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凡是有重大节日的时候,必然有对应的礼节。不论清明、端午、中秋还是春节,都有不同的民间习俗。或对故人的追思、或敬老爱幼、或感恩祈福、或阖家团聚、或除旧布新、或迎禧接福、或祈求丰年,总之是人们对原始信仰和自然的崇拜。每一个节日都包含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糅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端午节作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习俗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这个节日的习俗包括但不限于:吃粽子、吃粽子、吃咸鸭蛋(皮蛋)、赛龙舟、挂艾叶菖蒲、饮雄黄酒、佩香囊等,每一种习俗都有特定的历史典故:

比如在吃的方面:粽子是端午节的传统食品,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或其他植物叶子中,然后煮制而成。据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个别地方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吃咸鸭蛋,认为这样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比如在挂饰的方面: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在门前挂上艾叶和菖蒲,认为这样可以驱邪避疫,保护家人健康。香囊内装有香料和草药,用以驱蚊避邪,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品,象征着吉祥和祝福。有的地方流行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象征着吉祥和祝福,同时也被认为可以保护孩子免受疾病的侵扰。

比如在活动方面:赛龙舟是端午节最著名的习俗之一,源于古代对龙的崇拜和祭祀。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竞技,也是对龙祖的祭祀和祈福活动。在某些地区流行打午时水,人们会在端午节这天收集午时的水,认为这时的水具有特殊的效果,可以用于治疗疾病或作为日常饮用水。

有些习俗可能是敬畏一些动物或毒虫。雄黄酒是端午节期间的一种传统饮品,有清热解毒避疫的作用,长辈们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大人们将它看作驱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们则把它看做一场游戏。有古诗称“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于孩童而言,画额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另《白蛇传》记载,白素贞喝雄黄酒显现白蛇原型,说明人们心中害怕毒蛇,相信雄黄酒驱邪的作用。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还有贴五毒的习俗。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贴五毒便是用黄纸画出五种毒虫的画像,贴在墙上,然后用把尖针刺在五毒画像上,寓意是驱除五毒。五毒画像多由专人绘制,后来逐渐演变成印刷厂印刷,针刺五毒也演变成张天师手举葫芦收服五毒。虽然贴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这样的小活动却最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有些习俗与五行有关。五彩丝绳又被称为续命绳、百索子、长寿绳。五色源于五行,它将金木水火土聚为一体,常有祈福避灾之意。系五彩绳的习俗可追溯到汉代。《风俗通》中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人不病瘟。”五彩绳系法多样,儿童一般系于臂膀手腕上,这种系法《风俗通》中便有记载:“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成年男子羞于系于手腕,故他们戴的时候通常系于脚腕处,小婴儿皮肤娇嫩,不便系戴,故他们大多放于胸前。清朝的端午节格外热闹,他们在五彩绳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做成别样的钗饰。《燕京岁时记》便有记载:“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端午过后,五彩绳也不能乱丢乱放,要等到天降大雨才能丢,而且要把五彩绳丢到雨水中冲走,寓意是冲去这一年的磨难。

有些习俗与中医药理有关。端午节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里阳气最旺的一天,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草药的药性最好,所以便有了采药的习俗。《夏小正》中曾记载这一习俗:“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端午采的药大多是艾草一类的草药,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药,在南方一些地区,则还有制作蟾蜍酥的习俗。因端午采药多,故又衍生出挂草药、斗草和沐兰汤的习俗。挂草药,顾名思义便是将草药挂在门上。一般人们都会挂艾、菖蒲和蒜这三种草药。《清嘉录》中也有记载这三种草药:“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斗草是民间的娱乐项目,其玩法是两人各选一个韧性草,两草呈十字互相拉扯,不断者为胜。汤又称草药水,其源头可追溯到西汉年间。兰汤中有凤仙、白玉兰、佩兰等草药,各个年代的文豪都对沐兰汤十分推崇。晏殊有诗:“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欧阳修写的诗里也曾有所体现:“嘉辰共喜沐兰汤,毒公主何须采艾禳。”如今中药的发展大不如前,采药沐兰汤这一习俗已经渐渐被人遗忘。这是我们传承千年的文化,它不应该在我们这一代没落,若在端午时节,约上三两好友采艾草沐兰汤,倒也别有一番趣味。

有些习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融合。系五彩绳这一习俗也逐渐演变成挂香囊,香囊里不仅放有五彩绳,还有白芷、山柰、川芎等草药。古代的大家闺秀多用来送给有情人,以表相思之意。随着社会的发展,香囊里的五彩绳也逐渐演变成驱邪的符纸和驱蚊的香料,逐渐有了现实意义。

最主流的更是对屈子文化的传承。相传,屈原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之策,却遭到了朝中奸人的强烈反对,致使其被革职,赶出都城,流放异乡。屈原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诗篇。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着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绞。他虽报国无门,却又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初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怀抱一块大石头,毅然投汨罗江自尽,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投江后,当地老百姓闻讯赶来,划船捞救无果。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还有的老百姓怕江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吸引鱼虾抢食米团,保护屈原尸体,后来就变成了端午节吃粽子、吃凉糕的习俗。由此可见,端午节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端午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通过这些习俗的传承和实践,人们不仅纪念了先人的精神,也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祝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12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