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节说说传统习俗里的化学奥秘
白癜风传染人吗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190212/6860381.html端午节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有没有吃粽子呢? 每到中国的传统佳节,我们都会有很多的节日习俗来纪念或者庆祝,正月十五闹花灯,吃元宵,八月十五赏圆月,吃月饼,端午节也不例外。端午节有很多习俗,吃粽子啊,喝雄黄酒啊,划龙舟啊挂艾草啊,等等。 本着科学探索精神,今天就给大家讲讲,端午节里面的习俗与化学有着怎样的联系,也让大家看看生活中的化学是不是很奇妙! 11、粽子相信大家都吃过了粽子,端午节我们一个传统习俗就是吃粽子,家家户户,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用手的温度呵护着这种传统食物的生命力,将自己那份端午情怀包裹其中,而全国各地的粽子花样繁多,口味也是各异,甜粽咸粽,肉粽粳粽,等等,作为吃货的我们想想都要流口水~ 那么在包粽子的环节中,有哪些有关化学的小知识呢? 首先是粳米的处理上。粳粽的做法是先将糯米浸泡一或半小时,加上碱粉搅拌均匀后,放着约十二小时才可开始用粽叶包裹。粳粽的原料是糯米,主要的成分是淀粉。碱性添加物能使糯米中的淀粉与蛋白质糊化凝结。因为米粒遇碱后进行糊化,淀粉会快速膨润变成一整块的粽子,因而会看不出米粒,糯米浸泡加上的碱粉成分一般是碳酸钠,碳酸钾或者氢氧化钠,属于强碱性物质,所以制作时候一定要小心哦~ 制作粽子使用的粽叶往往是竹叶,而自然状态下的粽叶是竹叶在光、热作用下,叶绿素降解,形成黄色或橄榄褐色,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黄叶或叫干叶。为了粽子更鲜亮,粽叶的返青加工也很普遍,一般食品企业是以硫酸铜、氯化铜等工业原料中的游离铜离子与叶绿素生成叶绿素金属络合物而形成翠绿色。 除了食品企业量产的粽子,极少数小店小摊售卖的粽子,为了卖相好,更Q弹,在粽子中添加硼砂。硼砂是一种常见的含水硼酸盐矿物,化学组成为Na2[B4O5(OH)4]·8H2O。一般认为硼砂可起到“增筋”的作用,但是进入人体之后的硼砂与胃酸发生反应,可变为硼酸,这种物质积蓄在体内不易被排出,轻者可造成食欲减退,重者可造成死亡,有数据显示,成年人一次性食用硼砂,其含量达到1~3克即可中毒,超过15克即可导致死亡。 22、雄黄酒端午到,饮雄黄,连白娘子都会害怕的雄黄酒到底是什么呢? “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酒,指的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在白蛇传中,白素贞正是因为喝了雄黄酒才现出原形,而在端午的传统中喝雄黄酒可以驱毒防病,保人健康。 从化学角度来看,雄黄是砷的硫化物,在雄黄里,两个砷原子(球棍模型里的紫色球)先结合生成共价键,然后四个硫原子(黄色球)与四个砷原子结合。雄黄这种晶体属单斜晶系,晶体群为P2(1)/n。结晶为桔红色,透明到半透明的雄黄晶体,其柱状晶体长短参差,粗细相伴,多方向生长。晶体呈金刚光泽,断口为树脂光泽。单晶呈细小的柱状、针状,但天然单晶较为少见。 雄黄酒到底能不能喝?从雄黄的化学性质来看,雄黄酒应该是雄黄粉溶在酒(黄酒或者白酒)做成的,其容易分解和含砷的特点,多半是有毒不能饮用的。严重的会器官衰竭甚至中枢神经麻痹。现在民间饮用的雄黄酒,雄黄的用量都是极少的,但即使这样对人体的伤害仍然很大。在没有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还是不要乱喝为好。 不过,当代的几位科学家(张亭栋、黄世林、陈竺)却把它搬到了现代医学的舞台,成为对抗“急性早幼粒性白血病”(APL)的利器。 33、挂艾草端午节有插艾、把麦、挂桃枝的传统习俗,人们将其搁在门楣之上,意去百病、避邪。 那么艾草是什么东西呢? 艾草别名:艾萧、艾蒿、灸草、医草、黄草、艾绒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状,植株有浓烈香气。 “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除了辟邪,艾草本身还是一味中药。在很久以前,艾草是被当做救命的药来用的。而现在的医学证明艾草对缓解月经,改善消化,促进睡眠等方面也都有着良好的作用。但是,正所谓“是药三分毒”,艾草其实也具有一定的毒性。艾草所含有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一些挥发油,包括α-侧柏烯、2-甲基丁醇、α-蒎烯等等。对于这些名词你可能会感到很陌生,但研究表明这其中的一些物质对神经系统是有着损伤作用的,大剂量的摄入甚至会危及生命。因此,在某些地方人们有在端午将艾草揉入其它面食中的习俗,认为这样的食物少吃可以,还有开胃的功效,但长期食用是不明智的选择哦。 好了,今天的端午小知识就讲这些,祝大家端午安康!更多生活中的化学等你们发现哦! 点击阅读原文,提交问题,参与报名!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5787.html
- 上一篇文章: 止痢散黄白痢霸广谱抗菌,用于细菌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