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料本身并不具有任何价值,只有当他们转变成为色彩,进而被创作成为艺术品的时候,其潜力和价值才会真正被人看到。色彩于我们而言,是一种独特的视觉体验,不同的色彩反映出的情绪也是不同的。

今天,蓝朋友给大家带来久违的色彩记之雌雄双煞,是不是很好奇,雌雄双煞是什么?别急,现在就带大家解密。

所谓雌雄双煞即“雌黄”“雄黄”两色,之所以有雄雌之说,源于我国古人对矿物的错误认识,最初发现雄黄的古人以为雄黄只出现在山的阳面,雌黄只出现在山的阴面,故而按照阴阳五行学说而将其分雄雌两种。

1雄黄

雄黄一词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古有“白蛇碰雄黄现原形”一说法,主要是雄黄能驱蛇。因为雄黄会散发出刺激性的气味,蛇惧怕刺激气味,从而可起到驱作用,但并不会伤害到它。雄黄粉相比雄黄酒来说,效果要差些。如果是想驱赶蛇,可准备雄黄酒,酒精的气味更容易挥发,作用更强大。因此在我国,雄黄常被撒在房屋周围以驱除蛇虫,这种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雄黄

雄黄是一种漂亮却致命的颜料,颜色为橙色,极为诱人。被称之为“砷中的红宝石”,且具有极强的毒性,有很多可怕的用途。在整个中世纪,雄黄都被用作老鼠药。

梵高—阿尔勒时期系列作品

梵高—圣?雷米时期系列作品

梵高—麦田与收割者

虽然雄黄具有很强的致命性,但是它在颜料贸易中占据重要位置。雄黄在古埃及使用不多,但从美索不达米亚到印度和远东地区的艺术家们都对雄黄青睐有加,古罗马人称为“sandarach”,并把它作为一种橘红色颜料用于绘画。

由于雄黄的不稳定性,经过强光照射会变成黄色矿物质—副雄黄,与铅基原料和铜基原料发生反应,在漆膜中会严重劣化,甚至出现爆裂或开裂现象。

因此,在当时的欧洲绘画中极少使用雄黄,原因除了雄黄本身的不稳定性,还有可能是当时欧洲有另一种橙色颜料—铅丹,更好用更受欢迎。关于铅丹我们下期再细说。

16世纪的意大利画家提香是为数不多的雄黄倡导者。

作品名称:圣灵降临-pentecost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oiloncanvas

作品名称:圣殿上引见圣母(局部)

作品年代:-

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就是意大利画家提香的作品,可以看到大量雄黄色的运用。

在提香之前,画家们多采用先画素描稿,再层层上色的透明细腻的多次画法。提香在作品中大胆采用了直接用色彩塑造形象的油画技法,用明显的笔触描绘对象,使色彩在绘画中不再依附于素描。

这种直接画法将色彩画得更厚重更富于质感,使作品显得自然生动,就像草图一样随意轻松。人们把提香作品中运用的辉煌绚丽的色彩,称之为“提香的金色”。提香的色彩和油画技法,对后代画家有着深远的影响。

2雌黄

雌黄是最接近金子的颜色,雌黄的拉丁文是“auripigmenyum”(金漆)。

在古典时代,人们认为这种颜色与金子的相似性具有更深的炼金学根源。甚至还有传说,古罗马皇帝卡利古拉能从矿石中提取黄金。

事实上,雌黄同雄黄一般,都是一种剧毒的砷硫化合物,在灼烧时溶融,会产生青白色的带强烈的蒜臭味的烟雾。

在中国,雌黄的主要产地有湖南省慈利县和云南省南华县等地。有着多年开采历史的湖南石门界牌峪雄黄矿,这里既是雄黄产地,也是雌黄产地,被国际矿物界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雄黄、雌黄晶体产地,有着“教科书式的标准矿物”之美誉。

雌黄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运用

雌黄的毒性被古罗马人完全利用起来,古罗马时期时奴隶制社会,奴隶们就负责雌黄开采这一工作。长期处于雌黄这种有毒物质的开采环境中,与砒霜无异,对于那些不幸的奴隶来说,这实际上就等于被判了死刑。

在古埃及,雌黄还被运用在化妆品中。其实不仅仅只是雌黄,历史上还有其他的一些致命颜料也曾被用来当化妆品使用。雌黄在波斯和亚洲用于绘画长达几个世纪,但在欧洲,铅基黄占据主导地位,雌黄更多是用于誊写手稿。

古埃及雕塑像

古埃及壁画

17世纪时,就开始出现了人工合成的雌黄颜料,天然雌黄颜料和人工合成雌黄都与其他颜料不相容,特别是铅基颜料,如片白、铜绿和孔雀石绿等铜基颜料。这些颜料一旦与雌黄混合便会变黑。

等到了19世纪,出现了化学惰性更强、毒性较小的镉黄,雌黄才逐渐被人们弃用了。

这两种黄是众多黄色之一,还有许多不一样的黄,比如炼金术制造的铅锡黄、印度的印度黄和藤黄以及人类最早使用的赭石黄等等。古时候的人从泥土和矿物质中提取出的黄色矿物颜料,都带来了色彩的革命。

在颜色的历史长河中

色彩的更迭也印证着时代的进步

以上就是今天的分享

喜欢蓝朋友的记得点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7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