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LRTV辽宁乡村广播
五月五话端午 节选自《四季小品·也说端午》 作者/朱伟 端午的“端”是随“午”给予的强调。“端”字本义为“正”,“五”为中。 《易经·系辞上》说,天为奇数,一三五七九,五数相加为二十五;地为偶数,二四六八十,五数相加为三十;天地之数相加是五十五。天地数之和都是五的倍数,它们的总和正好二五相逢,所以五月五日称为“天中节”——它们碰在一起才是“正”,是“端午”,这一天午时则为正中之正。 粽子端正象征 粽子称角黍,黍是北方的黄米、南方的糯米;角,是祭器;角黍是阴阳争时的端正象征。以箬竹叶包黍米,是阴包裹阳之象。 粽子的异名,有称为“裹蒸”者,其实有锥形,有秤锤形,有菱角形,也有枕头形的。 包裹材料,有用茭叶、粽叶的,也有用芦叶、竹叶的,其馅,甜者如赤豆小枣、豆沙枣泥、桃仁芝麻松子;咸者如火腿咸肉、鲜肉鸭肉,以至于干贝虾仁。 赠扇招清风 端午还有赠扇之俗。唐人冯贽《云仙杂记》“洛阳岁节”称所赠是“避瘟扇”。古时端午前两日有扇市,到了买扇子、用扇子的时候了。 从象征明月的圆扇,到诸葛亮用的白羽扇,再到折扇,“凉友招清风”,扇子其实是古时文人实用的一种诗意物件。 如朱熹说,“动摇便是用,放下便是体”。总结此诗意,最令人赞叹的还是白居易:“盛夏不销雪,终年无尽风,引秋生出手,藏月入袖中。” 天中节插艾蒲 古人称端午午时为“天中节”。这一天各家门前要插艾虎蒲剑,“艾虎”是采艾蒿制成虎状,“蒲剑”是将菖蒲叶裁成剑状,要以雄黄涂耳鼻,小儿要系“长命缕”,富家还要以五毒塑形的“五毒饽饽”送友人,都为了辟邪。 龙舟竞渡 而端午龙舟竞渡之俗,其实起于春秋越国,古说勾践于此操练水军。而到了《荆楚岁时记》,则记曰:“五月五日,为屈原投汨罗,人伤其死,并将舟楫拯之,因以为俗。” 品诗词守端午 凭吊屈原丨屈原,楚国贵族出身,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因遭排挤毁谤,先后被流放,却不改忠君忧民之心。公元前年,秦将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依当时形势,屈原既无力驱除黑暗,又不愿同流合污苟且偷生。悲愤交加之下,于五月初五,怀石自沉于清冷的汨罗江,以身殉国。 节分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唐·文秀 凭吊屈原丨楚国人沿江苦寻屈原踪影,怕江鱼吃掉其躯体,遂以竹壳、竹叶包好糯米投江喂鱼,由此风习相传……南朝吴均在《续齐谐记》中也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水,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以祭之。”屈原的家国情怀,就是中华民族的一滴泪,就是端午节的灵魂。 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 故人不可见,新知万里外。 丹心照夙昔,鬓发日已改。 我欲从灵均,三湘隔辽海。 《端午即事》宋·文天祥 年6月12日广州天河车陂村举行端午龙舟竞渡 竞龙舟丨“龙舟竞渡”是端午节一道壮观的风景,如今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宋黄裳的两首词作场面惊心动魄,气氛紧张激烈,读罢犹如观看了两场龙舟竞渡的实况转播。 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 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 欢声震地,惊退万人争战气。 金碧楼西,衔得锦标第一归。 《减字木兰花·竞渡》宋·黄裳 竞龙舟丨端午梅雨初歇,此时成双成对的彩船来看龙舟夺锦赛了:浪花飞雪,鼓声喧天,红旗猎猎,直到夺得锦标方罢。暮色虽降临,观看竞渡的人儿还沉浸在热烈气氛中,直到新月升起,彩舫才载着十里荷香惬意而归。 梅霖初歇。乍绛蕊海榴,争开时节。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斗巧尽输年少,玉腕彩丝双结。舣彩舫,看龙舟两两,波心齐发。 奇绝。难画处,激起浪花,飞作湖间雪。画鼓喧雷,红旗闪电,夺罢锦标方彻。望中水天日暮,犹见朱帘高揭。归棹晚,载荷花十里,一钩新月。 《喜迁莺·端午泛湖》宋·黄裳 扬州茱萸湾动物园熊猫吃粽子 品香粽丨“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如果选择一种最具代表性的端午节饮食,当然非粽子莫属。 玉粒量米水次淘, 裹将箬叶苎丝韬。 炊馀胀满崚嶒角, 剥出凝成细纤膏。 《粽子》清·谢墉 年6月16日海南琼海龙寿洋田野公园“荷花海” 浴兰汤丨端午时节已到仲夏,毒虫滋生,瘟疫流行,故民间称五月为“恶月”“毒月”,故时兴在门上悬插菖蒲、艾叶,后添榴花、蒜头、龙船花,合称“天中五瑞”,以驱邪避害。加上多雨潮湿人易出汗,古人还要沐浴兰汤(即中草药浴),避瘟驱毒以洁身体。 榴花角黍斗时新, 今日谁家不酒樽。 堪笑江湖阻风客, 却随蒿艾上朱门。 《扬州端午呈赵师》宋·戴复古 年5月29日成都制香人用古法制作端午香囊 佩香包丨在端午节系五彩线、佩香包皆有祈福健康寓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玲珑可爱。据说,戴五色线的小孩可避毒虫伤害,将彩线扔到河里,意味着将瘟疫、疾病冲走,由此可保安康。 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流香涨腻满晴川。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佳人相见一千年。 《浣溪沙·端午》宋·苏轼 河南郑州两萌娃穿汉服过端午 女儿节丨“红杏单衫花满头,彩扇香囊不离手。”端午节,取石榴花插发髻,家家装扮小闺女。明朝沈榜《宛署杂记》中说,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五月初一至初五,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 《渔家傲》宋·欧阳修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李爽 审核:董毅、佟光 辽宁之声——辽宁声音,民生情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13205.html
- 上一篇文章: 端午安康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陇南发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