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民俗端午龙舟渡粽子情思
来源:燕赵传奇 上一回说到了清明节,人们除了祭拜先人,还要出门踏青。清明时节春光潋滟,一片桃红柳绿。都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清明节前脚刚走,端午节后脚就跟来了。这粽叶飘香的端午节究竟有什么来头?端午节的风俗您又知道多少呢? 端午节是咱们中国传统的节日。咱们先从名字说起。端午节的名称中,这个“端”字有“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渐渐变成了“端午”。 五月初五为什么能成为节日呢?有的朋友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代楚国诗人屈原。其实,不是这么简单,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和来历,有好多种说法。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 影响最大的就是说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本名屈平,字原,称为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是楚武王儿子屈瑕的后代。屈原忠心耿耿,但是楚怀王听信谗言,把屈原流放,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奸臣当道,被秦国灭掉,自己虽然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只能以死明志,在五月初五这天投汨罗江自尽殉国。 噩耗传来,当地百姓纷纷划船捞救,可惜于事无补,连他的尸体也没有捞到。老百姓们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纷纷用苇叶包了糯米团投入江中,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这个凄婉而悲壮的故事,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同时代萧梁时期宗懔所著的《荆楚岁时记》也曾记载。可见,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唐代诗人文秀还写了一首《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端午节纪念屈原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事儿,不过啊,三国时期河北诞生了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他非说端午节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这位河北名人就是幽默大师邯郸淳。这个人非常有才,不但写得一手好字,更在闲暇之余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笑话《笑林》。曹操早就听说了邯郸淳这个人,就把他招到邺城。当时,曹丕、曹植兄弟俩争宠,都想招揽邯郸淳做自己的幕僚。曹操那时候比较宠爱曹植,就让邯郸淳去见曹植。曹植大喜过望,不但好吃好喝招待着,两个人还促膝长谈直到天亮。等到曹操病逝,曹丕即位,最终把邯郸淳拉到自己身边。 那么,邯郸淳在哪发表了关于端午节的言论呢?就在著名的碑刻《孝女曹娥碑》上,上面记载:“五月五日,时迎伍君……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 这段记载令人玩味。邯郸淳认为,东吴地区端午划龙舟是为了迎接吴国忠臣伍子胥的英灵,不关屈原什么事儿。恰恰是因为“不关屈平也”这一句,反倒进一步说明,早在三国时期,端午节民俗就与纪念屈原有关了。 邯郸淳的这番话只能说明,吴国故地人们借着端午节,追思他们的民族英雄伍子胥,并不能说明在此之前,端午节不是为纪念屈原。看来,民族英雄的悲壮之死,都能引起当地人民的神情怀念。吴国人们纪念伍子胥,也是端午节纪念活动的重要一支。由此可见,端午节的纪念性的文化内涵,在各地有了不同的意义。 感天动地,孝女曹娥怎样舍身跳江救父? 日久天长,图腾崇拜如何成就地方风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根据邯郸淳的《孝女曹娥碑》记载,端午节吃粽子和龙舟竞渡,也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她跟父亲相依为命,靠打渔为生。一年春夏之间,大雨倾盆,洪水暴涨。江上浊浪滚滚,卷起一个个巨大的漩涡,曹娥的父亲驾驶的小船被巨浪卷入了滔滔江水中。十四岁的曹娥不眠不休沿着江边哭喊着,想要寻回父亲。嗓子哭哑了,眼睛流血了,父亲也没有回来。曹娥纵身一跃跳到了滚滚波涛之中,想要将父亲的尸体找回来。 乡亲们不忍心让曹娥父女葬身水底,就往水中投粽子保护她,还划着龙舟接应她。人们都以为曹娥不可能活着出来,没想到,她的大孝精神感天动地,最终,曹娥背着父亲的尸体重返岸边。因为曹娥投江的那一天正是五月初五,因此,很多人将端午节当做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 这三个传说代代相传,到后来,却被著名学者闻一多给否定了。他在《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节最重要的两项活动——划龙舟和吃粽子,都和龙有关,可能是祭图腾的习俗。因为,古代中国南方吴越人(今江浙一带)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每年五月初五举行祭图腾仪式,以求来年风调雨顺、大丰收。他们把食物裹在树叶里或装在竹子里,投到江里面去,还在这天划着独木舟拜访亲朋好友,高兴时就即兴举行独木舟赛,慢慢演变成今天过端午节这种习俗。 龙舟竞渡 其实,闻一多是从历史考据的角度来分析,不过,这种图腾崇拜的信仰跟纪念屈原、伍子胥、曹娥的纪念活动并不矛盾。这几个传说,都凝聚了我们民族对英雄、孝女大爱的崇敬之情,它们共同构成了端午节最感人、最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化内涵,都是一种人文精神的寄托。爱国忠诚的伍子胥、屈原,大孝挚爱的少女曹娥,都永远值得全中国人民纪念。正是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中丰富节日的内涵,所以端午节逐渐成了一个盛大的节日。 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不过,粽子里面放的材料也是各有各的特色。 咱们河北流行着一首端午节的民谣,说的是:“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民谣带有河北小麦种植区的典型特征。 河北地区的粽子,原本用的主料不是白糯米,而是金黄色的黍子黏米,有“金粽子”之称。辅料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有素的也有肉的。 咱们来仔细说道说道: 素有华北明珠之称的白洋淀一带,水产品丰富,粽子里面少不了香藕、莲蓉。还有菱角果肉包的粽子,别有一番风味。而承德、唐山地区,盛产山货干果,所以当地老百姓希望往粽子里包板栗、杏仁、芝麻。 另外,沧州海边生产海鲜,那里的人们包粽子,少不了海味粽子、还有火腿粽、咸蛋粽等等。而靠近承德热河北部地区,还有酸菜粽子、辣味粽子。河北省沧州的回民自治县,回民同胞还有专门的清真粽子。 大概从曹魏时期开始,河北邺城附近也开始种植水稻,北宋时期苏轼做定州刺史,在定州一带推广水稻种植,慢慢的,河北人包粽子也用白糯米。老百姓给那些不同颜色的米包的粽子起个很好的名字,金粽子、银粽子,为的就是讨个好彩头。 端午节的餐桌上,有两样东西总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粽子和酒。依照旧时民间风俗,端午节这天饮酒,可以辟邪、驱虫。于是,关于端午饮酒的佳话从古至今,一直绵延不绝。那么端午节喝什么酒呢? 每逢端午节,人们都要喝雄黄酒。《白蛇传》中,就有法海让许仙在端午节给白娘子喝雄黄酒的情节。为什么要喝雄黄酒呢? 老话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古代,没有碘酒之类的消毒剂,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有些小孩子没到喝酒的年龄,大人就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心、脚心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防止蚊虫叮咬。这是中国古代的科学。 在河北邯郸一带还流传着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而任丘等其他地区多是把菖蒲浸入白酒,喝菖蒲酒,这是河北人民智慧的创造。菖蒲是河北很常见的花卉,叶子坚挺,彷佛宝剑。花朵鲜艳夺目,田边水畔、房前屋后,都能生长的很好。所以在端午节,河北各地的人们就采撷菖蒲泡在酒里,举家豪饮,称为喝菖蒲酒。 另外,端午节时,人们还要挂菖蒲、艾草。菖蒲象征驱除不祥的宝剑,插在门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们称它为“水剑”,后来引申为“蒲剑”,可以斩千邪。端午节饰戴艾草的风习,也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在河北中南部平原,人们在端午节采集艾叶,挂在门两侧,一来可以驱害虫,防蚊蝇,二来晾干以后,留作夏季熏蚊子、做艾灸之用。 历经百代,长命缕怎样结成辟邪香囊? 传承千年,斗百草如何成为端午风俗? 河北平原还有端午节戴香囊的习俗,这是一项智慧的创造。东汉时期,人们在端午节用五彩丝带缠在胳膊上,用来辟邪、防止生病,还给这种彩带起了名字,叫长命缕。 到了魏晋时期,这种锦带制作的长命缕逐渐发展为香包,而且是锦囊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里面装进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等制成的香料,佩在胸前,香气扑鼻。唐宋时,香包还成为宫廷赐给大臣的过节礼物。后来这种香囊越做越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而且河北人戴香包还有很好的口彩。说这叫长命缕,又叫长寿线,五彩缕等等,人们用五色丝结而成索,挂在门口,或戴在脖子上、手臂上。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的。而青年人喜欢带荷花、并蒂莲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家庭和睦。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老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鸡赶兔等。 廊坊一带戴香包最讲究,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在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 最近这些年,端午节的香囊成为一种节俗商品。药店、礼品店、工艺品店纷纷推出各种花色、各种香料的香囊,端午节期间人们相互赠送,挂在爱车、卧室或办公室,预防疾病,发挥很好的装饰作用。 另外,在河北农村,还流传着端午节斗百草的民俗活动。就是两个人各自选择一种具有一定韧性的草,勾在一起,像拔河一样拉扯,谁的草断了就算输了。这可是一种古老的游戏,唐中宗时候,就有“安乐公主端午斗百草”的故事,据说长安城里斗百草的游戏,是河北出生的一代名相宋璟带到京城的。原本是他跟仆人一起玩,后来在长安城里流传了开来,成了端午节的习俗。清代《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贾宝玉生日那天,众姐妹和丫鬟们也都玩这个斗百草的游戏。 这正是: 五月端阳飘粽香,龙舟竞渡屈子殇。 曹娥大孝千古传,万紫千红绣锦囊。 (梁勇主讲韩伟解说) 作者简介 梁勇:人文学者。河北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多家高校客座教授,燕赵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中山国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河北广播电视台特约评论员,大型历史文化广播节目《燕赵传奇》总撰稿、主讲人。 作品还包括:《文化资产价值论》《京津冀挽起一带一路》《燕赵文化史·秦汉卷》《京津冀文化一脉概论》《大美雄安》等专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6642.html
- 上一篇文章: 幸福ldquo粽rdquo在分享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