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口服中药防控经空气传播疫病之古代文献研
蒿目忧世共济时坚 作者:林明欣、朱建平、丁曼旎、丰云舒通讯作者:朱建平明万历文俶绘《金石昆虫草木状》中的石州苍术 在我国漫长历史中,经历了千百次疫病的流行,医中先哲在防治疫病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研究通过对散在于大量古籍中有关熏香、药枕、香囊等中药非口服方药防控经空气传播疫病的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梳理,文本解读与数据统计方法相结合,分析、归纳、整理总结出古代常用避疫方药,探索用药组方规律,为当今中医药防控经空气传播疫病提供文献支撑。文献研究从《中国基本古籍库》(1万种)、《中华医典》(部)中,查阅到有防控空气传播疫病方药内容的古籍种;其中,医书65种,非医书43种,有关记载条,包括方剂首及中药味,药物总使用频数味次。1.避疫方举隅在首方剂中,药名剂量齐全的方子有83首,除去重复者,分“苍术类方”16首、“雄黄类方”16首及“其它方”3首,重点分析“苍术类方”。“苍术类方”总共16首,根据组方特点,进一步细分为“辛温植物药”6首(烧术方、辟秽丹、避邪丹、辟瘟神方、平安丹及苍降反魂香)、“辛温植物药加苦寒药”2首(太仓公辟瘟丹及辟秽香)、“辛温植物药加丹药”3首(经验辟瘟良方、内府解瘟丹及安息香丸)、“辛温植物药加大黄及丹药”5首(神圣避瘟丹散、《文堂集验方》避瘟丹、除秽靖瘟丹、灵宝避瘟丹及避疫香粉),载于31处文献。如,“辟秽丹”载于《普济方》《医学正传》及《济世全书》等名著,其组成及用法如下:苍术、甘松、川芎、乳香、降香及北细辛,各等分,研末,水丸,烈火焚之。再如,“避疫香粉”仅载于《鼠疫约编》,其组成及用法如下:生大黄钱半,甘草五分,皂角、苍术、山柰、细辛、雄黄各一钱,丁香、檀香、甘松各二钱,上药共研末,用绸小袋,佩戴身上,可避疫气。“雄黄类方”总共16首,包括太乙流金方或散、虎头杀鬼方或丸、杀鬼烧药方、辟温杀鬼丸、雄黄丸、刘次卿弹鬼丸方、务成子荧火丸、近效大麝香丸、鬼箭羽丸、弹鬼丸、大杀鬼丸方、恒山丸方、雌黄丸、辟邪丹、杀鬼丸及雄朱散。因本类方以“雄黄”为主药,多数同时配雌黄或朱砂,均含有毒重金属,使用须谨慎,有待专门研究。“其它方”有3首,即辟瘟丹、赤散及辟疫良方。如,辟瘟丹的组成及用法如下:红枣二斤,茵陈、大黄各八两,合一处,清早烧,能却时症瘟气。2.避疫药举隅在种中药中,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有21种,即雄黄、苍术、朱砂、雌黄、虎骨、皂荚、川芎、八角莲、芜荑、羚羊角、鬼箭羽、降香、白芷、附子、细辛、藜芦、乳香、甘草、石菖蒲、白术及白矾。对21种避疫药,分别按原始记载、性味归经、功效、基原、主要成分、药理作用、统计频次及名著记载等内容进行解读。雄黄 居频数统计第1位的雄黄(丹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性味辛温,有毒,归肝、大肠经,具有杀精物、恶鬼、邪气、百虫毒等功效。雄黄基原为硫化物类矿物雄黄的矿石,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并含有硅、铅、铁、钙、镁等杂质;对杂菌及真菌有抑制作用,用雄黄、菖蒲、艾叶合剂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有杀灭作用?1?。频数统计共69次,见载于《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及《松峰说疫》等名著。居频数统计第2位的苍术(辛温药+芳香药)始载于《本经》,性味为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可治风寒湿痹等。苍术基原为菊科植物苍术的根茎,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含有苍术醇、苍术酮、苍术呋喃烃、茅术醇及桉叶醇等;苍术与艾叶烟熏消毒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及绿脓杆菌有显著的灭菌效果,与福尔马林相似,而优于紫外线及乳酸的消毒?2?。频数统计52次,见载于《太平圣惠方》《普济方》《松峰说疫》《外治寿世方》及《太医院秘藏》等名著。此外,居频数统计第8位的八角莲(杀虫药)始载于《本经》,性味苦辛平,有毒,归肝、胆经,具有辟恶气、解百毒等功效。八角莲基原为小檗科植物八角莲的根茎及根,含鬼臼毒素、脱氧鬼臼毒素、异苦鬼臼酮及金丝桃甙等,具有一定的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作用?2?。频数统计共30次,见载于《备急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普济方》《圣济总录》及《松峰说疫》等名著。统计分析通过前期文献研究?3?,确定“瘟疠”“疫疠”“瘟疫”“秽”及“恶”等为古代疫病的范畴,以《中国基本古籍库》及《中华医典》(第5版)为检索工具,检索有关非口服避疫方药文献,建立方剂数据库,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及因子分析。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7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版)和《中华本草》,对出现频数最多的前21味药物按药性进行归类,见表1。表味高频中药药性表表1显示,对于药性,高频避疫药多用温性药,寒性药及平性药次之,而少用大热及微寒,不用大寒、凉、微温、热之品。1.因子分析本研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因子分析对避疫方的常用药物组合及所涉及的机制进行挖掘研究,见表2。表2高频中药因子分析结果表2显示,F?中的4味药,皆入肝经,而肝为“风木”之脏;《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指“内风”)及《素问·风论》载有“风者,百病之长也”(此为“外风”);风为外感六淫之一,亦为“百病之长”,内风可以引动外风;综上,F?提示疫病由内风及外风协同致病之病机特点。F?中的两味药,均为丹药,分别具有“解毒”及“解邪气诸毒”等功效,提示毒邪致病之病机特点。F?中的两味药,均入肝经,分别具有“追风”及“祛风”之功,F?进一步印证F?之内风及外风协同致病之病机特点。F?仅有一味药,其味辛苦,虫得辛则伏,得苦则下,本品辛行苦下,具有“杀虫”之功,提示虫邪致病之病机特点。由因子分析结果可知,民国以前医家已经认识到风邪、毒邪及虫邪为主要病机。朱砂 2.聚类分析对避疫方中用药频数较高的前21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得到5类相互之间关系较为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见表3。表3高频中药聚类分析结果表3显示,聚类分析是基于方剂用药剂量,以药物作为变量聚类,得到由配伍关系密切的药物组成的聚类方5个,C?中的药物主要是“辛温药”及“杀虫药”;C?中的药物主要是“芳香药”,C?中的药物“动物药”,C?中的药物是“矿物丹药”;C?中的药物是苍术。以上结果可为避疫方药的配伍提供参考,具体应用时要随证加减。同时,可以开展相关的研究,以验证其有效性。讨论基于文本,辅以文献解读结合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方法,综合研究认为,防控经空气传播疫病非口服中药大致可分为“辛温药”“芳香药”“丹药”“杀虫药”及“苦寒药”等5类,具体论述如下。1.辛温药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指出:“宗族亡者众多,伤寒十居其七”,从病死率看,张氏家族所患伤寒,并非普通外感伤寒,应当属于“寒性疫病”。晋代王叔和《伤寒例》首次明确提出“寒疫”概念,认为“寒疫”是春分至秋分之间感受非时暴寒折遏时令之气所致的流行性疾病。寒疫是感受寒邪疠气,以头痛、身痛、寒热、无汗,状如伤寒等为主要表现的疫病???。关于寒疫,明清医家仍有讨论,如明代张三锡之《医学六要》指出:“天久淫雨,湿令流行,民多寒疫”,认为湿邪可以导致“寒疫”。时至清代,陆懋修则明确指出,寒疫是具有传染性的寒性疫病,寒疫当用热药治疗。《素问·藏气法时论》载有“辛散”,《素问·至真要大论》亦有“辛甘发散为阳”之载;明代贾九如之《药品化义》进一步发挥“辛温能散”。《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之论,《本经》亦有“疗寒以热药”之述。中医学认为,辛药,能散能行,辛以发散;温药,可疗寒证,温以祛寒;对于寒性疫病,在临床选用方药时,可选用“辛温药”。本研究之常用“辛温药”有苍术、细辛、乳香、降香、甘松及川芎等。2.芳香药有些辛温药,香气浓烈,辛香走窜,又称“芳香药”。芳香药在古代早期,多用作香品以辟秽防病,后来由于外来香药不断输入,宋代以后,其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对芳香药的药性特点及治疗机制认识也不断加深,逐渐形成芳香药性理论,此为四气五味理论的重要补充。芳香药具有以下功效:①辟秽防疫,具有辟除秽浊疫疠之气,扶助正气,抵御邪气的作用,达到辟秽养正、防病治病的目的。古人常用芳香类药物制作的熏香、炷香、枕香、配香等方法以防病祛邪,今人燃药防治流感等,都是辟秽防疫的具体应用;②解表散邪,以其疏散之性,外走肌表,开宣毛窍,具有芳香疏泄、解表散邪之功;③开窍醒神,本品又有芳香辟秽、开窍启闭及苏醒神志等功效。然而,疫病的发生又常常与湿浊污秽有关,因此,在避疫方中通常会配用芳香化湿辟秽之药,如苍术、降香、白芷、细辛、乳香、羌活、独活、石菖蒲、山柰、香附、芸香、檀香、沉香、安息香、藁本及荆芥等;其中,不少香药是制作香品(药香)的常用原料;此类药香,居室燃熏,随身佩带,比较方便。戎州菖蒲 3.丹药丹药是中药药剂种类的一个分支,为中国古代的神仙术士们所开创出来的。在古代,丹药所代表的意思有两个:一为仙丹,二为普通药剂;文章中,多指后者。东晋葛洪对当时流传的丹药加以总结,在《肘后备急方》卷2载有“太乙流金方,雄黄三两,雌黄二两,矾石、鬼箭各一两半,羚羊角二两,捣为散,三角绛囊,贮一两带心前并门户上。月旦青布裹一刀圭。中庭烧温,病患亦烧熏之,即瘥”。总体而言,丹药多为重金属及矿物质,以外用为主,其用法因病情需要而异,或焚烧,或烟熏,或佩戴;本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虽为外用,亦当严格掌握剂量,不可过量或持续使用,以减低毒性而确保用药安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本类药物大都具有杀菌消炎作用,可消灭细菌、真菌、疥虫、螨虫、滴虫等???。对于雄黄,在避疫药中之统计频数高达69次,位列第一,但考虑其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As?S?),具有较大毒性,外用亦可经皮肤黏膜吸收蓄积而中毒;而且,雄黄煅烧后容易生成毒性更大的三氧化二砷(As?O?)。另一种常用丹药是朱砂,主要成分是硫化汞(HgS),有毒,不宜服用,以免汞中毒;禁止加热,加热后,析出汞蒸气,有剧毒。当然,考虑到丹药的毒副作用,于避疫方中,必须正确使用丹药的每次剂量及次数,为了确保用药安全,甚至可以考虑不用丹药,或者用其它“辛温植物药”来代替,以减毒增效。4.杀虫药本研究中,避疫方亦有配合八角莲(于避疫药之统计频次为30)、芜荑(统计频次为28)、鬼箭羽(统计频次为25)及白矾(统计频次为11)等“杀虫药”,本品具有杀灭人体寄生虫,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部分杀虫药具有抗真菌及抗病毒作用;如,芜荑对堇色毛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等12种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白矾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变形杆菌有抑制作用,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炭疽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甲杆菌、变形杆菌以及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亦有明显的抑制。5.苦寒药风、寒、暑(热)、湿、燥、火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则化为六淫。在临床上,不仅有寒性疫病,也有湿热疫病,因而,在避疫方中亦有配入大黄及黄连等苦寒药。对于“苦”味,《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酸苦涌泄为阴”,金代刘完素之《素问玄机原病式》亦指出:“苦能燥湿”;对于“寒”性,《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热者寒之”,《本经》亦指出“疗热以寒药”。苦寒之药,既可清热,又能燥湿,对于湿热疫病,比较适用。对于大黄,《本经》载其“推陈出新”,《药品化义》指出:“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本品苦寒沉降,善导湿热,别称“将军”,具推陈出新之功,备斩关夺门之力,即可单药取效,亦可与其它苦寒药(如黄连)协同增效。本品主要成分为蒽醌衍生物,含蒽醌苷及双蒽醌苷等,对多种革兰阳性及阴性细菌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也有抑制作用?2?。对于黄连,于避疫药之统计中,频次较低,未在前21味之列。本品为苦寒药,按照《本经》归类原则,理应列为“下品”,实则归入“上品”,乃因其苦寒之性纯正,载其“主热气”。明代李时珍之《本草纲目》指出:“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小檗碱(黄连素)为本品主要成分,对葡萄球菌、链球菌、霍乱弧菌、炭疽杆菌及除宋内氏以外的痢疾杆菌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对肺炎杆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结合杆菌也有抗菌作用?1?。檀香 结论非口服中药防控空气传播疫病的主要手段——佩带香囊、烟熏消毒是中国传统的防疫方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据有关古籍文献条资料统计,用于佩带香囊、烟熏消毒的防疫药有味,其中频次超过10以上的有21种;方剂首,除去重复,有39首。防疫方分苍术类、雄黄类及其他类方。从用药安全考虑,“雄黄类方”含有毒重金属砷、汞等,使用需谨慎,其安全使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文本,以“苍术类方”为重点,文献解读结合频数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综合研究认为,有关防疫药主要是辛温药、芳香药及杀虫药、苦寒药,常用辛温药有苍术、细辛、乳香、降香、甘松及川芎等,芳香药有苍术、降香、白芷、细辛、乳香、羌活、独活、石菖蒲、山柰、香附、芸香、檀香、沉香、安息香、藁本及荆芥等;杀虫药有八角莲、芜荑、鬼箭羽及白矾等;苦寒药有大黄及黄连等。在苍术类方中,佩带避疫可选“避疫香粉”去雄黄,烟熏防疫可选“辟秽丹”(苍术、甘松、川芎、乳香、降香、北细辛)加芸香、檀香、石菖蒲、八角莲、芜荑,并作为空气传播疫病防控的基础方。参考文献(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3(3)彭鑫.中医学“疫病”概念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2(6):-(4)王乐三,曾小敏,胡平成.SPSS在医学科研中的应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5)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名词:内科学,妇科学,儿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1(6)高驰,朱建平.宋代香方与医学.中华中医药杂志,,28(5):-(7)高学敏.中药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收稿日期:年11月24日)林明欣,朱建平,丰云舒: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丁曼旎: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本文原载《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年5月第30卷第5期。文学∣文博∣文史∣古籍“燕山阅读”∣北京燕山出版社唯一官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4989.html
- 上一篇文章: 茯苓功效
- 下一篇文章: 兽医做了件事,自己6个脏器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