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飘香又一年,端午这些事你都知道吗
吃粽子迎端午 轻汗微微透碧纨 明朝端午浴芳兰 端午节 是儿时的美味 是青年的情怀 是中年的乡愁 是老年的盼望 小质在这里 祝大家端午安康,粽情满满 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传统的端午节自然也不例外。屈原,伍子胥,曹娥……一连串耳熟能详的名字和故事挤满了我们对于的端午记忆。 关于端午的由来,民间常见的有3种流传: 1纪念屈原说 第一种说法是为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种说法流传很广,老百姓也最为认可。 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一心致力于国家的变法图强,但是却屡遭小人陷害,再加上楚怀王昏庸无道,不辨忠奸,满怀忠君爱民热忱的屈原被放逐了,最终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才有了端午节,才有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2纪念伍子胥说 第二种说法是为了纪念伍子胥。其父兄均被无道的楚平王所冤杀,后来伍子胥逃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并且助吴伐楚。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更加强大,攻打越国,一举取得胜利,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 此时的吴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骄傲自大起来,听不进逆耳忠言。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绝后患,夫差非但不听,反而轻信陷害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尽。夫差得知大怒,令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中,因此相传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 3纪念曹娥说 第三种说法是为了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的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曹娥的孝行感天动地,人们也就在曹娥投江寻父的五月初五这一天来祭奠她。 端午节历史由来已久,从我国古代就已有过端午的习惯。除了端午节的传说多种多样,端午节的习俗也是五花八门,各个地方都不同。 那么,除了吃粽子,端午节习俗还有哪些呢? 赛龙舟“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在两湖地区,祭屈原与赛龙舟是紧密相关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当地人民也曾用魂舟送其灵魂归葬,故有此俗。但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悬艾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点雄黄酒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爱。 如今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与各种外来文化的渗入,于农耕文明时期所形成的端午节也不再拘泥于传统的风俗,变得更为多元化、现代化。总之,放假的节日只要过得开心就好。 最后,还是将端午节祝福全心全心送给你:愿你"粽"是微笑,"粽"是快乐,"粽"是喜悦,"粽"是好运,"粽"是成功,"粽"是幸福,"粽"是美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7908.html
- 上一篇文章: 真相别再被这些ldquo软化血管
- 下一篇文章: 基础积累人民日报发布的中国文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