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病会传染吗 http://m.39.net/pf/a_4722919.html

仲富兰:不能说端午快乐吗

去年端午节前夕,网上涌动着这么一种说法:端午节不能送“快乐”,只能说“安康”。直接的理由就是,端午节是一个祭祀、悲壮的日子,端午这一天,伍子胥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端午是一个祭祀而悲壮的日子,不宜说快乐,有的还耸人听闻地指出“千万不能说”端午快乐,端午节和纪念、忧伤等字眼联系在了一起,因此互道“快乐”,显得很不合时宜云云。

我只觉得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有点扯,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语用”离不开具体的语境与意义。狭义的问候语,就是人与人之间出于礼貌的需要而针对性地使用的一般问候形式。其特点是:用于一定的场合,所问内容有一定的针对性,语表形式上有较为固定的惯用问候与不甚固定的情境问候之分,且都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泛化义;问候的目的,主要在于态度上的关心,情感上的联络,而不在于为所问内容的答案作出反映。就以端午节说一声“端午快乐”,实际上是一种问候,与实际的所指意义是不同的。一年的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可以说快乐。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下,人们各自的境遇和经验不同,才会有具体的意义。为什么清明节与端午节就不能说声“快乐”了呢?!如果端午节因为屈原、伍子胥等传说或者故事的忧伤与悲壮而不能说“快乐”,那么每一个纪念日,例如国庆节,近世以来多少为民族解放、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而牺牲的英雄,我们想起他们就很难过,是不是那个节日也不能说“国庆快乐”了呢,显然是很荒谬的。

对于端午节不能说“快乐”,北京大学已经有学者引用唐玄宗《端午殿宴君臣》诗的序进行反驳,那首端午节帝王写的诗歌中,就有“叹节气之循环,美君臣之相乐。”分明是“端午快乐”的最好例证。端午节有忧伤,有悲愤,但赛龙舟、撞蛋、挂香袋、包粽子、吃薄饼、猜灯谜、喝雄黄酒……这些都是让人快乐的。安康是前提,快乐是期盼,这两个词都可以用。所以我说“端午节”安康、快乐总相宜,端午节不能说“端午快乐”之论可以休矣。

我觉得,把一个本不该讨论的话题拿到公众面前,在网络上散播,本身就缺乏缺乏实事求是,是一种哗众取宠、蛊惑人心的表现。端午节是一个充满诗意的节日,有远方,有气息,也有忧伤。感时伤事,乃人之常情;读物释怀,乃人之常理。安康、快乐总相宜,了了一生,区区心情,何来又缘何而去,随心而已。

(引自于国风人文图典:《不能说“端午快乐”吗》)

田兆元:端午的内涵太丰富了

端是开始的意思,午是五的意思,五月的初五,叫端午。但是端午节并不只是五月初五这一天的时间,我们称为端午季。民间有头端午(五月初五),大端午(五月十五),末端午(末端午)的说法。一般指五月前后这一段夏日时光。

端午的内涵太丰富了,远不止龙舟和粽子,和端午节相关的人物也远不止屈原。现在我要和大家分享另外两项重要的端午习俗。端午凤舟,端午美兰。

最早的竞渡不是龙舟竞渡,而是凤舟竞渡。凤凰是中国神话中最为美丽吉祥的神鸟,多年前的中国神话著作《山海经》里说到,要是见到凤凰,就会天下太平。可见中国神鸟凤凰是当今世界最希望见到的一种鸟,如果凤凰出现,我们世界性的难民问题,各类冲突问题,恐怖问题,都会解决啊。可是这种神鸟什么时候,在哪里可以见到呢?那就是在端午节,在中国的大江大河。据文献记载,凤舟出现在三千年前,一位叫周穆王周代帝王乘坐过。他乘坐凤舟去拜见一位西边的女神,叫西王母,去为西王母祝寿。这位西王母就是王母娘娘,是中国著名的女神之一。凤舟上要装载中国的祝寿礼品---寿桃。王母所在的地方叫瑶池-----一条跟丽娃河一样漂亮的湖泊。《瑶池祝寿》还是我们今天的很多年画的表现主题。其实,我们的端午节的竞渡,从开始到唐代,都是凤舟竞渡。从宋代开始,才有龙舟竞渡。形成了龙舟竞渡、凤舟竞渡的胜景。但是,人们只是提龙舟竞渡,忘了还有凤舟竞渡。那这个凤舟竞渡是不是只是过去的传说呢?不是的,它从远古走来,到现在,还一直在民间流传。如屈原的家乡湖北,还有凤舟竞渡,其他地方,如浙江、广东、四川都有大规模的凤舟竞渡。凤舟竞渡体现了端午文化的丰富性,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凤凰出现就会天下太平,谁会抛弃这样的习俗呢?如果大家想要享受这一吉祥的感受,可以跟我一起去感受。

另外,我还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浴兰节。浴兰节就是端午节。端午节最初叫浴兰节。年前,中国的第一部节日著作叫《荆楚岁时记》就非常明确的表示:五月初五是浴兰节。大家知道,端午节的时候,要在门上挂上菖蒲和艾叶。这是为了驱邪,也是为了健康。因为端午节的时候,春夏之交,气候变化,空气中细菌多,艾叶浓郁的香气会净化空气。那挂菖蒲干什么的呢?大家看,这菖蒲像什么呢?一柄刀剑,有什么妖魔鬼怪,看见菖蒲就会害怕,躲得远远的。有的地方,还将艾叶剪成老虎的形象,妖魔鬼怪也害怕老虎。老虎是百兽之王。大家看到,我们这里有一只端午布老虎,额头上就个“王”字,一会我们的同学会给大家的额头上也写一个“王”字,大家就会心安,不会害怕坏人了。所以挂菖蒲艾叶都是为了吉祥平安的生活。与挂艾叶一样,佩戴兰花更是端午习俗。浴兰习俗更加古老。

佩兰的代表人物还是屈原。屈原的诗歌里描绘,他自己身上到处都是挂的兰花,像个女孩子。对,屈原诗歌说,他就是一个美女,所以有人嫉妒。所以我们有人把屈原画得像个老头,那是不对的。屈原是中国的美男。但是屈原不太喜欢艾叶的香味,独独喜欢兰花。可能是艾叶香味浓烈,而兰花香气雅淡。屈原喜欢这种香味。兰花是中国文化中代表性的符号,大家知道,梅兰竹菊,号称四君子。屈原喜欢兰花,就连他坐的船,都叫兰舟。这个兰舟怎么回事啊?据说是兰木做的。但是这个兰木很少,所以兰舟都是一种雅称,不过是在船上摆一些兰花而已。很雅致舒服的地方,也称兰舟,比如我们睡觉的床。这样端午就有两种重要的香草,一是兰花,二是艾叶,我把他们称为兰派、艾派。兰派主要是文人士大夫,艾派主要是普通民众。端午节浴兰除了佩戴兰花,还有就是沐浴,水里放上兰花,叫兰汤。屈原的诗歌《云中君》里说:浴兰汤兮沐芳。这确实很高雅,但也昂贵。一般人洗不起啊。就将兰花水洒一点在身上就不错了,这就是我们今天展示的浴兰习俗,我们和大家一起过端午浴兰节,洒一点吉祥的兰花水在身上,一年都是好运气。浴兰佩兰的习俗在上海还是非常流行,大家会看到,在南京路上,会有人卖兰花,买一束挂上吧,人家会说你很有文化。

(引自“海上风民俗论坛”《丽娃河畔端午浴兰》)

萧放:温情与崇高——端午节的当代意义

中国是具有悠久文明的国度,凸显时间文明的是天时与人时合一的节日体系,四时有序,八节成列。春有元正、元宵、清明,夏有端午,秋有七夕、中秋、重阳,冬有除夕,这八大节日是中国许多地区共享的传统节日。端午是夏季唯一大节,在年与羌年一道,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端午节,在当代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与重大意义。

充满人伦关怀的节日

  端午是仲夏时节的节日。它起源于人们对湿热时节的禁忌,但我们的先民很早就将它过成充满人间温情的节日。“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龙舟节”“诗人节”“粽子节”“卫生节”“女儿节”,众多节日名称让我们感受到端午的节日温度。

  端午是一个充分体现人情伦理的节日。作为三大民俗节日之一,它是民间社会生活的重要节点,人们将端午作为和谐家庭社区关系的重要时机。这是麦香的时节,新麦收获时要接出嫁女儿回娘家尝新;未婚女婿上门拜见岳父岳母,未成年的小女儿也得到特别打扮与关爱。家人团聚,相亲相爱,其乐融融。端午“女儿节”,让家庭充满温情。石榴花红五月天,赛龙船,“庆端阳”,是南北水乡端午节的重头戏。村落、社区、企业、单位组成各自的龙舟队,在江河湖泊开展水上竞技。人们从扒龙船、送龙船下水,到齐心协力进行龙船竞赛与夺标,不仅营造了节日欢快热烈的气氛,而且也实现了村落社区的凝聚与交流,这一民俗活动增强了社会团结。香包、粽子、麦粑、端午节礼与龙船活动,让本来充满燥热与不安的仲夏时间,变成抚慰人们精神、充满人情温度的节庆时间,人们在端午时享受着家庭的关爱与社会的温暖。正如一首民谣所唱:“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样有温度的传统节庆,自然在日常生活中充满了促进社会融洽与和谐的积极意义。

端午节,天气热

五毒醒,不安宁

棕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卫护生命健康的节日

  端午是人们进行卫生保健的节日。时值仲夏,南北气候湿热,蛇蝎出没、疫病流行,人们受到季节性的恶劣生存环境的威胁,这就是端午时间被凸显的最初原因。为了保障生命的健康,我们的先民在端午节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卫护生命的保健民俗,如采百草为药、取午时水、喝端午茶、戴五色线、点朱砂雄黄、儿童穿预防“五毒”侵害的背心,门口挂艾蒿、菖蒲或用艾蒿煎水洗浴,佩戴装有药草的香包等。这些避瘟保健的节俗有着实际的生活辅助意义,因而一度有人将端午节称为“卫生节”。珍重生命、卫护健康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性,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保证。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就重视   一个民族需要有灵魂,端午正是追念与崇拜高尚灵魂的节日。端午时节是充满生命挑战的时节,也是卫护生命、强健灵魂、激扬精神的时节。追念与祭祀为国为民奉献生命的先贤,高扬家国情怀是端午节的鲜明主题。以屈原为代表的一个个忠烈人物,至今仍是各地祭祀的对象。“哀民生之多艰,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爱国诗人屈原,因其人格高洁,成为端午节中国人普遍追念的精神偶像。宋代苏轼在三峡地区亲见屈原故乡人在端午水上竞渡追念屈原的情景,写下“楚人悲屈原,千载意未歇”的诗句,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节日画面。屈原等历史先贤的精魂依然传承于故乡的江河大地。时至今日,每到端午,人们在江上抛粽子、赛龙舟、吟唱招魂与安魂曲。“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的古老歌谣,依然回荡在屈子故乡人的心头。秭归人以粽子象征屈原的经历与人格,当地流传着这样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原本是夏至时节象征阴阳二气互相包裹的时令食品粽子,成为屈原人格象征的纪念物。节日的自然属性向历史人文属性的升华,在汉魏六朝时代已经发生,它赋予端午节日以灵魂,将其从普通节日提升为重大民族节日。

  以屈原为代表的历史先贤的故事,因为有了仲夏端午的周期性讲述,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历久弥新。在世界各国文明开展平等对话、交流互鉴的大潮中,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当前的国际环境中,我们要坚守自己的文化身份,增强民族的凝聚力,传承屈原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十分必要。屈原等爱国士人的高洁灵魂,是激励子孙后代风雨兼程、砥砺前行的重要精神动力。家国情怀,始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重大精神文化资产。我们在端午节开展多种传统节俗活动,将文化传承融入传统节日之中,让人们在端午这个特定的节日中重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先贤的对话中,感受伟大爱国诗人人格的高尚,增强维护民族意识与文化的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更新。

  当代中国是开放的中国,端午节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面向未来的节日。端午节传递家庭温情、卫护个体生命、追念历史先贤、激扬民族精神,是我们民族卓越的文化创造。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继续传承发展民族节俗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向世界奉献我们优秀的节日文化遗产。

(引自“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不作商用,仅用于信息分享,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删改),如需引用,转载请注明出处。

创世神话传承联盟

常务顾问(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宪昭叶舒宪田兆元

孙正国杨利慧陈永香

吴晓东徐华龙蒋明智

投稿邮箱:creationmyth19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6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