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民族精神的庆典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中秋、端午、清明……都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一到过节,举国同庆,这与我们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一脉相承,是一份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是一份有待挖掘的文化宝藏。

今天我们晨诵午读晚积累的素材专题:传统节日——民族精神的庆典。

(一)晨诵美文

美文一:

端午节琐忆

谢厌声

端午节的前几天,节日的气氛就已经很浓了。艾草早已插在了门两旁的上方,粽子叶安分地躺在了水里,等待着自己的任务;酒米也在水里泡着了。不过从小到大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把它叫作“酒米”。这种米可以用来做米糟,米糟做成之后似有酒味,我想这也许就是它被叫作“酒米”的原因吧!这种米吃在嘴里有点黏黏的感觉,就是比一般的米好吃一点。

端午节的前一天晚上,不管有多忙,每户人家都会挤出时间用来包粽子、捆粽子、蒸粽子,第二天的一大早也就是端午节的早晨,就可以吃到黏黏的粽子了,味道很好。当然,和棕子一起煮的还有大蒜、鸡蛋、鹅蛋、鸭蛋,据说吃了煮熟的大蒜瓣可以败火,也不知这种说法有无医学根据。

众所周知,包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他那样投身于汨罗江,若不拿粽子来孝敬孝敬河里的鱼神们,鱼神们不高兴,毁了屈大夫的身体,岂不有损于我们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形象。只是我不明白,我们家乡的粽子从来不往江里扔,向来都是饱自己的口福,不拿先人当回事。或许是家乡父老深知“粒粒皆辛苦”,且深谙节省之道;抑或是在我的家乡根本找不到汨罗江,无处可扔,所以只好不扔了,自己吃掉,岂不乐哉!

小时候,端午节的清晨。当我还在睡梦中的时候,感到先是肚脐眼里一凉,接着是两个耳朵一凉。我迷迷糊糊地用手抠了抠,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手指上有点黄黄的东西,还有淡淡的酒味,我便知道了这是妈妈为我抹的雄黄,避邪用的,看过《新白娘子传奇》的人都知道,这是白娘子千年蛇妖都抵挡不了的东西,有了它,小鬼们又奈我何!然而,当渐渐长大后就没有这种避邪的待遇了。

当自己受过雄黄的礼遇之后,躺在被窝里的我便会被妈妈揪起来。我似乎总是这样:很懒!不揪是打死也不会起来的。起来后我依然梦游似的寻找洗脸水,这个时候是可以自己洗脸的了。在冬天里,要不是妈妈威胁我说不洗脸就不让我吃饭,我才不会去洗脸呢!我正在找脸盆的时候,让妈妈把我拉到一个盖着盖子的大红盆前,掀开盖子,水盆里有数十只“癞包”(就是蟾蜍)。妈妈让我用这里面的水洗脸,说是可以祛毒。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是不会干的,我不害怕癞包,但用那么多癞包泡过的水洗脸,总是有一阵阵的恶心感,且害怕自己的身上会长满像癞包身上一样的疙瘩。但不去洗脸,只是我一厢情愿的事情,爸妈说什么也不会同意的,最后被“绑架”着洗了把脸,洗过之后,我便飞快地奔到水池旁,用肥皂重新把脸洗了一遍,但还是有一阵阵的恶心感!

待到稍大,我再也不用为祛毒而烦恼的时候,我便在端午的清晨起了个大早,快乐地去抓癞包回来泡水给弟弟妹妹洗脸,且乐此不疲。看到他们痛苦的表情,我暗自高兴,当弟弟妹妹听说是我抓的癞包时,便对我恨得咬牙切齿,幸好他们打不过我。不过从此之后,弟弟妹妹老是用“仇恨”的眼光看着我。

再之后,到了吃饭的时候,人们大口地嚼着粽子,吃着鸡蛋,头顶飘着艾草的清香,楚国的那个屈大夫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端午节,这个古老而又传统的节日,现在我却无福消受,脑中一次又一次浮现出小时候端午节的景象。远离家乡的我没有吃到粽子,也没有看到家乡的习俗,真有点怅然若失的感觉。

美文二:

火的节日

那家伦

夜幕刚合,星斗刚露,喝足了用距此很近的蝴蝶泉水酿制的酒浆,吃饱了用洱海水煮出来的洱海肥鱼,户户白族儿女倾家出动了,所有村边都挤得连水也排泄不出去。笑脸迎着笑脸,欢心连着欢心。几乎人人手上都有一支小火把,每支小火把都捆扎得那么精细,爱美的姑娘在上边缀上一朵白花,爱甜的青年在上边吊上一串火把梨,刚结婚的贴着喜字,老年人的则有一个寿星……这里走出来一支挥舞霸王鞭的舞蹈队伍,舞步和着唢呐和三弦,鞭梢上的红缨像一只只蝴蝶在飞舞;那里走上台一个大本曲老艺人,按风俗,年过六旬得穿红鞋,他正是新衣红鞋,精神抖擞地弹起三弦,为人们唱起本子曲……

最隆重的仪式是点火把。按礼节,人们要恭请道德高尚、名望很大的人,去点燃那高大的火把。

于是,在鼓乐与欢呼中,几个精壮的汉子扶着一个老人,登上梯子,又登上架得很高的高台,用一束燃着的小火把去点燃大火把。当火把置于“升斗”里,有许多火把梨随着火把的不断燃烧纷纷掉落,青年和娃娃们都忙着去抢去拾,笑声在火星四溅中飞扬。今年梨果丰收,多得吃不完。拾到火把上掉落的梨,是一种“福气”,它会让你“四季甜蜜”。如果有谁仰脸一张口,就有梨掉入嘴里,那他就是最幸福的人;如若一个梨儿擦过一个姑娘的脸,又掉入一个小伙子的怀里,说不定这就是一段姻缘的开始。怀抱婴儿的阿妈和领着孙子的阿奶也来了,她们抱着、领着小孩在大火把下转圈,她们让孩子来接受这象征光明的火的洗礼,在光明中成长的孩子会得到幸福……燃烧的火把“哔剥、哔剥”地爆响着,炽烈的火苗把整个村子上空映得一片火红……

这时,人们手中的千束万束火把早已点燃。于是,人们开始了古老而又有趣的“撒火把”活动。傣家人在泼水节上互相泼水,是水的洗礼;白族儿女在火把节上“撒火把”,则是火的祝福。火把节前,人们便将松油凝成的透明的松香,碾成粉面,又加入枯朽不腐的松木的细碎粉末和碾细了的香叶面粉,做成“火面”。这个夜晚,人们都带着火面袋,见人即可抓一把火面,稍离火把远些,朝人撒去,火把前面立即会燃烧起一蓬夺目的火星,喷散出一阵袭人的清香。祝福的火星,惹得人们急忙躲闪,更逗引人们尽情地欢笑……

这别致的礼遇,青年对长辈自然是敬祝健康长寿,老人对小辈则是祝愿吉祥,小伙子对姑娘不能说不是含着爱恋之情,娃娃们之间互撒也含着亲切的嬉戏。人们追逐着,嬉乐着,火花飞溅处,正有束束心花在怒放!

在随着炽烈火焰升腾的欢乐声里,我走上苍山的一座高崖,迎着喷香的夜风望去,呵,苍山洱海已经是一个燃烧的天地。大地上,多少支火把联结成一条火龙,一条条火龙汇聚成火的海洋。火海掀起波涛,火浪溅起火花。火,烧红了天;火,烧红了水;火,烧红了山。水天一色,一片炽红。水如绣、山似锦的苍山洱海,变得这么热烈,这么神奇,这么丰美,这么迷幻……

于是,我的身心仿佛进入一个美妙的境地,我觉得我们勤劳、勇敢而又多才多艺的民族,仿佛跨上了一条灿烂的火龙,正欢快地向着明天飞腾!

《端午节琐忆》写了作者关于儿时端午节的记忆,通过描述包粽子、吃粽子,抹雄黄避邪,蟾蜍水洗脸祛毒等琐事,不仅重温了端午节家乡的习俗,而且表现了自己对儿时、对家乡、对亲情的眷恋和深深的端午情结。

《火的节日》中,作者叙述了火把节的由来和火把节的盛况。文章开篇采用重复句式,写出了火把节欢快、热烈的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着介绍了火把节的由来;然后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火把节的经过:扎火把,点火把,撒火把,最后整个苍山洱海汇成了火的海洋。文章条理清楚,使人一目了然。文章表达了白族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二)午读范文

范文一:

端午的味道

一位伟大的诗人成就了一个传统节日,一个传统节日让我们更深刻地品味生活。

——题记

自战国时期以来,端午节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如今,端午节已受到世界文化组织的重视而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节,裹挟着历史的风尘走来;端午节,浸润着现实的色彩前行。纵览历史,端午的味道在不同的时期是不同的。

悲 伤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战国的屈原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然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就这样,带着悲怨,一位爱国主义诗人投江自尽。人们带着无限的悲伤和哀痛送走了这位伟大的诗人,并因此而设立了端午节。百姓怀着沉重悲伤的心情向江中投粽子,希望鱼儿不要吃掉屈原的尸体——战国的端午是悲伤的味道。

辛 酸

老一辈人的心里可能没有端午的概念,如果有,也是充满了辛酸吧!在那个战火纷飞、硝烟四起的年代,人们渴望过上幸福的生活,一顿饱饭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很大的满足,能在过端午节时吃上一个粽子根本是不可能的,甚至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个粽子对于很多人也只是奢望——曾经的端午是辛酸的味道。

快 乐

生活在当代的我们,生活多姿多彩,人们再不用为吃喝发愁。对我们来说,每一天都充实而有意义。现在的端午节,系五彩线、挂葫芦、戴香包……人们尽情享受登山采艾蒿的乐趣,享受各种各样的粽子的美味,有的还能体验赛龙舟的激情——现在的端午是快乐的味道。

时代在改变,也永远地改变了端午留给人们的味道。时光如流水,却永远冲洗不掉端午留在人们心中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永远铭记端午的味道!

点评:

文章除开篇和结尾外,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安排,各设小标题领起三个段落,由“战国的端午”写到“曾经的端午”,再写到“现在的端午”,每个段落都与历史背景相照应,从不同历史时期阐释端午的味道,突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生活特点。文章结构清晰,纵览古今,引人深思。

范文二:

过年的滋味

当空中飘来的雪花香越来越醇,大红的福字贴满墙壁,喷香的饺子的味道飘来时,新的一年又要来了。年的味道飘进我们的鼻孔,沁入我们的心里。

镜头一:

天空簌簌地飘起了雪花,越来越大,天地间像拉起了一片模糊的纱,这些冬天的精灵欢快地跳跃着、嬉戏着,这就是冬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了吧。

雪停了,大地穿上了一身白色的冬装,银装素裹的世界,分外妖娆。冲出去,跟几个玩伴塑起一个洁白的雪人,快乐洋溢在我们心中,瞧,雪人对我们笑了,笑得那么灿烂。

哦,年味就是风中飘来的雪花香。

镜头二:

一个个大红灯笼挂在了门前,一串串喜气洋洋的辣椒挂在了墙上,一张张红红的对联贴在了门上,红的似火,似火般让人心头暖。一锅热气腾腾的水饺出锅了,一家人兴奋地抢吃着,为的是能发现那枚代表幸福好运的铜钱,每当吃到那象征来年幸运的福钱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哦,年味就是大红的福字,是一家人寻福钱的快乐。

镜头三:

随着《中华大联欢》的开场舞,春节联欢晚会终于又和我们见面了。歌舞、相声、小品,你方唱罢我出场,观众笑声、掌声不断,别出心裁的魔术表演更是赢得人们的阵阵叫好。舞台的设计,变幻出多种形状,加上灯光的衬托,给观众带来了巨大的视觉盛宴。

哦,年味就是一家人共同欣赏春晚的惬意。

镜头四:

春节晚会过后,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这时,天地间充溢着一片雷动的喧哗,鞭炮声顿时交织成一片,像细细密密的网从天上铺天盖地地罩下来,耳中全是噼啪的脆响和隆隆的震天雷声。绚丽的礼花布满天空,天女散花、孔雀开屏、倒挂金钟,整个夜晚成了一个绽放异彩的晴空,像在天上挂满了喜庆的灯笼。闻着漫溢在空气中的鞭炮燃过的气味,我的心中充满了欢乐,溢满了幸福。

哦,年味就是震天的鞭炮、绚烂的礼花。

…………

无论年味是什么,它都将是我们刻骨铭心的记忆,让我们携着浓浓的年味,走过一个个春秋,走向美好的未来。

点评:

中国人过春节的历史已有几千年,年的味道究竟是什么?年味是飘来的雪花香,年味是大红的福字,年味是满屋浓浓的亲情,年味是喷香的水饺的味道……作者把亲眼所见、亲身所感化作一个个镜头,再现了春节期间特有的氛围和厚重的传统文化。

1.从熟悉的“节日”入手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每个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的历史,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底蕴,引领读者重新认识、探索身边的传统节日,我们需要走进历史,了解过去,审视今天。例如,要了解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以及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来历、习俗,联想到现在我们是怎样过这些节日的,在这些节日中,你一定有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你可以把这个节日作为写作的素材。

2.突出这个节日的特色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内容浩如烟海,一般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色彩,写作时,要用具体的文化形态:节日内涵、历史背景、民风民俗等拓宽文化底蕴。要写出这个节日的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放鞭炮、除夕守岁、吃饺子、拜年;元宵节出门赏月、观灯、放焰火、猜灯谜、吃元宵;清明节扫墓、踏青、荡秋千、植树、放风筝;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阖家团圆,吃月饼、赏明月;重阳节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独特景观,感受中国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

(三)晚拓展素材

(1)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也称农历新年,节日欢庆时间最长,礼俗最为隆重烦琐,也最被中国人重视。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至元宵节结束。举国上下,普天同庆,尤其是大年三十、初一,几乎所有行业的人都要放假与家人团聚,共庆新年。

除夕即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相传以前有一种叫作“年”的怪物每到初一一大早即来吃人,因此人们有守岁的习惯,一夜不睡,边看边吃边玩,一家团聚,其乐融融。年夜饭对一家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事。

(2)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传说东方朔为帮一宫女回家团聚,向皇帝谎称火神爷要在正月十五放火烧长安,他要求汉帝用汤圆(后称元宵)祭火神爷,百姓家家做汤圆,挂红灯,使长安城灯火通明,并令所有人上街观灯,以给上天混乱嘈杂的假象,宫女因此也被放出和家人团聚观灯。

元宵一般是正月十三试灯,正月十八落灯,除灯会外,还有舞龙、舞狮等。传说以前有猛兽常下山侵害牲畜、人和庄稼,一位酋长夜梦一人说:“狮子是百兽之王啊!”他醒后,让人假扮狮子埋伏于路边,一有猛兽侵扰,群狮狂舞,吓得猛兽四散奔逃,从此,人们便把舞狮作为一个习俗固定下来了。

(3)清明节

冬至后天是清明节,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寒食节不动烟火,源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而定的节日,以示祭奠。由于这两个节日相差一天,因此,后来两个节日就合并在一起了。清明,古称三月节,其最重要的习俗是扫墓和踏青。

(4)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艾节、重午等。这一天,家家户户挂钟馗像、插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端午节源于屈原,相传屈原投江后,人们怕鱼儿吃他的尸体,争相坐龙舟到江心撒下用竹叶包米的粽子,后即成风俗,每年此时,世界各地的华人都要赛龙舟、吃粽子。

(5)七夕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乞巧即向织女乞智巧,希望自己也能像织女一样织无缝天衣,心灵手巧。古代过此节时,一般为妇女摆瓜果于月下,如果有蜘蛛等小虫落上,即织女赐“巧”,一家人皆大欢喜。七夕因为妇女乞巧,故又称“女儿节”。

(6)中秋节

中国自古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惯,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既为祭月,于是取八月十五月圆之时,人们静心体味中秋的欢乐。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敬老节。中秋节最著名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了。嫦娥偷吃灵药,背着后羿上天,定居月宫。从此,后羿思念嫦娥,便摆祭品祭奠。又说月亮上有广寒宫,有桂花树,吴刚伐树,玉兔捣药,而蟾蜍为嫦娥被罚所变。

亘古而悠长的历史中,产生了一个个具有特殊意义的节日。复兴、振兴传统文化中的民俗节日,继承并发扬它们,会坚实我们的精神底蕴,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使我们心境澄明,思维飞扬,精神厚实。

(1)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时间在每年4月中旬,即傣历正月。节日一般持续三至十天,人们把第三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傣族人爱水,崇尚水,因此,被称为“水的民族”。随着优美的傣族音乐,成千上万的人翩翩起舞,边跳边呼喊:“水!水!”喊声动地,锣鼓之声响彻云霄,场面十分壮观。人们相互泼水以示祝福,初始由掸变扬,继而由扬变泼,由泼变倒、变倾,最后每个人都成了“水做的人”。泼水节,是傣族的狂欢节。

(2)火把节

云南省的彝、白、傈僳、纳西、普米、哈尼等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的节日——火把节。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到了节日,各族男女青年点燃松木制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间活动,边走边把松香撒向火把,远远望去,火龙映天,蜿蜒起伏,十分壮观。或进行集会,唱歌跳舞,或赛马、斗牛、摔跤。近代,人们利用集会欢聚之机,进行社交或情人相会,并在节日开展商贸活动。佳节之前,各家都要准备食品;在节日里纵情欢聚,放歌畅饮。最后将许多火把堆成火塔,唱歌跳舞,彻夜不息。

少数民族节日是本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本民族精神文化的荟萃和民族灵魂的外观,也是民族身份的象征。

年中考模拟:传统文化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面对困难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旅行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成长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亲情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兴趣爱好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校园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我的中国故事》《在迎接建党百年的日子里》

年中考模拟:社会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家国情怀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爱国类作文选材分析

年中考模拟:独自面对类作文及点评

年中考模拟:写人类作文范文及评析

年中考模拟:考场优秀作文汇编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满分作文周周背(一)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作文汇编(二)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满分作文周周背(三)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满分作文周周背(四)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满分作文周周背(五)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满分作文周周背(六)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满分作文周周背(七)

年中考语文考场模拟满分作文周周背(八)

“雨,_________”审题分析及优秀作文

那一天,我与_______相遇

我的青春里有_______

唱给_______的赞歌

他山之石:《原来,________并不遥远》题目解析及优秀作文

他山之石:《那_______本上,满是回忆》题目解析及优秀作文

他山之石:《似简而深》题目解析及优秀作文

他山之石:《感动》题目解析及优秀作文

他山之石:《细品_______》解析及优秀作文

他山之石:-年北京海淀初三上期末优秀作文

转发是最好的点赞;点个“在看”,让更多的人看见

扫一扫下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pz/85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