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粽意的端午防疫内幕,你get到吗
大型白癜风公益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421/4830977.html 仲夏之季 在“绿杨带雨垂垂重”的景致下 转眼又到了一年中 “五色新丝缠角粽”的时候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 如果你对端午的印象 还停留在吃粽子、赛龙舟上 那你就真的out了~ 今年开春 一场新冠肺炎疫情让全民投入 不期而遇的战疫中 现代化的科学防疫手段 使得疫情防控态势持续向好 然而,在科技相对落后的古代 五月初五这一天作为“卫生防疫日” 古人们又是如何应对蚊蝇疫病的呢? 01 佩香囊 “ 铜盘蕙草起青烟,斗帐香囊四角悬 ” 如果说 瓷器是最美的中国符号 香囊便是最美的端午符号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也叫荷包,用丝线缠成,多种香味浓烈中草药细末装入袋中。在古代佩带盛有香草的香囊并不是女性的专利,男子中也一样普遍。 端午时节,小孩佩香囊 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 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 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 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 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 做成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 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现在,香囊的款式、用料更加丰富,人们多用其防蚊驱虫、开窍醒神、燥湿祛风等。 02 五毒符与五毒饼 “ 天坛道士酬佳节,亲送真人五毒符 ” 古人认为 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 为五种毒虫,俗称“五毒” 《礼记月令》说,仲夏,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端午,仲夏时节,正当“五毒醒不安宁”。因此,端午节民间有贴五毒符驱五毒的习俗。 五毒符 就是在红或黄色纸上 印画出五毒的图像 粘贴在屋内墙壁上 再拿五根针刺在五毒之上 意为刺杀五毒,驱除五毒 祈求全家人平安健康 除了五毒符,古人还认为 食用五毒饼可以增强抵抗力 灭虫免灾,消病强身 吃五毒饼寓意着 将“五毒”吃掉 使它们不能毒人 达到以毒攻毒的效果 直到现在,“五毒饼”仍是北方部分地区端午时的特色食品,馅中佐以玫瑰、枣泥、豆沙等等,加上松软的酥皮,清香美味。 03 喝雄黄酒避虫毒 “ 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 ” 俗话说: 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 作为一种中药,雄黄药性辛苦、温,有大毒,主要用做解毒、杀虫,外用治疗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 古人常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雄黄,浸白酒,也有单独把雄黄研磨成粉末放入白酒内泡制成雄黄酒。 民间认为 雄黄酒可以驱毒避邪 所以雄黄酒成为端午节的传统饮品 有的还将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 或在额角写一“王”字 比作猛虎,以威邪魅 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古时候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但至现代,医学研究发现雄黄具有一定的毒性,外用尚可,饮则有害,此习俗已较罕见。 04 系五色线辟邪 “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 “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 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辟邪 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 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不准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 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 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 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扔到河里,意味着 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发展至今,端午五色绳的做工更为精致,并延伸出了许多编织教程,其兼有祈福纳吉的美好寓意。 05 插艾草菖蒲蜀葵驱毒 “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 “五月五端午,天师骑艾虎,手持菖蒲剑,瘟神归地府。”这首广为流传的歌谣,形象地叙述了端午节家家户户门上插艾草和菖蒲驱逐瘟疫的习俗。 每当端午节来临 家家都洒扫庭除 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楣,悬于堂中 并用五瑞(菖蒲、艾叶、榴花、 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 或制成美丽芬芳的花环、佩饰 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端午节插艾 或在大门前、室内的花瓶中插蜀葵 是为了不让邪毒进入庭院房间 而菖蒲作为“五瑞之首” 其叶似剑 插在门口犹如悬挂一把 驱除不祥的宝剑 意寓斩千邪百毒 现在,插艾草、挂菖蒲的习俗在部分地区仍有保留,但早已不是为了防病,而是演化成了一种对远离疾病的美好心愿。 古人的防疫智慧 在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文化中 展现得淋漓尽致 尽管现代化的疫情防控方式 早已与古人大相径庭 但是驱除疫病、祈愿健康的愿望 却是相连相通的 如今正值盛夏六月 新冠肺炎疫情尚未结束 有了古人宝贵的抗疫经验 我们的防疫意识更加不能松懈 原标题:《古人“粽”意的端午防疫内幕,你get到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1386.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代也有化学武器有,威力很凶悍,碰到火
- 下一篇文章: 博物馆Vol009中国地质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