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ldquo粽rdquo动员
明天就是端午节啦! 文化北京祝大家: 端午安康!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 也是风俗形成最复杂的节日。 从某种意义上说, 端午是个“最文化”的节日。 起源与夏季时令密切相关根据考证,作为夏季里最大的传统节日,端午的起源、形成与夏季的时令有着密切的关系。 仲夏是阴阳交替的月份,仲夏的至日被称为夏至,是一年里白昼最长的一天,从此以后,白昼渐短,黑夜渐长。古人认为,夏至的至,就是阳气至极,阴气始至,也就是阳气达到极盛,阴气开始逐渐上升。 为了提示这一阴阳变化的关键时日,就要举行一定的仪式。这仪式也就是端午风俗的滥觞,它是以“阴阳争,死生分”为最重要的背景。将端午节俗活动的中心时日确定在五月五日,当是三国时期的事。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代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乌角黍。”此时,端午节日应该已经定型了。 祭祀仪式里流传下来的节俗活动端午的节俗活动虽然繁复,但如果将它分析一下,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禳灾,也就是祛毒除恶、辟邪驱鬼;另一类就是祭祀,由龙图腾的祭祀,转而为具体历史人物的祭祀。 近古以来,五月五日的节俗活动经不断整合,祭祀上主要保留着赛龙舟和投角黍(吃粽子)两大仪式。上古的端午节一定是和祭祀活动有关的,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端午祭祀活动逐渐和一些具体的历史人物挂上了钩,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屈原,这也是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习俗的来源。除了屈原,关于端午祭祀的对象还有种种其他的说法。比如祭祀春秋时期吴国忠臣伍子胥,比如祭祀春秋末年越王勾践,比如祭祀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比如祭祀东汉孝女曹娥等等。到了近代,甚至有端午纪念烈士秋瑾的说法出现。端午节到底祭祀谁,其实没那么重要了,都是为了宣扬真善美和中华民族昂扬向上的精神。而赛龙舟和吃粽子,就在这种祭祀活动中流传下来,成为端午节最知名、最重要的两项活动。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当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晋代周处的《风土记》是最早记录端午竞渡的文献,说明那时“端午竞渡”已成为风气。而记录龙舟竞渡是为了纪念屈原的最早文献,是梁代吴均、宗懔和唐代魏征留下的资料。 粽子早在春秋时期就已出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到了晋代,粽子成为端午节庆食物。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亦传播甚远。 民俗活动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北京谚语中就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五月初五更是恶中之恶、毒中之毒。如果端午和夏至正好相逢,就更是大恶了。这一说法的风俗背景,就是“阴阳争,死生分”的夏至与毒月恶日的叠加。 《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以祛除邪气。直至民国时期,社会上还有“躲端午”的习俗。 躲端午传说端午节正午,是所有妖魔鬼怪散灾害人的时间,人们不能到室外活动,这叫“躲端午”。城镇商人特别迷信躲端午,无论坐贾行商,还是沿街叫卖,正午时一律停止活动,躲在家中喝雄黄酒,下午亦不开门营业。端午节正午各戏院均开台演出许仙白娘子戏,便于人们到戏院看戏避灾。 端午节的另一类民俗活动,就是为了禳灾辟邪的目的而发展起来的。插艾草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在端午节,人们通常在门口将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插或悬在门上。因菖蒲生长的季节和外形被视为感“百阴之气”,叶片呈剑形,插在门口可以辟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的风俗则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艾草在我国古代就一直是药用植物,针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作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进行灼烧来治病。所以有关艾草可以驱邪的传说也一直流传。 系五彩线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端午当天,人们用红绿黄白黑五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系五彩长命缕、续命缕,可以起到辟邪保平安的作用。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到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焚烧。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饮雄黄酒雄黄酒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雄黄性温、微辛、有毒,既可以外搽又可以内服,主要用作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痈、疮毒。古人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国神话传说中常出现用雄黄来克制修炼成精的动物的情节,比如变成人形的蛇精白娘子不慎喝下雄黄酒,就会失去控制现出原形。 民俗拾趣:斗百草斗百草这种游戏之所以受欢迎,最初是因为古俗认为五月为“恶月”、“毒月”,五月五日时,“五毒”最为猖獗,危害最甚。为了防百病、治百病,必须采集百草来解厄,以渡过难关。 为了看看谁采集的药草种类最多、数量最大,人们便想出了一个活跃气氛、提高效率的做法,名曰“斗草”。到了六朝后期,斗百草逐渐成了一种游戏习俗。唐代以来,斗百草逐渐成为妇女和孩童的玩意儿。斗百草的两种玩法:“武斗”就是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人的拉力和草的承受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以不断者为胜。古时端午斗百草,“武斗”的大都是儿童。“文斗”即各人把自己收集的各种花草拿来,然后一人报一种花草名,另一人接着拿出花草并对答花草名称,如狗耳草对鸡冠花,一直“斗”下去,直到最后见分晓。这种“文斗”,结果大都是谁收集的花草多、种类全,谁就能报到最后,也就是赢家。部分来源:北京日报 图片自网络 文化北京觉得不错,就赶紧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9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节粽子香包雄黄酒的英文怎么说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