菖蒲飘香

扬州端午

在扬州,端午节又称五月节,每到这天,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戴百索子、穿老虎鞋,家家户户清晨都要吃粽子,咸鸭蛋,到了中午,端午“十二红”的习俗又将一家人聚首在餐桌旁。红樱桃、炝女儿红、红苋菜、红烧扒蹄、红烧仔鹅……时令菜演变成舌尖上十二红,寓意着今后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事业发展的顺顺当当。而在各种期盼的背后,是那团浓浓化不开的乡情。

      

扬州端午习俗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就是旧时扬州人过端午的情形,扬州人习惯俗称端午节为“五月节”,对它的重视程度不亚于“春节”和“八月节”(中秋节)。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我国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之一。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午节开始,节令将转入炎夏,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人们沐浴芳香,缠五彩丝,朱符避恶,民间盛行端午驱鬼。

扬州人是忌讳在五月举行婚娶喜事的。民间认为农历五月是“五黄毒月”,立夏一过,天气渐热,“五毒”就孳生活跃起来。扬州人认定的“五毒”是蛇、蝎、蜈蚣(扬州人叫“百脚”)、蟾蜍(扬州人叫“癞蛤蟆”)、壁虎。在端午这天,家庭主妇大多会从街头巷尾挑担卖艾叶的老农那里,花一两块钱买了一把清晨才采摘下来碧绿的艾叶和菖蒲草,将它插在门上,住楼房的人家也则把艾叶、蒲草立在大门口一侧。传说蒲草是魏徽斩老龙时用的剑,可以驱虫,而艾条产生的特殊香气,使得盛夏时的蚊虫唯恐躲避不及。

 作为一个外省人,对雄黄的概念还停留在纸上。那日去邵伯老街,看到陈旧店铺内破木板搭建的货台上,有一个破旧塑料罐中盛放着用白纸包着的雄黄药粉,泛黄有些卷边的白纸上,用毛笔大大书写着“雄磺”二字,顿时想起先前看过的《白蛇传》。印象最深的大抵是戏中,懦弱书生许仙给白蛇喝下雄黄酒,逼其现了原形。揪心情断的一段戏,始作俑者便是那盅雄黄酒。

雄黄酒的炮制是这样的:端午前一个月,把菖蒲根用白酒泡起来,然后掺进一点雄黄。端午这天,也只是倒一小杯意思一下。因为雄黄本身有毒,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正如清人梁章钜在《浪迹丛谈》中说:“吾乡每过端午节,家家必饮雄黄酒,近始知其非宜也。”

端午期间,天气转热,空气较潮湿,蚊虫开始孳生,多种疫病增多,古时候,人们认为疾病是因为鬼怪邪气引起,所以端午节这天,把雄黄、朱砂、蒜头、生姜泡成雄黄酒,在端午的阳光下爆晒。正午时分用蒲艾把子蘸雄黄酒洒在室内户外的各个角落消毒。“赏午”时家人同饮雄黄酒。因为只有在端午的午时才用雄黄,故扬州人有一句俗话:“过了午时不卖雄黄”,以示时过境迁。时至今日,这种习俗只有在一些偏远乡镇还保留着。

端午节这一天,最欢喜的莫过于小孩子。家中长辈早早预备好的老虎鞋这时就派上用场,老虎鞋外形憨厚朴实,一个大大的“王”字和铜铃般的大眼睛具有驱凶辟邪之意。而孩子藕节般的小手腕、小脚腕上也被细心的系上白索子(五彩线),脖子上则挂着用白索子编制的网兜,里面装着一只咸鸭蛋做装饰。关于吃鸭蛋扬州还有风趣的童谣:“鸭蛋鸭蛋掏掏,里头蹲个娇娇,娇娇出来绣花;里头蹲个妈妈,妈妈出来买菜……”

汪曾祺曾经在回忆家乡的文章中写道:“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据老辈人讲给孩子戴白索子,是因为古时,在江浙一带的民众喜欢在水中活动,为避免在水中遭到蛟龙等水中动物的侵害,便断发文身,使自己的身体上有水草一样的花纹,来做保护色。或许涂抹起来很是麻烦,久而久之,人们又想出用披挂彩线替代文身的方法来辟邪。孩子戴白索,讲究点的老人会让孩子一直戴到六月初六。在扬州,就有“六月六,白索子甩上屋”的说法。

      龙舟竞渡的盛景现

端午节划龙船赛龙舟是旧时扬州最热闹的风景。清代名士王仲儒有一组扬州“端午竹枝词”,中说道:“扬州也有曲江头,皓齿朱唇日日游。东舍西家忙不了,菖蒲香里看龙舟。”“飞云飞鸟扬风旗,端午从来竞水嬉。金鼓忽喧人尽望,船梢倒挂小童儿。”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述了乾隆年间扬州龙船竞赛的盛况,《扬州竹枝词》、《陶庵梦忆》中也有记载。

早在民国之时,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整个扬州城很热闹,人们都聚集在河边,看壮士们赛龙舟。最常去的地方就是保障湖,那里水面开阔,长约十丈的龙船分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雕梁画柱、做工精巧,船身被漆得五光十色,在船头高处还悬挂绣幡彩旗,风吹旌旗舞动,煞是好看。扬州的龙舟与两广一带的赛龙舟大不相同,欣赏性更强一些。在船身和船尾,有儿童表演“哪吒闹海”、“童子拜观音”、“贵妃睡春”等各种技艺。岸边游客会用瓶子、牛皮纸之类不易入水沉的东西,装着干果、水果、钱和其他食物,抛入水中,让龙船上表演的儿童下水抢夺,以看他们的游水本领。

不知从何而起,扬州人还留传下来这样一句俗话:“又吃粽子又划龙船”,用以调侃那些“鱼和熊掌兼得”的人。 

如今,端午赛龙舟的盛事都难得一见,更别说站在两岸欣赏孩童下水抢夺物品的热闹场面了。只有前几年,在瘦西湖熙春台,中央电视台拍摄扬州端午节特别节目时,曾在此拍摄赛龙舟,几艘画舫船在湖面悠哉悠哉,与其说赛龙舟,不如是附庸风雅。

年仪征龙舟赛,图片来自仪征市旅游局公众账号

这些年,一些扬州民俗专家四处奔走,有关恢复扬州端午赛龙舟的呼声也一直不绝于耳。而在年、年,仪征市政府为吸引游客,曾在端午的前几天,在枣林湾举办龙舟大赛,再现了龙舟竞渡的盛景,引得万人观看,好不热闹。

每逢佳节吃粽子粽子是咸的,还是甜的?南北之争永不停歇其实,相聚的日子吃什么粽子都是对的

角黍为粽子的古称,是端午节最应时的食品。无论贫富,家家都要裹。前一天就要裹好煮熟,留待端午早上品尝,称为“端午解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忆江南·端阳节》中写道:“端阳节,正为嘴头忙,香粽剥开三面绿,浓茶斟得一杯黄,两碟白洋糖。”

包粽子要用到粽叶。端午前,街上摊贩卖的粽叶是苇叶,扬州人习惯地称它为粽箬,就出在长江边的苇滩上,用它包出的粽子有一股特殊的香味;还有用竹叶的,味道比芦苇叶包裹的差一些。扬州人是讲究时令的。谷雨才过,在沙头江边一带的水岸边,就出现了采摘芦叶人的身影。她们大多是闲赋在家的农村妇女,三三两两相约一起到江边采摘芦苇叶。

四月底的一天午后,与友人骑摩托车穿行在江边的小路上。小路的两边是高大劲挺的枫杨树,而在路的两边,则是野草遍布的浅滩沟壑。当雨季来临时,滋生出的雨水顺着沟壑流淌到大江里,而到了旱季,浅滩沟壑中长满了野草,一些农民便将自家的黄牛放牧于浅滩上。

芦苇就喜欢长在湿润的浅滩上。第一次看有人采摘新鲜的芦苇叶,好奇心驱使我想近距离观察。这一段江滩,鲜少有人踩踏,野草像疯了似得,漫山遍野长得密密匝匝。要从一米多高的小路下到浅滩上,没有道路可走,只能顺势往下一步一小心。在浅滩的中心,草丛里时不时会冒出一大坨牛粪,走在上面像似踩地雷。芦苇喜水,长在朝阳的南岸,在落叶和牛粪的滋养下,一丛丛有一人多高,苇杆粗壮,苇叶细长翠绿。采摘时,得很小心,以免被结实的苇叶锋利的边缘划到手。或许充沛丰盈的缘故,两位农妇不大工夫就采摘了一大摞粽箬。

这样的苇叶淋上清水保存,第二天便出现在早市或菜场上。新鲜粽箬,剪去根端硬蒂,洗干净,用开水稍微焯一下,使其增加柔韧性,在弯曲包裹时不易破裂,以防漏米;焯过的粽叶和竹套一起养在水里备用。

窄窄的芦叶能包裹出斧头形、枕头形、小脚形、圆筒形、三角形,包的时候讲究包得紧、裹得实,越是紧实滋味越佳。一直觉得包粽子是个技术活儿,可惜学过几次,缺少灵性,总不得要领,包得粽子模样总羞于见人,只好作罢。

扬州的民间,粽子有各种形状,但扬州人最爱包成小脚粽,至于为什么?很难说得清,大概看起来细致俊俏,与扬州人内心喜欢追求婉约细腻的心态沾点边。在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特别提到“扬州洪府粽子”。粽子的馅料五花八门,流传民间最多的还数鲜肉粽、香肠粽、红豆粽、蜜枣粽、咸蛋黄粽、咸肉粽,还有白粽子,也就是无馅的粽子。每每吃粽子,老公便会念叨小时候吃过的一种水晶粽,猪板油用糖腌制后,切成小丁,与糯米一同包入粽子内,粽子煮熟后猪板油透明似水晶,因此得名。现如今,这种极具不健康的吃法,只能停留在记忆里。

粽子虽然应时之物,但家家户户包粽子时,总要多包点,分送给邻里品尝。记得去年端午前夕,在扬州的老巷子转悠时,发觉不少的老住户与邻居一道说说笑笑包粽子。那一刻,包的是粽子,比的是手艺,品的却是人情味。

扬州的粽子有很多食法,吃白粽子时,撒上白糖或淋上蜂蜜,有时粽子还可煎食、炸食。

粽子好吃不好吃,不仅在于包的馅料如何,最关键的还在于煮粽子的火候。这个袁枚最有心得,他在《随园食单·扬州洪府粽子》写道:“洪府制粽,取顶好糯米,拣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好火腿一块,封锅煨一日一夜,薪材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米化。”

据说在扬州,最著名的粽子是火腿粽子。清人林苏门《邗江三百吟》中也说,“扬州则以火腿切碎和米裹之,一经煮化,沉浸浓郁矣。”如此有名的粽子,却不是人人都能食到的,毕竟火腿这种食材,价格不菲,用它来包粽子,多少有点舍不得。

过去逢年过节,已出嫁的女儿按规矩,都要在夫家和公婆一起团聚,端午也不例外。娘家人想出嫁的女儿了,于是在端午这天派人至婿家邀请,第二天即初六日小夫妇率同儿女回娘家吃饭,娘家则以隔日的粽子款待,叫“带女儿吃馊粽子”。

回娘家总不能带张嘴,空着手,于是买些樱桃、杏子、枇杷这些刚上市的时令水果,必定带着绿豆糕去给上人贺节。绿豆具有清热解毒的功能;端午节吃绿豆糕,除了满足人们的口福外,还有排出一冬体内毒素的期望,用健康的体魄迎接酷夏的到来。所以用绿豆做糕也就应了端午这个红五月清凉败火的需要。

绿豆糕的做法分南北,北京著名小吃京八件中的绿豆糕,在制作时,不加油,入口甜度适中,吃在嘴里酥软而不润。扬州的绿豆糕属于苏式点心,加了油脂,松软油润。

那二寸见方的绿豆糕亮亮、绿莹莹,吃在嘴里香甜沁人,糯糯的口感,很能博得老人们的欢心,至于孩子,对于大热天食用如此油腻的食物,大抵只尝个三两口,就丢到了一边。

      端午十二红

所谓“尝午”就是吃十二红,是扬州人过端午节特有的习俗。

每到端午节的这一天,远在江都的婆婆大人一大早就操着江都话打电话催促,中午一定要回家“尝午”。所谓“尝午”就是吃十二红,是扬州人过端午节特有的习俗。“十二红”是指十二样自然红色,或经烹调后颜色发红的时令菜肴,通常有咸鸭蛋、煮黄鱼、粉皮拌黄瓜、炒虾子、炒红苋菜、烧仔鹅、洋花萝卜、樱桃、枇杷、红杏、干菜烧肉、炒长鱼、红烧扒蹄、火腿、香肠、雄黄酒等。一般分为4碗8碟,即4个凉拌,4个热炒,4个烧菜。这个数字代表每年的十二个月,再者它也兼顾了每年的四时八节。

扬州人端午为何要吃十二红?扬州的民俗专家黄继林认为,一是期盼日子红红火火,二是端午这天吃红可以辟邪,三是端午能吃上“红”,说明日子过得不错,“吃得起酱油”。“十二红”并非只有十二道菜,“十二”是古代计时中的一个轮回,代表“多”的含义。“扬州人端午节吃十二红的习俗自古有之。郑板桥《忆江南端阳节》“端阳节,点缀十红佳。萝卜枇杷咸鸭蛋,虾儿苋菜石榴花,火腿说金华。”

汪曾祺在散文《端午的鸭蛋》中写道:“还有一个风俗,是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其余的都记不清,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而且,苋菜、虾、鸭蛋,一定是有的。这三样,在我的家乡,都不贵,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

至于“十二红”到底由哪些菜肴组成,一直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存有争论。不过,苋菜、咸鸭蛋和黄鱼这几样一定是必不可少的的。

每到端午节前夕,市场上新鲜的苋菜价格总会大涨。红苋菜最早作为野草出现在餐桌上,初夏时,在所有的蔬菜种类中,苋菜算的上色彩斑斓,尤其入锅烧熟后,一汪紫红汤汁是孩子们的最爱,像天然的染色剂,把一碗白花花的米饭印染的分外娇艳。平日不爱吃米饭的小朋友此时也能吃上满满一大碗。炒苋菜看似简单,实则很讲究。要用滚油旺火大炒,叶片遇热一收缩,将事先剥好的蒜瓣,用厨刀拍碎,再加勺盐就好了。火候刚好时,炒出的苋菜鲜脆爽口,倘若一过,便软而无力,只剩口汤滋润了。大蒜苋菜好似一对黄金搭档,一同出场不仅能够灭菌、止泻,还可以健胃,如此强大功效很适合扬州炎热的夏天。

几年前,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最值得品尝的种味道》,排在第二种最值得品尝的味道竟然是高邮双黄咸鸭蛋。今年春时,借此书给扬州闺蜜翻阅,读此章节时,她立刻大喜,大呼:“最能打动人心的竟然是我们扬州的咸鸭蛋,高邮的咸鸭蛋出名了。我最喜欢端午节吃咸鸭蛋了,那个时候腌的不咸不淡,味道刚刚好,直接吃,一下能吃好几个!”

扬州是鱼米之乡,盛产鸭子和鸭蛋。每到春时,万物复苏,水中鱼虾充沛,也为鸭子提供了上好的饲料,产出的鸭蛋壳青蛋白又大又沉。由于常食鱼虾,鸭子产出的蛋自身带股子腥味,不适宜直接吃,倘若用盐腌制之后,腥味尽除,蛋白紧致洁白,如凝脂一般,橘黄色的蛋白溢出一层金灿灿的油来,伴随着松仁般的香气,吃到嘴里醇香绵密。

在扬州,过去有“当裤子买黄鱼”的说法,可见黄鱼在端午节餐桌上的分量。《真州竹枝词》中有“买黄鱼”云:“归来低与细君言,新到黄鱼市口喧。只恐过时无处买,拼教当却阮郎。”

出现在扬州人餐桌上的大黄鱼又名脑石鱼,因其头内有两颗如牙齿般的“脑石”而得名。据说以前在端午当日,黄鱼上午还很畅销,然而只隔一日便成了滞销货。这种说法有些夸张,不过,也说明了黄鱼的时令性。按照过去的说法,黄鱼买回来后,要用草木灰在厨房的地上平铺一层,将黄鱼平摆其上,然后在鱼身盖一层草木灰,谓之去湿气。现在看,这种做法未必有其科学性,而且把厨房弄得乌烟瘴气,主妇在火冒三丈情形下做出的饭菜也未必可口。

在扬州,厨师们处理黄鱼的手法非常娴熟。黄鱼的内脏小,不适应开膛破肚,只需用筷子从鱼鳃处插入,顺时钟方向绞动,内脏就卷裹在筷子上,再抽筷子,内脏一并带出了。黄鱼浑身就一根脊剌,烹调后鱼肉呈一瓣瓣的蒜瓣状,保持身形完整,使得鱼肉烹饪之后不易开散。黄鱼最适宜与大蒜瓣红烧。红烧之后,已经散尽辛辣的大蒜瓣软绵,美味程度不亚于黄鱼。

在端午十二红当中,还有两道菜不可或缺,一是红烧老鹅,再有就是大公鸡,意在鸡冠为红色,随着小龙虾的火热,。原本张牙舞爪的小龙虾一下锅,便红彤彤,很能讨个好彩头,它也成为扬州端午餐桌上的一味动人红,到也能应时应景。

都说十里不同天。扬州和江都之间的距离不过十几公里,虽然同属于一个地界,两地的端午十二红,细数起来,也有细微差别。江都人讲究的十二红有咸鸭蛋、咸肉、酱油拌黄瓜、小红萝卜、盐水河虾、炒苋菜、炒长鱼、红烧狮子头、烧黄鱼、红烧河鳗、红烧牛肉、红烧童子鸡。或许滨临长江的缘故,河鳗、长鱼、河虾都是这个时节江都地域的时令菜,也出现在餐桌上。

不过,无论是江都,还是扬州,要想置办齐“十二红”并非易事。好在到一些扬州的酒店在端午节这一天,贴心提供十二红菜肴。至于民间的十二红,丰俭由人,只要那么关键的几样,心意到便好。

      

“十二红”菜单

一、烧仔鹅(头红);

二、烧鸡子(冠红);

三、烧黄鱼(眼红);

四、炒长鱼(肚子红、血红);

五、炒虾子(全身红);

六、鸭蛋(心红);

七、红豆粽子(点点红);

八、苋菜(叶红、汤红);

九、洋花萝卜(夹心红);

十、西红柿(熟红);

十一、樱桃(珠红);

十二、枇杷(皮红)。

      嫁作扬州妇/朱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6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