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蜍端午驱毒辟邪,我哪有那么简单
北京重点扁平疣医院 http://m.39.net/news/a_8813087.html 端午节,四大传统节日,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节日。 今天不谈粽子、艾草、龙舟和雄黄,来看看五毒之一的蟾蜍。 蟾蜍和蜈蚣、蛇、蝎、蜥蜴共属“五毒”,以毒攻毒是中医的理论,《本草纲目》记载:“蟾蜍入阳明经,退虚热,行湿气,杀虫,为疳病、痈疽、诸疮要药也。” 直到现在,民间还有端午取蟾酥的习俗。《淮南子》记载:“鼓造辟兵,寿尽五月之望”,这里鼓造就是蟾蜍,可以辟兵。 中国北方又称五月为恶月,有“五月忌”的说法,这大致是因为每年的这个时候,天气大都阴雨潮湿,食物、衣物易发霉变质,蚊虫四起,容易引起人们的病变。所以端午节这一天,各地都有祭祀、驱毒的相关活动。 五毒可入药,驱除邪病,漫长的历史中大家都又赋予了它更多的含义形成文化,一直延续到今天。 笔者现在还有一些孩提时代的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南地区除了插艾草、煮鸡蛋,跟端午有关的还有辟邪玩具蟾蜍、婴儿会穿上缝有五毒图案的肚兜,带有五毒图案的布老虎,手腕上的五色彩绳。《风俗通》: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温。看来这习俗都有很长的历史渊源。 记忆里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那个可以发出清脆响声的陶蟾蜍了。 蟾蜍除了驱毒辟邪,它与传统文化的渊源极深。关于它的传说也最多,被称为五毒之首,当之无愧。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了。 还有鲁南地区“得大蟾,必大富”的说法流传甚广,这大概是源于道教传说刘海戏蟾,这个故事版本较多,在此也不多赘述。 其实,蟾蜍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我们来看下蟾蜍历史上的形象。 庙底沟陶器蟾蜍图案 何家湾陶器蟾蜍图案 马家窑文化彩陶 史前出现的蟾蜍形象,大概是原始崇拜的缘故。蟾蜍属蛙类,一产多子,容易被视为生殖崇拜的对象。 夏代陶蟾蜍 汉代陶灯 传说中蟾蜍还被认为是月亮的象征,是嫦娥的化身。所以象征月亮的蟾蜍和象征太阳的三足乌形象被一起应用到陶灯制作,因日月谓之明。这样的陶灯,再合适不过了。 马王堆帛画 汉画像石 蟾蜍在汉代神话中成为一种神性的动物,它往往出现在西王母的仙境图中,可以代表月亮,担当西王母的侍从,也可以手持兵器与神兽并肩作战。 宋代石砚 东晋青瓷水注 古代文房用品也会经常出现蟾蜍的形象,这也与月精灵神话传说有关,蟾宫折桂,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 伏里土陶蟾蜍玩具 蟾蜍是伏里土陶代表性玩具,历史久远,具有浓郁的汉代韵味,由于在制作的过程中加入一两颗泥球,所以晃动的时候会发出清脆的声响,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传说的演变正是人类认识自然、认识自身过程的一种印象,蟾蜍或许只是一个文化符号,但它身上承载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继续探究。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0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螺蛳粉粽子来了销量最好的竟然不是广西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