馇上凉粉,蒸上枣花馍,端午的一天,一家人坐在一起吃西瓜,吃凉粉,吃馍馍炒菜,甚至有的人家会做上酿皮配着一起吃。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是盛大的节日。无论干什么工作,哪怕你是在私人小单位上班,端午节是非放假不可的。 我上初中那会儿,母亲在离家不远的一个小砖厂做工,每天都很忙,也很辛苦。但端午的这一天砖厂就会停工放假,母亲就趁着这个时候,带着做好的吃的去离家不远的姥姥家。 时间总是飞快,如今我也已为人母,河口的端午节是不插杨柳枝的,仍要戴花花绳儿,荷包也变成可有可无的了,婆婆会做上粘糕,馇上凉粉,蒸上花馍…… 端午总是寄托了人们很多美好的期望和憧憬,期望辟邪,期望远离毒虫猛兽等的伤害,期望远离瘟疫,憧憬幸福安康和美好生活…… 作者简介 张文芳:永登县红城感恩寺文管所干部。 端午杨振虹 那个遥远的五月, 你的天问没有答案, 你的九歌没有回响, 苍穹下、汨罗旁, 唯有孤独和惆怅。 或清或浊的沧浪水啊, 无情自东流。 两千多年过去了, 岁月的长河掩不住历史的忧伤。 多少文人骚客 歌颂你,祭奠你, 为你嗟叹悲吟, 在楚山湘水旁。 芰荷为衣,芙蓉为裳, 木兰秋菊至今犹香。 魂兮归来, 衣袂飘飘, 秋兰为佩。 归来兮, 看荆楚大地, 龙舟赛场锣鼓喧天, 粽叶糯米十里飘香。 民生不艰兮多欢畅。 作者简介 杨振虹:永登县中学教师,诗文爱好者。 五绝·端午浪淘沙 艾叶飘香季, 丝缠米粽糕。 饮杯端午酒, 忆古念离骚。 作者简介 浪淘沙:本名吴国祥,中共党员,现供职于永登县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大队。 端午的味道红藕 小时候端午的味道是沙枣花的清香扑鼻,是柳枝的清新淡雅,是甜醅的甘甜爽口,是韭菜包的垂涎欲滴…… 记忆中端午的前三四天基本每家每户都要开始煮甜醅了,把储存的粮食从仓库里挖出一大盆来,然后细细拣去石子、燕麦等杂质,用水洗干净了,在大锅里煮熟了,晾在案板上,这时候嘴馋的我们会偷偷地吃几口热腾腾的麦子,如果不小心被大人看见了,还要遭训斥。等煮熟的麦子半温不热的时候倒上两包酒曲拌匀了,盆上盖上盖子,用围裙包好了,甚至还盖上小面被子捂上两三天。端午的前一天揭开盖子,一股浓烈香甜的酒香味弥漫着整个屋子,盛上半碗甜甜的略带点酸味的甜醅,吃的有点熏熏的感觉。 端午前一天还要蒸韭菜包。韭菜都是自家小园里的,拿菜刀去割上几把,鲜嫩的绿汁在菜刀上翠绿欲滴。洗净切碎的绿韭菜和上炒得金黄的鸡蛋,再配点红辣椒,包子馅就已经让人口水满满了。等一大笼柴火包子出锅来,韭菜的鲜美味,随着满屋的热气便氤氲开来,小孩子不顾烫手,热腾腾的先咬上一口,那个爽啊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了。 到了晚上,妈妈还会给我们搓花绳带。妈妈平时舍不得的绣花线,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慷慨地拿出来,再配上一根金丝线,彩色的花绳就在母亲的手中被搓出来了,然后在我们的脖子里、手腕上、甚至脚腕上戴上了。 端午节的这天,早早的大人们就已经折了细细长长的杨柳条来,插在了大门上。有些有情趣的大人还会夹着清香的沙枣花枝,一同插在大门口辟邪驱灾。勤快的大人也顺便采了艾蒿回来,端午的艾蒿药性也比平日的强,家里人伤风感冒了,煮一把艾蒿泡脚,效果赛过吃药。这天大人们还会喝雄黄酒,而小孩子也是在额头被点上雄黄酒,据说从此不遭虫蛇咬。后来看电视剧《新白娘子传奇》的时候才知道了白蛇是喝了雄黄酒才显出原形的。 当地的小孩这天还要戴荷包,荷包大多是一个大的狮子,然后四条爪上缀四串彩色的穗子,当然每条穗子上还串有小荷包,而这些小荷包的形状有十二生肖,还有四大毒物:蟾蜍、蜈蚣、蝎子、蛇。还有小萝卜,小花等形状的荷包点缀在穗子中间,甚至还配有小铃铛,穿裙子的小女孩一步三跳的时候,铃铛也轻轻地叮叮当当的响起来,使小姑娘越发可爱了! 记得有一年端午节,村里小姑娘有穿花裙子的,我特别想要一条花裙子,跟在妈妈身后嘟囔了半天。结果下午的时候,我也有了两条花裙子,别提我有多开心了。你知道我怎么一下子拥有了两条花裙子吗?原来妈妈忍痛割爱,拿出一条被面子四六剪开,一头缝上边,另一头串上松紧,简单的裙子就做出来了,一条长裙,一条短裙,在当时的农村那可算是很时尚了。 今年端午又至,大街小巷又是彩线绕棕,艾蒿飘香,但我还是怀念小时候端午的味道。它就像一坛美酒,在岁月里愈酿愈香,愈酿愈陈,思之动人,饮之醉人。 作者简介 红藕:本名赵生斌,喜好散文诗词,喜欢运动。 端午吴国福 五月初五到来姗,神游荊地汩罗江。佞人奸邪妄结党,郢都遗恨化作浪。楚辞首创开香草,浪漫情怀百世芳。端午节里忆屈神,暂借离骚好还乡。作者简介 吴国福:中共党员,县商务局干部,上川镇四泉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 端阳泪甘铭得 七五年刚上高中,一天队上的人来学校叫我回去,我问什么事,他说是你奶奶让你回去过端阳节。我不知道什么日期也没有多想,就稀里糊涂地跟着他回到家。 一进大门庄子上的几位老者坐在院子里,又隐约听到婴儿的哭声,急忙进屋只见奶奶抱着啼哭的婴儿,我忙问婶婶来。一向坚强的奶奶经我一问,眼泪扑啦啦流下来哽咽地说,这娃娃生下三天昨天晚上失血过多没有了。 我喝了点水,叔叔让我到县城买一张席子,没有钱奶奶把她红布包包里的两块银元拿出来,让我到银行换钱。 一到县城那时的印象好像是北街,我把两块银元放在木质的柜台上,一个中年男子用异样的目光打量着我。 因我从山里加紧赶路汗水,泪水尘土混合在脸上,满头蓬发,身上加之没有像样的衣裳。硬说是偷来的不给兑换,我一听急了,用哭声哀求,不是偷的呀,我从山里赶来婶婶死了,没钱买棺材兑钱买一张席子,你行个好。我苦苦哀求还是没有打动他的责任感,反而说道让家里的大人来兑换,听他这么一说我绝望地大哭起来。 这时进来一个人我定眼一看是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落户到我们队的李叔叔,他在百货公司工作,我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说明来意,他担保兑了钱,李叔叔帮了我天大的忙。 两块银元兑了五块钱,买了一张席子,一罐奶粉,回到山里已是日落时分。 几位老者把婶婶用席子一卷,麻绳一扎,放在架子车上,我撑辕拉着车和几位老者在大坡头的山坳里火化了,回来已是夜半。 《卷席筒》这个古代戏剧中常演的悲惨故事,而今真实般地上演在我的人生序幕里。这一夜在婴儿的啼哭声和奶奶的叹息声中,虽劳累了一天的我根本没有睡意。苦命的奶奶中年爷爷就去世了,父亲也去世,在极端苦难中把我从两岁拉扯成人。三灾把奶奶压的喘不过气来,而今命运再次露出狰狞的面目,扑向奶奶那三寸金莲的瘦弱身躯,让她老人家再次挑战命运的极限。 叔叔从小患小儿麻痹症,一个腿不听使唤,慢慢地走路,好不容易成了个家,而婶婶又撒手人寰,留下遗孤让人心痛心碎。 第二天几位老奶奶来我家劝奶奶把这个女婴送养别人,可一向倔强从不向命运低头的奶奶,一边抚摸着我的头,一边说这娃在闹饥荒时我都把他拉扯成人,现在比以前好多了,我要把这奶尕子也要拉成人。 也许苍天有眼,奶奶以她那母姓特有的毅力硬是把这个女婴拉扯成一个婷婷玉立的大妹妹。 奶奶以八十四岁的高龄,欣慰地看到了我的两个孩子,没有什么残病,非常理智地安详逝世。 人世有那么巧合的事,奶奶是九二年农历四月廿八去逝,下葬是端午节,而婶婶是七六年农历四月廿八也节近端午。冥冥之中好像是天意,这天意就是婶婶在九泉之下对奶奶跪拜感恩的魂灵召唤。 人说不要轻易把伤疤揭开给人看,别人看过之后谈笑而热闹,痛苦丢人的是自己。今强忍痛苦写成一篇文稿,以念九泉之下的亡魂。 端午的眼泪就是我唯一的收获。 余生只诉温馨不言殇。 作者简介 甘铭得:永登通远镇捷岭村人,现居新疆喀什莎车县。 一个打捞正直的节日韩本孝 那条没有流出湖南的 汨罗河 却流经 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 也让每一个 爱国的中国人 心头《怀沙》 你 一个本可以 只要不说实话直话和气话 就可以好好研磨楚辞的老人 却 烦恼着 直言着 求索着 而怀沙了 你 至今还 把剑四顾, 问天问电 问东皇太一 你的灵魂仍在反抗你的躯体 到而今 一块直行的石头 和 一颗求索的头颅 依然伫立在《离骚》边上 时间像一枚粽子 比什么都清楚 都深刻 百姓像一只龙舟 打捞屈子 打捞正直 作者简介 韩本孝:永登县高级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华楹联学会会员,甘肃韵文学会副会长。 七绝张贤贵 一 粽子年年五月香, 万民抛向汩罗江。 千年未歇酬人杰, 来去皆雄无等双。 二 一曲怀沙脱谤谗, 汩罗江水沒青衫。 一身正气穿千古, 激励儿孙正滿帆。 作者简介 张贤贵:男,69岁,退休教师,甘肃诗词学会会员。 你纵身一跃——端午节悼屈原王玉良 你纵身一跃 汨罗江奏出了生命的绝响 在五月的阳光里久久的激荡 是你把历史击打的如此苍凉 你纵身一跃 划出一道优美的弧光 是无数诗人慷慨悲壮的诗行 抒写着民族的风骨和脊梁 你纵身一跃 熔铸了千载文化之魂 锻造了百世铮铮诗骨 你是人格的楷模,精神的标杆 你纵身一跃 华夏大地便弥散着艾叶和菖蒲的芬芳 一江的春水成了一剂精神的药汤 此后,我的眼泪不在恣肆汪洋 你纵身一跃 无数次把黑暗的夜照亮 历史依然在继续演绎他的沧桑 滔滔江水绵延着无尽的惆怅 你纵身一跃 是雷电、是星光 是江畔兰花的馨香 是千古绝唱,也是忧伤…… 作者简介 王玉良:永登县第八中学语文教师。永登县作家协会、诗词协会会员,著有诗集《心头一抹玫瑰红》。 端午节王学明 匆匆春又归去, 盛夏近,正端午, 梅子时节雨纷纷。 儿时折柳插门楣, 红绳香囊,沙枣飘香, 喜吃酒醅枣糕。 如今也食米粽,看龙舟, 却不似儿时味道。 佳节逢年中,亲人可安好? 雄黄一杯, 千里遥祝安康。 作者简介 王学明:永登县教师,小说《黄金追猎者》发表于起点中文网。 母亲的三角馍张国丁 今年的端午节我不能在家过,而是因为来到了新疆。我很多年没吃过三角馍了,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对这种馍不感兴趣。温饱不成问题,过端午到市场上买些棕子就算是过了端午,但无论生活条件达到何等优越的情况,过去的吃食还是让人难以忘却,尤其是母亲的三角馍。 所谓的三角馍,顾名思义就是把和成的面擀开,撒上藏红花或苦豆粉卷成三角形,再在上面塞上一枚枣蒸出来的。如今,做这样的馍还不是很容易的事吗?可现在的年轻媳妇们嫌麻烦,就连酒醅也懒得做。可怜母亲这一辈人,她们宁愿熬夜,把同样的面粉能做好几种馍和饭,而且不重茬。在那样的困苦年月里,谁家的女主人面食好,是一种荣耀的象征。我的母亲就是佼佼者。每到重要节日前夕,母亲开始考虑做什么吃的让孩子们吃好,过个像样的节气。酒醅,凉粉,还要搓彩色线,梆在每个人的手腕和腿腕,说是防蛇咬或其它什么的。而过端午对母亲来说蒸三角馍是最主要的标志,它既是节气的象征,又能代替其他馍当日常食用,真可谓两全其美了。母亲的三角馍不仅形状好,再卷上红绿食用材料,就是不饿也让人嘴馋的咬上一个。而且吃起来酥酥的,一口气能吃两个,甚至三个,被窝里也要塞上一个。 就这样过了多少年,多少年里就有多少个端午。我们这些儿女们在她的慈祥抚育下,又吃了不知多少个三角馍长大。后来姐姐们会做饭蒸馍的时候,母亲手把手地教怎样做。平时吃的不再讲究,而每逢节气,母亲亲自和面,亲自把每一个馍均匀的摆到蒸笼里。她对做吃的方面一丝不苟,精心操劳。过去的年代里,不光是过年走亲访友,端午节的这一天也会来客人。母亲总是来客人了,先倒上茶,再用碟子拾上她的三角馍、包子让人吃好。她的三角馍外面黄的像秋天的树叶,里面红绿相间卷的又好像是五彩的云。因而特别惹人眼球,看的人不得不吃上一口。 可是,我的母亲四年前就去世了,我再也没吃过她的三角馍,确切的说这种情况在十几年前就发生了,因为她病床上度过了十二年。其间尽管我妻子每年端午节做三角馍,但已没有了母亲做的那样好吃又好看。随着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这些年里韭菜包子代替三角馍,再端上一大盘肉,再买一点棕子就算“与时俱进”的过完端午节了。 每逢佳节倍思亲,岁月的流逝勾起了儿时、少年和过去的往事记忆。中国有句成语:饮水思源,睹物思人。现在我虽然看不到,吃不上母亲的三角馍,可过去的端午节却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一种馍只是形状而异,可它不仅仅是食物,而且也是艰难日子里的特别符号。 作者简介 张国丁:永登县连城镇丰乐村人,残疾人专职委员。 悼念屈原斌诚 五月端午寄哀思, 汨罗江畔悼屈贤。 爱国情怀扬后世, 《离骚》精篇传千年! 作者简介 斌诚:本名撖文年,中共党员,永登县上川镇黄茨滩村村民。 端午节王春月 一条花绳把五彩的梦系在童年的回忆里一条河一声叹息把惆怅搁在岸边张望樱桃染红的节日轻轻落在母亲的白发上时光斑斓岁月轻唱诗行连篇抵不过节日恩怨情长的佳话打开历史的画卷朗读昨天,竟然在抑扬顿挫中暗伤作者简介 王春月:笔名新月,甘肃临洮人,现住永登县,甘肃诗词学会会员。 完 往期回顾 文博传承:妙因寺“砖雕” 本地歌曲《永登》 秦腔清唱《再续红梅缘》 鲁土司衙门旧址——妙因寺 非遗传承:连城牛站高跷 “乡韵”永登文旅作品周辑征稿启事 *************************************************************** “乡韵”永登文旅作品周辑编委会现面向全县广大文学、文艺、书画等爱好者征集有关文学、文艺、书画、美术、歌曲、音视频等作品,所有征集作品一律经“乡韵”永登文旅作品周辑编委会严格审查后每周星期六在永登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6330.html
- 上一篇文章: 后备箱当心南京逃跑的50条有毒眼镜蛇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