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厝五月节
咱厝端午节 端午习俗端午食粽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俗称“五月节”,乡人按习俗在五月节日磨小麦糥米糊“煎麦饼”,象征煎害虫,农家都送“麦饼”到自己田头,供荐土地神,祈求庄稼不受灾害,确保丰收。大人为幼儿佩“香袋”,以驱邪避害,采青草药煎汤沐浴,以孩疮癣病毒,洗“午时水”,以孩滥睡,上山采各种青草药合研“百草神”,夏天当饮料以孩暑降温,中午敬神祭祖,尔后家宴过节,傍晚时分,扎把稻草棒点火送到河边或水沟边,名曰送蚊虫。(即驱除蚊子之意)。 端午节家家户户还在自己房子的门槛上挂艾叶,传说永嘉之乱,端千节这一天邓攸在逃难途中舍儿保侄,后又救了村人性命,为感念邓攸之义,故取“艾”挂门前以示敬重与怀念,(邓攸乃邓艾之裔孙。) 麦?:一种用麦粉煎制的面饼。 “没食五月节粽,一领破裘唔甘放。”祖母坐在厅口的藤椅上,枣红色的大支衫外,罩着件薄薄的毛衣,望着深井上空认真下了好几天的雨,念叨着。她一旦开始碎碎念,时间便滑得快。不过几日,她口中的五月节来了,时节就快进入夏至。 有种炎热,会如同密网编织的蝉鸣,从邻居家的木棉树透过屋顶一阵阵地侵袭而来。 在母亲看来,五月节较之年兜、清明、七月半来说是“小节仔”。母亲口中的“小节仔”细究起来大概指这个节日不需大动干戈、大肆操办,不会忙得让这些闽南小媳妇透不过气来。 麦?:一种用麦粉煎制的面饼。 “没食五月节粽,一领破裘唔甘放。”祖母坐在厅口的藤椅上,枣红色的大支衫外,罩着件薄薄的毛衣,望着深井上空认真下了好几天的雨,念叨着。她一旦开始碎碎念,时间便滑得快。不过几日,她口中的五月节来了,时节就快进入夏至。 有种炎热,会如同密网编织的蝉鸣,从邻居家的木棉树透过屋顶一阵阵地侵袭而来。 在母亲看来,五月节较之年兜、清明、七月半来说是“小节仔”。母亲口中的“小节仔”细究起来大概指这个节日不需大动干戈、大肆操办,不会忙得让这些闽南小媳妇透不过气来。 她是不懂孩提的我们对五月节自有另一番情怀。五月节是一年里香味最特别、戏分特别多的一个节日。 “五月节”小科普 其实,农历五月并不是只有初五这一天才是“恶”日,而是整个五月都是“恶”月。东汉崔实《四民月令》载:“是月(即五月)也,阴阳争,血气散。”五月气候多雨湿热,人的体质也较差,恶病病疫,时常泛滥成灾。故至南朝时的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在记荆楚五月风俗时说:“五月俗称恶月,多禁忌。”端午节习俗也大多集中在避“恶”方面。 泉州人习惯把端午节称为“五月节”,这大概是与五月为恶月的传统观念有关,而实际上五月又可以说是旧时泉州人的避恶攘灾月。清乾隆《泉州府志.风俗志》载:“是月(即五月)无定日,里让禳灾,先日延道设醮。至期,以纸为大船,送五方瘟神。凡百器用皆备,陈鼓乐、仪仗、百戏,送水次焚之。近竟有以木舟,具真器用,以浮于海者。” △请上下滑动文字 每逢佳节倍思亲,大小年节我们先得到公厅祭拜祖先,谓之“孝公”。一碗煎?、一碗粽子,在荤素菜里显示着节日的特殊性。 闽南每到四五月,天好似破了个窟窿,或淫雨霏霏或雨下如注,连绵数日,地板墙壁湿漉漉,东西发霉变质,令人苦不堪言。我们搅拌着麦粉加入糖与水,下油锅煎成一片片麦?,希望能将天上的漏洞补起来。 即将成熟的稻子 田埂 ■■■■■ 拜完了祖宗,提着扁篮来到自家的田地里。稻子就快成熟了,现在正是关键时期,准备几碗祭品与田头土地公好好沟通一下。 蛏子 蛏肉 ■■■■■ 摆在田埂上,麦?、粽子、蛏、饭和几个时令水果,祭拜完,蛏肉剥下来,蛏壳串成长长的船型。再过一个月,期待着这条船载米载粟,载到喜笑颜开。 回到家,麦?重新放油锅里煎过,糖与麦的香味交织起来的清香以及外脆内糯的甘甜,最是令人惦记。而此时,家里烟斜雾横,升腾起另一种令人倍感神清气爽的香味。 但凡节庆,人们欢庆之时,往往不吝挥霍火烛鞭炮,以惊天动地的声响配合浓烈夸张的烟火气息。五月节也毫不例外。 闽南 礼俗 ▲“风炉火” 我们从护厝的柴草间取出红泥小风炉,这个小小的风炉就是闽南人俗称的“风炉火”,在闽南人的礼俗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人结婚,新娘进大门定要踏过风炉火,“新娘过门跨火烟,明年添财又添丁”。家中老人去世,送葬归来,也得在风炉火上去去晦气才能进家门。 左右滑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4769.html
- 上一篇文章: 玫瑰花茶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人群
- 下一篇文章: 寺诗史话第二章札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