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了,大家都知道过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其实端午节的来历有好几种说法。纪念屈原的的版本早就被讲烂了,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种不太常见的:纪念东汉孝女曹娥。

曹娥碑文

汉安帝时期,会稽郡上虞县有一个姑娘名叫曹娥,她的父亲曹盱是一位巫祝。古代的巫祝相当于巫师,是一种在节日里用歌舞祭祀鬼神来祈福的职业。曹盱擅于跳祝祷时的舞蹈,又擅于唱祝祷歌。乡里每次有祭祀活动都由他来主持。

虽说古人迷信鬼神,重视祭祀,可巫祝毕竟属于下九流,挣钱不多,曹娥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可是曹娥这姑娘虽说算不上窈窕淑女,也属亭亭玉立。而且这姑娘从小就又聪明又懂事,对父母特别孝顺。她在家中勤学女红,还经常父母料理家务。父亲要主持祭祀前她就帮忙打下手。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其乐融融。

曹娥

然而谁也没想到,灾祸总是从天而降。汉安帝二年五月五日那天,乡里到处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大家都忙着插艾草,饮雄黄,包粽子,准备迎接端午佳节,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息,曹娥家当然也不例外。每年的今天,曹盱都要到江上祭祀神灵,今年当然也不例外。

迎神开始了,曹盱在船上摆上香案和祭品,穿着专门的服装,拿着桃木剑,桃木剑上插着符咒。他一边唱着祝祷的歌曲,一边跳着祝祷的舞蹈。现场充满了神秘的气氛,一切都跟往常一样。

古代祭祀

那天江上风大浪急,江水翻滚着波浪,一叶扁舟在江面摇来摇去。突然一个浪打了过来,曹盱没有站稳,一个不留神竟然‘哎呀’大叫一声,掉进了滚滚江水。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一幕惊呆了。他们想要救回曹盱,怎奈江水湍急,一下子把曹盱冲得没了踪影。

当时曹娥只有十四岁,得知父亲意外落水身亡的噩耗后放声大哭。她本想等父亲回家,全家人一起高高兴兴地吃粽子饮雄黄,谁想到竟然阴阳两隔。再说,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离开了父亲,她和母亲将去依靠谁啊?曹娥想起父亲为了这个家日夜操劳。想起了父亲抚养他长大,教她咿呀学语,蹒跚学步。如今女儿长大了,还没来得及报答养育之恩,父亲怎么就先自己而去了。

哭罢多时,曹娥心想:“我怎么忍心让父亲一直泡在冰冷的江水里?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尸体,让他入土为安,也算我这个当女儿的尽的最后一点孝心。”于是她依然离开家,到了江边。可怜的曹娥一边哭泣以便沿江寻找父亲的尸体。她不吃不喝,昼夜不停地寻找。饥饿和疲惫折磨着她,但是跟心中的哀痛相比,这些又算得了什么?曹娥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说什么也要找到父亲的尸体安葬,不能让他成为孤魂野鬼。”

祭祀

可是一连七天过去了,连父亲尸体的影子也没看见。此时的曹娥已经精疲力竭,绝望和悲伤笼罩着她的心灵。她心里想:“女儿无能啊,为什么连让父亲入土为安都做不到?既然如此,只有我去天上陪伴父亲了。”

想到这里,曹娥脱下了自己的外衣,扔到了水里,向江水祷告说:“如果父亲在这里,衣服就沉下去。如果不在这里,衣服就浮起来。”话音刚落,江面上起了一个漩涡,衣服沉入了江里。曹娥说了句:“父亲,您慢走,女儿来陪您了。”便跳入了江中。

曹娥投江

曹娥在往下沉的时候,只觉得自己的身体正变成一个轻盈的水泡,清凉的水拂过她的身体,鱼儿在她的身边自在地游来游去。死亡对她来说并不恐怖,她感到自己的灵魂正在飞升,马上就要到天上跟父亲团聚了。

乡亲们听说曹娥投江的消息后,无不感到惋惜。曹娥的母亲更是哭得死去活来。五天以后,人们发现曹娥的尸体竟然和父亲的尸体一起浮出了水面。曹娥紧紧地抱着父亲,脸上带着欣慰的微笑。乡亲们被深深地感动了,都说是曹娥的孝心感动了上天,才让她抱着父亲的尸体上岸的。

这件事传到了县令的耳朵里,他深受感动。命人在江边为曹娥立了一块碑,取名‘曹娥碑’,来表彰曹娥的孝行,还命神童邯郸淳为曹娥碑写碑文。后来曹娥的孝行传到了皇帝的耳朵里,皇帝也十分感动。传圣旨将曹娥殉父的那条江改名‘曹娥江’。曹娥住的镇子也改名‘曹娥镇’。还命人在江边修了座‘曹娥庙’,让人四时祭祀。中国一向主张以孝治天下,历代帝王都非常重视对曹娥的宣传和祭祀。曹娥的孝行于是万古流芳。因为曹娥投江的时间是五月初五,正好是端午节。于是有了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

曹娥庙

写到最后我要说几句,曹娥的孝行虽然很令人感动。但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她并不可取。父亲并不是曹娥生命的全部,她以后的路还长着呢。怎么能为父亲放弃自己的锦绣人生?而且,父亲去世了,曹娥应该把全部的孝心转移到母亲身上。担起家里的重担,照顾好母亲,母女共同支撑起这个家。用自己的双手让母亲过上好日子。这才算更好地尽孝。我想曹娥的父亲一定也希望女儿这样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3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