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海小学年上学期第四次月假通
病毒式营销求职招聘QQ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746.html 六月,荷风送香 六月,阳光普照 金海校园 树木葳蕤芳草碧绿 金海师生 积极进取阳光自信 简短的日子 留下坚实的脚印 第四次月假马上与您相约 01 第四次月假安排 经学校及董事会研究决定,由于本次上课日只有8天,又面临期末,所以本次月假有所调整。6月12日上完课后(学前班、一、二年级上完第2节课,三、四年级上完第3节课,五、六年级上完第4节课)学校给放本学期第四次月假,学前班至五年级放假4天,六年级放假2天半,本学期将不再给放月假。 放假当天作息时间 (6月12日) 离校安排 注:所有走读生离校时间为11:00。 返校安排 六年级全体学生6月15日上午9:00前到校;学前班至五年级寄宿生6月16日下午1:30~5:00到校,走读生6月17日到校参加早自习(7:35前)。 温馨提示 1.疫情防控常态化,请各位家长进校门时配合门卫工作人员测量体温,出示健康绿码,经过允许后方可进校。去过疫情中高风险区的家长不允许来校接孩子,请在家自觉隔离,谢谢您的配合。 2.为缓解交通压力,请家长们严格按照孩子班级离校时间段到教室接孩子(尽量不提前,也不延迟),接到孩子后走相应的校门离校,车辆接送学生吃完中餐后12:20左右从学校出发。 3.根据本次月假调整的具体情况,复课时,请所有毕业班孩子家长按时送孩子来校,学校不安排校车,学前班至五年级车辆接送照常进行。 02 端午节介绍 节名由来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五月”与“午月”通。《说文解字》载:“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午节。先秦时端午节为午月午日阳中至阳之日,汉代时朝廷为了便于过节将端午节改为“五月初五”。 历史渊源 古老传统节日源自原始信仰,节日形成于古人择吉日祭祀,以谢天地神灵、祖先恩德的活动。端午节是中国最古老的民俗大节,起源于百越地区古越族举行龙图腾祭。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以南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是一个崇拜龙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古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史籍记载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祀龙祖的节日。自秦汉后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为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端午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扒龙船,即是龙舟竞渡,最早是古越族人祭龙图腾的一种祭祀活动。百越之地于春秋之前就有在午月午日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图腾祭祀的习俗,在每年阳气旺盛端始的午月午日,用刻画上龙形的舟楫载上古粽籺等贡祭品以竞渡形式祭祀龙祖,解厄祈福。时至今日,扒龙船仍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端午习俗也注入了夏季时令的驱邪、祛病防疫风尚以及赋予纪念历史人物内容。夏季也是一个驱除瘟疫的季度,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也有“祛病防疫”活动。根据阴阳术数,午月午日,为阳气旺盛之端;农历五月为午月,午为阳,重午为至阳,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是阳盛之日,阳气刚盛则阴邪衰弱,这一天利于借助刚阳正气驱邪消晦,端午是刚阳正气汇集的吉祥日子。古人把端午日午时,三午相重,视为极阳时分,最能辟邪(取“午时水”辟邪,此俗至今尚存,流行于南方沿海一带);古人还把端午这天正好逢上夏至看作吉祥的年份,称为“龙花会”,有“千载难逢龙花会”之说。古时候南北风俗各异,端午在北方古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但其实这是由于夏季天气燥热,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这才让古人逐渐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熏艾、喝雄黄酒等习俗。无论是视为盛阳正气吉日驱邪祛病还是视为恶日避恶避毒,其挂艾菖、熏艾、药水浴等等习俗均相通。自古传承下来的很多端午习俗都有“驱邪”及“祛病防疫”的内涵,如挂艾草与菖蒲、拴五色线、沐兰汤、点艾条、薰苍术、饮蒲酒等等习俗。 在中国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钟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区的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据传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端午节时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除病延年。” 长命缕是端午节时的厌胜佩饰,长命缕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去邪祟、避灾除病、益寿延年。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恶日,在民间信仰中这个思想一直传了下来,所以才有种种求平安、禳解灾异的习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动物是汉代北方盛传的五大毒物。其实,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要十分小心,这才形成此习惯。 采药是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后魏《齐民要术·杂记》中,有五月捉蛤蟆的记载,亦是制药用。后来有不少地区均有端午捉蛤蟆之俗,如江苏于端午日收蛤蟆,刺取其沫,制作中药蟾酥;杭州人还给小孩子吃蛤蟆,说是可以消火清凉、夏无疮疖。还有在五日于蛤蟆口中塞墨锭,悬挂起来晾干,即成蛤蟆锭,涂于脓疮上可使消散。这种捉蛤蟆制药之俗,源于汉代“蟾蜍辟兵”之传说。又如湖北监利于端午“采百草”,亦采药草之俗。采药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才于此日形成此俗。 自古以来,端午节一直都是中国民间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在端午节时古人以热闹的龙舟表演、欢乐的美食宴会庆贺端午,古代文献记载庆祝端午节的非常多,许多古人在诗词中描绘了端午节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 祝家长们、孩子们、老师们端午安康! 往期推荐 _●宁乡市金海小学年秋季招生公告 ?点击阅读 校 训:仁爱博学 校 风:自爱博爱 教 风:爱岗爱生 学 风:乐学会学 文化理念:与爱同行 以爱致美 编审:喻凯佳 审核:谢志强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9438.html
- 上一篇文章: 身边的党史教材珠山红色记忆党领导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