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家医院能够治愈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41114/4517310.html

又到五月初五,采一束避邪的艾叶挂在门口,蒸一锅软糯的粽子放到餐桌,配一个驱瘟的香包在腰间……要知道在端午节令,人们对住用吃都有不少讲究——

PART1居室里的端午节

端午节悬艾叶

艾叶与端午节有着不解之缘,每到五月初五,按照民间传统,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上艾叶,以驱邪祛毒。

端午节悬菖蒲

苏州人家端午节在家门口一般都要挂艾草、菖蒲,大蒜,通常将艾草、菖蒲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或悬在门上。菖蒲是一种水生草本植物,样子象宝剑,也称“水剑”,插在门口,邪气鬼魅便不敢进门骚扰。

端午节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传说当年的唐明皇在开元之时,曾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PART2穿戴上的端午节

端午节佩戴香包

端午节佩香囊,以带有挥发性气味的药材驱散蚊虫毒物。香囊内藏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夺目。

端午节佩戴五彩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每到端午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同时,拴好的线不可随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节戴葫芦

端午节戴葫芦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佩戴传统文化寓意“福禄”的葫芦,可以化戾气为平和,增强福缘气场。

PART3舌尖上的端午节

端午节吃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传统食品,由粽叶包裹糯米蒸制而成,传说是为纪念屈原而流传。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样品种更是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

端午节吃绿豆糕

在很多地方,端午节当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绿豆糕。它具有色泽浅黄,细润紧密,口味清香绵软而不粘牙的特色。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是清热解毒,保肝益肾的消夏小吃。

端午节吃茶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端午节吃打糕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在端午节总要制作清香的打糕,以应时令。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端午节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因此端午节吃“煎堆”以止雨,食俗由此而来。

端午节吃臊子面

陕西人在端午节当天一定要吃臊子面,陕西臊子面历史悠久,其中又以岐山臊子面最为著名。

端午节饮菖蒲酒

饮菖蒲酒,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菖蒲酒是以菖蒲为药料、以白酒或黄酒为原酒制成的一种药酒。菖蒲是生长在山涧溪流旁的一种名贵药材,主产于江苏、浙江、四川等地,具有开窍、理气、驱风、活血等功效。早在先秦时期,《神农本草经》、《周礼》等古籍中,就有关于菖蒲药用价值的记载。

素材来自:汉服网

整理:清漪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1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