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 http://m.39.net/disease/yldt/bjzkbdfyy/

???浑沌出自《左传》《史记》,延伸于《庄子》和《神异经》,在西方神话也有浑沌形象出现,究因中西文化思维渊源不同这里不再比较,且无可比较性,这里不再赘述。浑沌非混沌,混沌即无形无状,浑沌即浑浑沌沌无头无脑,憨愚的形态;浑沌形象有两个定义,一种是凶兽,无秩序不分善恶,另一种,愚钝的善兽,无秩序喜善美真,也可以说是无邪天真。第一种我们熟悉,第二种我这里要聊聊。

???聊起浑沌,有何使然?也是因之前有一段创作很是迷恋眼、心的感官元素,那时也写了一些佛教等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佛教认为恶或者苦难的源头就来源于肉身产生的五感五识,而浑沌兽也是因五官而死。这篇来补补当时的创作所感,也整理下自我感悟。

??《庄子·内篇·应帝王第七》原文:南海之帝为儵(shu),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基于神话原型以寓言形式道出庄子的哲理。

???浑沌乃何方神圣?《山海经·山经·西山经》中曰:“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山海经中帝江就是浑沌,沌形如黄布袋,浑身发出火红的精光,长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没有面目五官,但他很喜欢并精通歌舞之美,再结合庄子的故事,浑沌是中央之帝,他与南海之帝“倏”和北海之帝“忽”是好友,倏和忽经常来浑沌家玩,浑沌待他们十分友好,于是二人十分感激想报答浑沌恩情,如何报答?“人有七窍,可观、食、闻、息,浑沌没有,多可惜,不能食佳肴美酒,不能看到美境美人,不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也不能呼吸,我们使用法术帮他凿开七窍如何?”二人商议好后,给浑沌凿开七窍,每日开一窍,共七日,但就在第七天凿开眼后,浑沌亡。

???解析本故事,此为寓言,仅从名学角度研其故事科学合理性有违庄子编故事的意图,应从庄子思想境界的角度来看故事阐述的智慧哲理,从而自省吾身。

???浑沌之死何故?有不少文章探究其被凿的过程有说是“倏”“忽”喝酒因为疏忽,在第七天耽误时辰开眼而凿死浑沌,这过于表面;也有认为“倏”“忽”多管闲事,以自我的标准衡量决定浑沌有缺憾,而破坏了浑沌自有的纯真自然之气,这有一方面道理,但不是庄子表达的核心。

???这里庄子起名“倏忽”二神很有意思,谐音“疏忽”也奠定了后文浑沌兽之死的必然。如是说这样起名仅为巧合,其实不然,庄子也经常玩谐音梗,比如庄子有则故事的人物叫“支离疏”,其形象甚丑,身体天生残疾变异亦可说是支离破碎,故而称“支离疏”,诸如此幽默讽刺的文学风格跟多,不再深述;同时,再从发音看也很有意思,倏读音是吸气,忽读音是呼气发音,一吸一呼可见万物生命的开始,我们就在呼吸同时具备五官,拥有生命之时就依靠五官收集五感,故倏忽是有五官的,但也可这么认为,倏代表“生”,忽代表“死”,《道德经》谓之“有无相生”。“倏忽”代表有七窍具有贪念的人,他们喜爱执着于“美”物,就如喜欢以真善美代表的“浑沌”,但更爱“美”物,不然不会报答浑沌也让它打开七窍;“浑沌”是中央帝,隐喻最初始的状态,犹如婴儿的天之真、人性之本,七窍既出,眼耳口鼻所带来的五感既得,《道德经》有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从呼吸开始就由生长到成熟、到壮大继而衰老、最后死亡,人的一生通过七窍得人知继而产生欲望、贪念,从而惑之不明,蒙蔽了本心,遗失自我,失去真道,“浑沌”就是人的本心。“开七窍而混沌死”隐喻人被外境所惑,迷失自我,失去真道。

???对于遗失自我,犹如无心的行尸走肉在无尽的痛苦黑暗中挣扎,犹如浑沌的死一样,困惑、焦虑、狂躁…难以“心”安。我们通过七窍(五感或五蕴)认识外界,因为是自我的认识,故外界是主观的客观存在,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意与外界产生相关感官认识,即为经验、意识,意识决定行为,从而人产生了“为”,就是做事,做事就会产生要达到的目标,从而对事物就会产生分别之心(即为物理性逻辑)、利害得失,而“浑沌”犹如“童心”没有分别心,即“本心”,人的成长由孩童到大人,由“童心”到“大心”(大学即为大人的学问),人成长的过程就如“浑沌凿七窍”,成长伴随着苦涩与苦难,随着时间推移,人在无限的空间中有着无限的心,希望得到更多功名利禄,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生命中却无法安放这“无限心”,想而不得,那么,痛苦苦难就来了,该如何减少苦难,庄子留下这则寓言警醒我们,追寻“本心”!人的成长与变化是在不断迷失自我与寻找自我过程中前进的,虽人生中不可能事事遂愿,但“本心”是我们前进的指明灯。七窍中眼是最后一天被凿继而浑沌亡,可见眼为心之苗,早前发的作品有视频和画作也都围绕这主题创作,不是故意为之,而是那时执迷,继而发现其通达之处。

???从佛经《心经》角度来看,浑沌七窍打开,有了五官五感,即“五蕴”,再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从而产生色声香味触法“六经”,故《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一切苦厄的根源,而解决这个问题就是“空”,也是佛学的核心。当然“空”不是如故事中如浑沌没有五官,“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佛学的空除了空五蕴还要空“六根六经”继而空“十八界”,从而达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空不是除去“无明”(黑暗、烦恼、苦难、尘埃)不是避开、不是忽视烦恼的存在,因为“无明”是除不尽的,人要生存就要人为做事(即“造业”),就会有欲望,“无明”自然生,“烦恼皆菩提,生死皆涅槃”,烦恼不可避免,但换个角度,烦恼也是智慧,在困境中直接面对烦恼也是修行,涅槃是不生不死,不是死了才涅槃,而是当下涅槃,即当下顿悟,面对烦恼,在苦难中修行,方能涅槃重生(此为小乘佛法)。

???从庄子《逍遥游》看,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苦也。故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他认为众人全力追逐的世俗所欢欣的事物不是真正的欢乐,他认为“无为”才是真正的快乐,但这又是世人最为苦恼的,道家核心观点“无为而无不为”,不是不作为而是无心而为之,是不带分别心而为,不带目的而为,做了就做了。

???活在当下,见性而为,不忘初心,无恐无惧,自在内外。

???

婉儿6Y

???佛、道均指向心,何为心?如何守心?王阳明的心学集佛道儒之大成,其核心是“格物致知”,这很好解答如何守心……累了,不说了。

???再说一点,为何这么矫情说这些,佛学的“性本空”、道家的“天道”、儒家的“人道”之道,是为人不断追寻的目标,做艺术亦是如此,借看得见的物阐述看不见的道,方是正道。

好了,我想吃馄炖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