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129/5885336.html

蚊子是一种十分烦人的生物,每到天气转热的时候就会出没,弄得人心烦意乱。为此,我们有蚊香、风油精等。可大家想过没有,古人遭遇蚊子袭扰,会采取哪些办法呢?要知道,他们的房子密封性远没有现在好,蚊子更是肆无忌惮地进进出出。

对付蚊子,古人最常用的是“烟熏法”。在日常生活中,古人发现蚊子害怕烟熏以及某些特殊的气味,接着他们发现了艾草、蒿草等植物烧起来有不错的效果,会让蚊子落荒而逃。而且这些草烧起来烟雾少、味道也呛人。于是,他们就慢慢地开始使用艾草、蒿草等进行驱蚊。

从一开始的单纯烧,发展到后来制作简易工具,也就是“火绳”。毕竟蒿草、艾草不是四季常有,而且临时割下来的烧着太费事儿。于是秋天的时候人们就将结果籽的艾草、蒿草等采集回家,然后像编辫子一样,把它们拧成绳状,挂到房梁上晒干。等到第二年夏天,就可以派上用场了,睡觉的时候把火绳点燃,就能产生很好的驱蚊效果。这种驱蚊方式,直到改革开放前,还在广大农村地区被使用。

到了宋朝,在火绳的基础上,人们研究出了初级版的“蚊香”。在《格物粗谈》里,记载了用把浮萍放在阴凉处风干,然后加上雄黄,用纸缠成香,需要用的时候点燃,就能产生驱除蚊虫的效果。发展到晚清,制作蚊香的工艺进一步提高,一位英国人曾记载,自己去福建武夷山采集茶种,路上被蚊子叮得睡不着。他的随从就从当地购买了一些蚊香,产生了显著的驱蚊效果。

除了蚊香外,古人还有香囊,这在明清的时候非常流行。用藿香、薄荷、茴香等中药制成的香囊,不仅有良好的驱蚊效果,还能充当香水功能、当作挂饰等,显得十分风雅。

在驱蚊之外,古人还有“避蚊法”,惹不起还躲不起吗?而挡蚊子,最常用的工具就是蚊帐了,在春秋时期,就有这种工具了,南朝梁元帝在《金楼子》里说,春秋时期齐桓公经常在“翠纱之帱”里避蚊。“翠纱之帱”,指的就是蚊帐。唐宋以后,由于生产力的提高,蚊帐这种方便的工具得到普及,有诗云,“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该诗就反映出当时蚊帐已经是居家必备之物。有多年历史的蚊帐,至今仍是雄风不减,被广泛使用,比如年里约奥运会时,其他国家运动员“谈蚊色变”,而我国运动员则淡定的拿出老祖宗的宝贝,钻到蚊帐里舒舒服服地睡大觉,让他国运动员羡慕不已,随后纷纷模仿、求购。

此外,古人还有其他很多对付蚊子的方法,比如在院子里放一口水缸,注满水在里面养青蛙,蚊子喜阴凉,又得在水里产卵,往水边一飞,就被青蛙给吃掉了;还有一种灭蚊灯,把它吊在蚊帐入口处,侧面张开一个小口,灯绳被点燃后,就会因冷热不均产生气流,如果蚊帐里有蚊子,就会被吸入灯内烧死。

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啊,他们开创的很多方法,我们至今还在沿用。(趣史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10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