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是农历五月初五,又一年端午节。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重要民间节日之一,纪念的是爱国诗人屈原。

但是,您知道吗?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却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年,苏州端午习俗还作为中国端午节的四处重要传承地之一,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一年一度盛大的民间节日,具有一整套与本地自然气候条件、日常生产生活习惯、经济文化特征相适应的民俗活动。虽然有些活动与其他地方的端午活动并无太大区别,但其细节却体现着苏州特有的水乡风情。

喝雄黄酒

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

中医药学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但由于雄黄毒性太大,很少用于内服。不仅不能自制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记不能乱用。

戴香囊、挂艾草、菖蒲

端午佩香囊,虽是一种民俗,可以装饰点缀节日气氛,同时也有实用的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是一种科学预防瘟疫的方法。夏季,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古人为了确保孩子们的健康,用中药制成香囊拴在孩子们的衣襟和肩衣上,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

端午香囊常用中草药除了雄黄,朱砂、香药外,还有其他中药材,如化浊驱瘟的苍术、白芷、菖蒲、冰片、牛黄、川芎、辛夷、艾草等。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许多家庭还要将这些有消毒作用的草药、大蒜让孩子随身携带。

探采百草

农历五月正是天气炎热、疾病多发的季节,很多毒蛇害虫都在五月繁殖活跃起来,经常给人造成危害。为了防御疾病,增强健康,到了五月端午之时,人们便要遍踏百草,采集药材。民间习俗认为,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强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药,这天适合炮制。

悬钟馗像

苏州端午习俗中一项内容是家里悬挂钟馗像,而且在五月要挂整整一月之期。

端午有五毒,指蝎子、蜈蚣、蛇、蟾蜍、晰蜴等五种毒虫。旧俗皆贴张天师像,原来专职斩五毒的神是张天师----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祭张天师意谓请天师镇邪,驱逐病害。而钟馗能斩五鬼,五毒于是演变成五鬼形象,明清以来,钟馗逐渐取代张天师开始驱赶五毒。

龙舟竞渡

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苏州人把龙舟下水称为出龙,事先要迎神演戏,称为“下水”。江边搭建五米高的彩台,用做举行舞龙祭龙仪式,拜过涛神伍子胥,比赛就开始了。上岸时也要举行送神仪式,叫做“拔龙头。”。

端午食粽

苏州至今流行的粽子做法完全依古制,包粽子前一天用清水浸泡糯米,馅料有猪肉、火腿、赤豆等,名目甚多,大致分咸、甜、白三种,有荤有素。

如何健康吃“粽”?

DIY族的两点建议:

(一)巧用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粽子使用的糯米需要胃肠较长时间来消化,容易造成胃酸过多、腹胀或肚子闷痛等消化不良的症状。建议以部分的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部分糯米,不仅可增加纤维质含量,减少肠胃负担,更有益于健康。

(二)弃“肥”取“瘦”:肉粽早已成为“粽族”中的主角,但它的缺陷是饱和脂肪含量高。如果能改用瘦肉,或者以鸡肉、海鲜或鱼肉取代,除了少油、低热量外,还别有一番风味呢!

拿来主义者,建议详读营养标示

现在许多包装粽已经开始标示营养成分了。营养成分的标示包括每份重量或每克所含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与钠含量,建议养成阅读营养标示的习惯,购买符合自己需求的粽子。

即便是食粽狂热爱好者,端午节前后也不要餐餐以粽果腹,而忘记其他种类食物的摄取呦!因为粽子一般只能提供六大类食物中的主食、肉类与油脂。建议搭配时令蔬菜,餐后来一份水果,不仅营养均衡,还可过个轻轻松松、肠胃无负担的端午节!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4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