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3.html

《端阳故事图册》由清代画家徐扬绘。描绘了端午节期间的重要民俗活动,表现了各地的风俗习惯。每开均以隶书题写标题,并以行书对画作加以注释。此为绢本设色,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为《射粉团》,题:“射粉团,唐宫中造粉团角黍饤盘中,以小弓射之,中者得食。”

《赐枭羹》,题:“汉令郡国贡枭为羹赐官以恶鸟,故食之。”

《采药草》,题:“五日午时蓄采众药治病,最效验。”端午草药飘香,自然少不了采药人了。“采百草”,这是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据说这是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古书上也有“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的记载。

《养鸲鹆》,题:“取鸲鹆儿毛羽新成者去舌尖,养之皆善语。”

《悬艾人》,题:“荆楚风俗以艾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传说归传说,驱病避邪的想法才更加合情理。艾草、菖蒲和蒜有“端午三友”之称。端午是入夏后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艾草和菖蒲具有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医药功能,因而受到青睐。看看,传统的中医就是以这样神奇有趣的方法保护了我们的健康生活。

《系采丝》,题:“系采丝,以五色丝系臂,谓之长命缕。”在传统文化中,白、青、黑、红、黄是吉祥色,因为它们分别对应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因而民间认为,端午给孩子戴五色线可以避蛇蝎保安康。挂香囊异曲同工,寓意平安健康。据记载,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到辟虫的雄黄粉,香囊的填充物几经变化,现在一般是装入中药香料。加之精致的针线活,让“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端午香囊成为一种民间工艺品。

《裹角黍》,题:“以菰叶裹粘米为角黍取阴阳包裹之义,以赞时也。”据载,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所以粽子又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所以又有“筒粽”的称呼。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用菰叶包黍米,因水中含碱,称碱水粽。到了唐代,粽子更有颜值,出现了锥形、菱形。宋朝时,已有果品入粽。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作造型的时尚。元、明时期,粽皮从菰叶变革为箬叶,以后又用芦苇。

《观竞渡》,题:“观竞渡,聚众临流称为龙舟胜会。一条龙舟贯通古今。关于赛龙舟的起源,与此相联系的传说也有各种版本。我们最熟悉的要数“纪念屈原”。而在吴越故地,人们说龙舟源于春秋时越王勾践训练水军,端午也是不忆屈子忆伍子(伍子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1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