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么治疗白癜风最好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412/6162073.html

原创作品版权所有

严禁采集与抄袭、剽窃

文学现场(ID:wenxueip)

网络作协会员创作发表平台

  

小时候家里穷,每次过端午,全家人要提前两天就动手准备,父亲要骑半小时的车,赶集采买新鲜的苇叶,一买回家,奶奶就要动手清洗。隔日奶奶与母亲就要包,包粽子是技术活儿。她们将饭桌放摆在院子里,桌上摆有一盆糯米与一盆苇叶,奶奶与母亲就拿着小凳子坐于两边,先将苇叶拼接好,卷成漏斗一样的形状,再用勺子舀起糯米,倒进苇叶卷起的漏斗内,盛满后,再将苇叶顺时针包起来,直至将苇叶卷没了,也看不到糯米的影子了,要装多少米需要手上把握好,要做到滴米不漏,然后再卷上苇梗即可。

可是我家不用苇梗,而是用马莲,因为它长得房前屋后到处都是,可见就地取材,三角状的粽子就算包好了。年景好的时候,粽内会被放入一粒枣,或者一些豆沙。母亲缠马莲总是习惯性地缠两下,随手一系就完了。奶奶就不一样了,总是缠得匀称,不苟一丝,如同宽齿梳一样,系得也牢实。奶奶很讲究美,尤其是外在的观感。不仅是粽子,奶奶包的饺子也很有观赏性,包的褶皱整齐划一,就连缝补衣服的针脚也很一致……她无论干什么追求完美。然而这种完美终于未能遗传给我,我曾为此苦恼了很长时间。只能坐在饭桌前观摩,有时帮忙添加糯米。粽子通常一个小时就能做好,再放入锅中闷熟。苇叶的清香四溢,惹人垂涎。

端午这天,一早父亲就会去山上拔艾蒿,再将艾蒿放在门前,母亲则忙着将五彩线脚搓好好,帮我们戴在了手腕上,母亲又煮了几个鸡蛋,奶奶则端出来热气腾腾的粽子,吃着香甜软糯的粽子,看着斑斓的五彩线,早晨也变得很美好。吃完了的粽叶,奶奶负责清洗晾干,以待明年再用。

  

之后才知端午的来历,以及屈原这位诗人,被他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而震撼。如今想来,端午节除春节外的较为重要的节日,因为它风俗多,情意也重,凝聚着人们对于屈原高洁品格的敬重,更承载了人们的精神理想。过去,人们工作繁忙,没时间包粽子,以及拔艾蒿。这些年端午节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一种民俗文化的传承,更多的人开始亲自动手,包粽子,拔艾蒿,好不热闹。

  

幼年一去不再,回忆飘远,买的粽子总是吃不出以前的味道,我总在问自己为什么?想来想去,原来是少了一种情谊与乡情的连接。

▋粽子飘香

■博山王宏伟

记得小时候,每至五月端午节就盼着母亲给包粽子吃,其实这个节日为什么吃粽子的由来自己也不清楚,并且也没有什么兴趣想知道它的原因。但上个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的时候国家还是实行计划经济,那时的平民百姓家家户户日子都还过的挺紧巴,我们孩童盼吃粽子打打牙祭,改善一下生活也是一种难得的口福了。

记得母亲包粽子是在端午节来临的数天前去八陡大集买好粽叶,大枣还有糯米,回家后把糯米泡在直径约40公分左右的陶瓷盆里,要浸泡一个晚上,同时把粽叶也浸泡在另一个陶瓷盆里,把大枣早早洗净晾在盖垫上,第二天把三片粽叶折成漏斗型,从盆里舀出少许糯米放进,尔后放进一个枣,随即再次放进糯米把枣盖住,然后把粽叶从上往下折严裹紧后,用线绳绑住后放进事先准备好的大铁锅的凉水里,而后放在炉子上用急火煮两个多小时左右再把锅从火炉上端下,待浸泡在锅里粽子凉透,就可拿出食用了。

其实,自己有时是等不急粽子凉透就会急巴巴的从锅里捞出粽子去除粽叶就开始大口朵颐了。这时粽子的馨香和大枣的甜润是吃不出多少味道的。粽子真正的吃法是待粽子凉透轻轻剥去粽叶露出那粉白色粽肉轻轻咬上一口慢慢嘴嚼,它通身散发着糯米淡淡的馨香特别吃到大枣时那甜丝丝原生态的味道,真是一种难以形容的美味啊!为什么这么说呢?也许现在的朋友会说你别夸张了,我们端午节吃粽子从没有吃到你说的感觉,是啊,我认为根本的原因是现在的物质生活条件好了,粽子已经是垂手可得的食物了,再想吃出我孩童的感觉连我都不会相信了。

回想母亲包粽子时的过程现在觉得也很有趣。母亲包的粽子每个只放一颗大枣,放两个枣是断不可能的,其实探秘原因是那时家里经济拮据枣放多了会增加粽子成本。特别那时自己嘴馋买回的大枣自己总是瞅准母亲看不见时便偷偷的一次次偷着吃,有时还偷点装口袋里,有的端午节母亲算的枣足可以搭配糯米包够粽子了,但却总是包着包着枣就不够了,也只好把剩下的糯米包成实心的糯米粽子了,其实个中的原因只有我最清楚了。当然这种没有枣包的粽子是光有糯米香却并不甜的,吃的时候谁都不乐意把它当做首选,只有把有枣的粽子吃没后,它才会有归宿的。

稍大后才从大人嘴里知道五月端午吃粽子的缘由。原来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一位爱国诗人屈原而形成的一种美食。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任人唯贤,富国强兵,遭到当时部分贵族妒忌,遭谗去职,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后来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怀着一腔悲愤于农历五月初五日,抱石投进汨罗江。他死后楚国百姓异常悲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据说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躯体,以至演化成了后来的赛龙舟。有的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叶包饭,外缠彩丝,也就慢慢发展成现在的棕子了。

知道了粽子由来的故事,自己对历年端午节吃粽子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也明白了千百年来人们为什么对这个爱国诗人的尊崇的原因。他的故事也激励着我们这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泱泱大国的人们,更加热爱我们华夏大地的一草一木,热爱我们可爱的祖国。

延续千年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还在继续,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也还在继续传播着。

▋端午节生发的乐趣

■桓台刘茂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马踏湖畔过端午节别有一番乐趣。翻腾我的记忆,每年的五月初五,节日氛围虽然没有春节、正月十五和寒食节隆重,因为端午节引发的乐趣却颇多,每每想起难免复制少年时期那种少有的甜蜜。让我的思绪总会定格在端午节插艾草、包粽子的的欢乐之中。

马踏湖畔家家户户端午节大门口插艾草、包粽子的风俗延续至今,在我们的童年,大门口插的艾草和包粽子用的苇叶不用花钱买,都是取之于马踏湖芦苇荡中。

记忆中,进入五月份,马踏湖蒹葭碧绿成片,芦苇身高两米有余,密不透风,深处鸟声阵阵不绝于耳。端午节来临之际,我们几个发小结伴撑溜子(小船)沿水路进入湖区。在芦苇深处停船系舟,只身趟荡在芦苇深处,寻找艾草,偷偷揪打苇叶,掏鸟窝摸鸟蛋。

艾草一般生长在芦苇地块的边沿或芦苇深处,一旦找到就是成墩成片,我们更多的是喜欢生长在芦苇地段边沿的艾草,这种艾草,吸收阳光多,长的老成,艾秸硬,插到大门口不易折弯。每当找到这样的艾草,我们如获至宝,镰刀飞舞,瞬间洗割一空。割上一大捆艾草,在端午节供左邻右舍分享。

割完艾草揪苇叶,此时,齐身高的苇叶质厚叶面宽,最适宜包粽子,揪苇叶并非伸手便来,需要一定的技巧,出手快,用力猛,巧妙的让叶与苇杆脱离。否则,苇叶容易裂缝或带上叶裤,揪取的叶子不能用。

揪打苇叶过程是一种美的享受,其乐无穷。完全沉浸在一种飘逸的享受中,在阴森凉爽的芦苇荡中,密密麻麻的芦苇随风而舞,苇叶相互摩擦的莎莎声音和着鸟鸣,形成一曲完美的旋律,从芦苇密集的间隙中悠扬的飘散,身处幽境,如梦如幻,陶醉其中。

掏鸟蛋是我们最感兴趣的事情,在芦苇深处,用手拨开厚厚的芦苇,望着有限的空间,一步一步前行探寻,一旦发现鸟窝,将支撑鸟窝的几株芦苇按倒,轻手摸向鸟窝,如果有鸟蛋轻轻掏出,揣到怀里,将鸟窝放回,掏鸟窝十有九不空。芦苇荡中鸣叫不断的鸟俗称喳喳嘁子,每月一次哺乳幼鸟,所以掏鸟蛋准确率很高。也时常掏鸟窝摸到幼鸟,看那鸟窝里的幼鸟,羽毛未丰,伸长脖子,嘴甲周边长着乳白色的嫩肉,滴溜溜的眼睛,扑棱着翅膀,叽叽喳喳张开贪婪的嘴巴,一幅饥肠辘辘的样子,逢临此情此景,善心萌发,慈悲为怀,小心翼翼地把幼小生灵放回原处。聆听着那一窝渴望妈妈归来的鸣叫,会心地笑着探寻下一个鸟窝。

端午节,还是那个端午节。带着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介子推的神话传说,伴随着历史进程一路走来,见证了社会的发展,丰盈了民族文化。在浓郁节日文化色彩地覆盖下,完善了我们童年的多姿多彩,用欢乐送走了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在我们记忆中留下了无尽的乐趣。

▋七律?端午题句

■桓台那慕汗

仲夏端阳米粽来,

登高远望楚湘淮。

龙舟竞渡波涛涌,

风棹翻飞鼓号排。

刺绣囊包驱毒蛊,

馨香艾叶避虫豺。

题诗留赋轻吟唱,

酌罢雄黄意满怀。

▋端午(外一首)

■张店杨玉勇

艾草粽子五月香

龙舟九歌入短章

进鼓鸣锣诵离骚

端午泪水哭断肠

祭屈原

三闾大夫赤子心

高风亮节贯古今

舟发汨罗揽狂波

一卷离骚自长吟

▋七律?端午祭屈原(外二首)

■张店翟克江

榴红艾郁粽飘香,

祭奠屈原至意长。

吟赋鞭污弘正气,

沉江醒世救国殇。

精神不朽家家敬,

松骨常存代代扬。

天问离骚催喻理,

遗风浩荡路康庄。

七律?端午感怀

又是一年粽子香,

龙舟竟度汨罗江。

群英际会怀屈子,

众手拼划祭楚殇。

锣鼓轰鸣声鼎沸,

红旗漫卷彩飞扬。

告知迈入新时代,

两岸黎民已小康。

七律?粽香端午

五月情真缅慕长,

街头巷尾粽芬芳。

香凝端午精忠烈,

心念国殇热血慷。

天问一曲惊宇甸,

离骚千韵励炎黄。

神州大地遗风盛,

邀盏屈原共品尝。

▋粽子汨罗江端午节

■博山王宏伟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即将走来

吃粽子赛龙舟

还有就是早晨家家户户门楣上挂着的艾草

孩子们脖颈上坠上香囊

手上戴上五色绳

这一切的一切

或许都是为了纪念那位楚国爱国诗人

而来的

一个身躯

一个高大的身躯

为了他的信仰

为了他的国家

为了他的民族

为了他的家乡

而义无反顾的投进了汨罗江

他坚信他的死会惊醒

那些沉醉于纸醉金迷中一颗颗麻木的心

他的死会激活无数爱国者的心

他走了

带着一腔悲愤走了

虽然他走了两千多年

但是他的英魂一直在汨罗江上萦绕

他的事迹在一代代爱国者的心里荡漾

他的诗歌《离骚》在华夏大地经久不衰的传唱

他的家乡纪念他的祠堂香火缭绕

闪着红光

汨罗江的水哟

您哗哗的流淌

流淌着一个悠久凄婉的故事

汨罗江的水哟

您奔腾不息

激荡着一个民族忠贞不渝爱国的力量

汨罗江啊汨罗江

每年的五月初五

华夏儿女馨香的粽子都会投进这条滔滔不绝的大江

这一颗一颗粽子

会让里面的鱼虾

不要打扰我们的诗人

让他静静的休息

这一颗一颗粽子

让他不再为凡尘忧伤

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就要到了

纪念诗人的日子就要到了

这也是

华夏儿女千年不变的节日

就要到了

▋七律?端午怀古(外一首)

■福建海树子

百舸争流驾龙首,

蒹葭葱郁聚汀洲。

且摘芦叶裹玑粒,

包粽沉流堵六虬。

汨水江心寒泪蘸,

屈原正气此中幽。

黄封一盏祭英骨,

楚地遗俗千古留。

端午感怀

一年不觉又端阳,

和风缕缕,细雨轻轻。

菖蒲苦艾挂门旁,

粽香飘,喜气洋。

遥忆屈公纵汨江,

云天弄恨,碧水含悲。

离骚千古永流芳,

天问鸣,警世长。

本期图片选自网络作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珍惜5天投票期(6月23日至年6月27日23:00)

《文学现场》微刊

总编辑∶云鹤执行主编:齐云楼

主办:淄博市网络作家协会

协办:山东商报社淄博记者站

《山东商报》国内统一刊号:CN37-

《山东商报》-

刊期:年第+1期总第+1期(专注跨越千期微刊)

刊发日期:年6月23日至24日星期二至星期三

投稿平台:文学云\作家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5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