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雄黄酒等于喝砒霜,别再用生命为传说买单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http://m.39.net/pf/bdfyy/qsnbdf/白娘子与许仙的爱情故事流传千年,经久不衰。良辰美景奈何天,如此美好的一段姻缘,却被一杯雄黄酒打破了。这杯酒让白娘子现出了原形,也使许仙惊吓而死,白素贞为救官人去昆仑山盗仙草,也险些丧命。一杯雄黄酒为何有如此法力?《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民间于端午节前将蒲根切细、晒干,拌上少许研磨成粉的雄黄,浸白酒,亦有单独用雄黄浸酒者,故名“雄黄酒”。“雄黄”又名雄精、石黄、薰黄、鸡冠石、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雄黄性温、味苦辛、有毒,是一种单斜晶系的含砷的有毒矿石,多数为橘红色半透明的结晶体,不导电,硬度为1.5~2,比重为.6,晶面有漂亮的光泽。端午时节,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不但把雄黄粉末撒在蚊蝇孳生的地方,还饮用雄黄酒祈望能够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的风俗。“惟有儿时不能忘,持爻簪蒲额头王”。“额头王”是指端午节用雄黄酒在孩童额头画个“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也有在耳、鼻、手、足等处涂上一些以驱邪,避免“疫疠”之气。汪曾祺《端午节的鸭蛋》中提到过雄黄酒:“喝雄黄酒。用酒和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于房屋旮旯阴暗处,或贮藏起来,日后遇有虫咬红肿,涂抹解毒消肿。有水井的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古人觉得雄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中医药学认为,雄黄外用治疗疥癣恶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可治惊痫、疮毒等症。但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由于雄黄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因此,中药学上有雄黄忌火煅之说。现代科学证明,雄黄的主要化学成分是二硫化砷,加热会转变为三氧化二砷,也就是剧毒品砒霜。雄黄还含有较强的致癌物质,即使小剂量服用,也会对肝脏造成伤害。雄黄还具有腐蚀作用。因此,喝雄黄酒等于吃砒霜,不仅达不到驱邪、解毒的目的,反而极易使人中毒,轻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同时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重者则会致人死亡。以雄黄酒涂在小孩头部、鼻尖、耳垂或抹在身上驱邪避疫,是没有科学道理的。酒可以扩张血管,加速砷在消化道和皮肤的吸收,时间短者十几分钟、长者4~5小时即会中毒,严重者会丧失生命。时至今日,每当端午节来临,还有人想喝杯雄黄酒,或给小孩涂个“额头王”,驱避百邪。应当科学看待雄黄的功效并慎重加以应用,不仅不能自制雄黄酒,就是含有雄黄的药品,也应当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兴利陈弊,以确保生命安全。端午节就要到了,劝君勿饮雄黄酒,切莫“杀敌一万,自损八千”。 end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493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重点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