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端午节,这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之一。端是“开端”“初始”的意思,“午”古时与“五”相通,端午就是五月开始的第五天。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以前还有许多别的称呼,如:午日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等。

年5月20日,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端午节又被定为法定节假日;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的端午节选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端午节的由来

端午节的起源历来众说纷纭,至今仍有争论。概括起来有六种说法:一说是祭奠龙的节日,二说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三说是纪念春秋时代晋国忠臣介子推,四说是纪念春秋时代吴国大将伍子胥,五说是纪念会稽孝女曹娥,六说是起源于五月五日的恶月恶日的俗忌。

以上说法都有一定的依据,但也都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局限性。至今,第一、二、六种说法最为人们普遍接受,在节日的习俗中延续着。

据学者的考证,端午节最早是祭奠龙的节日。古代吴越族民是以龙为图腾的,为表示他们龙的身份,借以巩固本身被龙保护的真实性,他们有断发文身等一系列的习俗。

每年五月初五,吴越族民们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图腾祭,将各种食物装在竹筒或裹在树叶里,一面扔往水里献给图腾神吃,一面自己吃。最后,在击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的独木舟,在水上做竞渡的游戏给图腾神看。这便是最古老的端午节,是屈原之前端午节风俗的由来。

战国后,端午节的意义逐渐让位于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屈原生活于战国时代末期,是一位千载不朽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因主张政治改革触犯贵族大臣们的利益,被流放于洞庭湖一带,后到汨罗江畔,写下了千古名篇—《离骚》。

公元前年,屈原见自己无力救国,于农历五月初五在汨罗江投水自沉。据说,屈原投江后,百姓捞救的船只从四面八方驶入汨罗江、洞庭湖。为使他的遗体不被鱼鳖侵食,人们就往江中投放粽子一类的食物,这样就演化出了端午节“龙舟竞渡”“角黍投江”等习俗。

在端午节,北方人除了吃粽子之外,还保留了在门上悬挂艾草的习俗,这应该是起源于恶月恶日的俗忌,意思是让艾草的特殊气味阻止恶毒的东西进入房内,以便干净、平和地度过夏天。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迁徙与融合,南北节日风俗逐步融合统一,加之战乱时代人们思念敬佩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屈原,所以到唐宋以后,以五月五日端午节纪念屈原再无多大争议,这正是南北风俗融合的结果。

历史终于选择了屈原,把他推上了端午节的核心地位,“龙舟竞渡,纪念屈原”永远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

端午节习俗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具有代表性、广泛性的民间活动。参加竞渡的龙舟,舟头扎一个大大的龙头,舟前竖彩旗,旗后一人擂鼓助阵,舟尾一人撑大桨担当竞渡指挥,每边各20名壮汉划桨。竞赛之前,人们三五成群,呼朋引伴,来到龙舟竞渡的河岸。

龙舟竞渡令一发,水中鼓声雷动,龙舟竞发,桨声、水声融在一起;岸上人山人海,欢声雷动,呐喊声、喝彩声连成一片。那壮观的场面,直看得让人热血沸腾。

竞渡活动起源较早,到唐宋时特别盛行。今天,龙舟比赛已成群众性竞技活动,它不仅在我国举行,在东南亚地区也很盛行,近些年来还成为国际性体育竞赛项目。

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国各地都一样。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璀璨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悬艾、菖蒲和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长命缕

时端午节厌胜佩饰。亦称续命缕、续命丝、延年缕、长寿线,别称’百索、’辟兵绍、五彩缕等,名称不一,形制、功用大体相同。其俗在端午节以五色丝结而成索,或悬于门首,或戴小儿项颈,或系小儿手臂,或挂于床帐、摇篮等处,俗谓可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此类节物的形制大体有五:简单的以五色丝线合股成绳,系于臂膀;在五彩绳上缀饰金锡饰物,挂于项颈;五彩绳折成方胜,饰于胸前;五彩绳结为人像戴之;以五彩丝线绣绘日月星辰乌兽等物,敬献尊长。此俗始于汉代。东汉应劭《风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丝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绍”。以后相沿成习,直至近、现代。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记当时风俗:“每至端阳,闺阁中之巧者,用续罗制成小虎及粽子、壶卢、樱桃、桑葚之类,以彩线穿之,悬于钗头,或系于小儿之背。”其中唐宋时,更有宫廷赐大臣此种节物之事。史载唐代宗兴元元年端节,宫廷曾赐百索一轴。又《宋史?礼志十五》:“前一日,以金缕延寿带、彩丝续命缕分赐百官。节日戴以入。”

挂荷包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拴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五彩丝不是五彩缤纷的花色丝线,而是确定了的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成的缕索。

驱除“五毒”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民间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死,再不能横行了。这是一种辟邪巫术遗俗。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画额

时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的习俗,云可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额纹,又虎为兽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镇邪。清富察敦祟《燕京岁时记》:“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除在额头、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处,用意一致。山西《河曲县志》云:“端午,饮雄黄酒,用涂小儿额及两手、足心,……谓可却病延年。”

监制:南星

责编:卢智刚

编辑:南东航

赞赏

长按







































二甲基亚砜密度
白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3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