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秦汉以来的古人都如何进补
入冬了,又到传统的进补季节。 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保健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脑白金时期或许是保健品最为流行的时候。 如今,原生态的健康食补是许多人的追求,冬日、夏日如何进补也多指食用某种具体食物,而非保健品。 进补是从延续至今的传统,中国古代崇尚阴阳学说,认为人体内阴阳平衡才能健康长寿。 所以当阴气过盛的冬季和阴气不足的夏季来临时,都会通过进补追求健康,以达到强筋健骨、延年益寿的愿望。 不同的是,在普通百姓温饱难以维持的封建时代,进补多是古代统治阶层的专利。他们对补品相当重视,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 但在如今看来,那些当时被奉为高级补品的东西,可以说有些血腥,甚至有相当毒性。 秦汉人青睐“五色药石” 秦汉开始,人们对进补就特别重视了。《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从它的记载看来,人参在秦汉时期已被作为保健良品来消费了。 而当时最高级的补品,要属以“长生不老药”为代表的所谓灵丹妙药。秦始皇嬴政曾派人率数千童男童女到东海蓬莱仙境寻访“神药”。 经考证,秦汉时期人们迷恋的不老补药都是些将丹砂、水银、铅丹等矿物质烧炼,经化学反应后所得的物质。 当时最受有钱人青睐的这些“补品”,有紫水晶、硫黄、雄黄、赭石和绿松石五种矿物质,被视为“五石之精”,又称“五石人参”,通称“五色药石”。 这些“大补品”实际是大毒药,成分中大都含有程度不同的有毒物质,少量服用问题不大,有时还有益处,但多了或长期服用,不仅起不到保健作用,反而伤身折寿。 魏晋人迷信“五石散”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服食养生补品成为有钱人、文人雅士的消费时尚。这一时期,以药石为基本成分的这类“补品”最受欢迎。 当时最高级且最流行的是“五石散”,又名“寒食散”。东晋人葛洪《抱朴子·内篇·金丹》记载: “寒食散由丹砂、雄黄、白矾、曾青、磁石五味药物制成。” 鲁迅生前对此也有研究,认为五石散的基本成分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 五石散的效果立竿见影,服食后身体发热,但也有很强的毒副作用,服后心中烦躁,如火烧身,因此服食五石散是有严格讲究的:必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故名“寒食散”。当药力散发时,一定要宽衣大帽,出户散步,故又叫“行散”、“行药”。 唐代人热衷服食“大药” 中国人对补品的迷信,到隋唐时代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炼丹手法花样翻新,保健补品种类丰富。有的用猪牙和十一月采的皂荚,烧炼取灰霜,制成名叫“荚天生牙”的保健药品。 甚至连大小便都曾被唐代人拿来炼制补品,有一种叫“铅汞”的丹药,便是用童男童女的大小便烧淋取霜而成。 这些丹药,唐代人俗称为“大药”。 唐朝皇帝更迷信进补“多饵丹药”。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等,都曾召来大批炼丹道士进驻宫中,为他炼制长生大药。 李世民甚至找到外国方士、天竺(今印度)人罗迩娑婆为他炼丹。 李治刚当上皇帝便广征天下奇人入宫,合炼黄白仙丹,成为当时皇家最高级的补品。但李治嘴贪,服食过量,致急性中毒而亡。 宋元显贵盛行喝鹿血 宋元时期,以动物乳汁、血液为代表的液体补品开始流行。 这种保健品消费趋势,其实在唐末已经出现,当时称为“饮子”,即现代所说的保健饮料。真正的有钱人、贵族中间则盛行喝鹿血。 《清波杂志》中记载: “士大夫求恣嗜欲,有养巨鹿,日刺其血,和酒以饮。” 有的人家甚至养了成百上千头鹿,由此可见宋元时期的人们对鹿血保健功能的迷信。 明清时的补药多是壮阳药 明代,有钱人的保健消费观念似乎有所倒退。汉唐流行的药石类固体补品又有了市场,炼丹之风再起。 明代有钱人服食丹药成为一景,从皇帝、大臣到太监,甚至一般官员,都相当迷恋烧炼之术,《明史》、《明实录》里都有这方面的记载。 实际上,明清时的不少大补药都是壮阳药,而历代皇帝常用的“大补品”其实也多是这类东西。 从孙静庵所著的《栖霞阁野乘》“圆明园内发现之房中药”来看,清朝皇室也是这样。 乾隆皇帝在世89年,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 乾隆皇帝奉行的养生秘诀,史料记载: “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 其中适时进补所用“松龄酒”、“龟龄集”之类,主要由补肾脾、益气血为主的中草药制成。 这是比较符合医学道理的,补肾可以滋先天,补脾可以壮后天,肾气强盛,脾胃健运,气血充盈,身体自然强壮。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944.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二考前一小时押题
- 下一篇文章: 国家食药总局权威发布致癌物排行榜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