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中科 http://m.39.net/pf/a_5882645.html

/

DRAGONBOAT

FESTIVAL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因时值夏季,是许多传染病流行的季节,自古便有许多防疫的习俗流传下来,如挂菖蒲、艾叶等。加上爱国诗人屈原的传说,包粽子、划龙舟等活动,更加深了端午节的重要性,其实这些特有习俗都有着与健康相关的内涵。

1.

为何要挂菖蒲、艾叶?

中国传统文化中,农历五月五日是一年当中阳气最旺的日子,所以「端午节」又有「端阳节」之称。而农历仲夏五月,自古就有「恶月」「毒月」「死月」之称,原因是这时节,山林间常常弥漫着山岚瘴气,此时又是虫兽活动频繁的时期,毒蛇、蜘蛛、蜈蚣等有毒动物和昆虫特别多,加上天气炎热,细菌容易滋生。由于古时候医学不发达,加上迷信,往往以为与鬼神作乱有密切的关系,古人认为这就是造成「瘟疫」发生的原因。

于是每逢端午节便会于门口插上艾叶、菖蒲。菖蒲「辛苦而温,芳香而散」,具有「去湿逐风」「解毒杀虫」等功用,又因形状似剑,故又有「水剑」之称,将之挂于门上,可以驱鬼辟邪。

艾叶或称艾草,芳香、苦燥辛散,能理气血、温经脉、逐寒湿,用来预防瘟疫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最简便的方法就是烟熏法,将成熟艾叶放在盆子里,然后点燃。但不能以明火(旺火)的方式,因为只有艾叶烟熏,燃烧不完全时所散发出的挥发油,才具有杀菌的功效,才能达到除疫避虫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也可在庭院里种些艾草以达到相同的目的。

2.

戴香包的目的为何?

香包内放些什么?

端午时节,大人们往往会为小孩制作香包,令其佩戴在身上。这些香包,其内多为艾叶、木香、小茴香、桂枝、藿香、薄荷等,具有芳香化湿、开窍避秽之功效,与菖浦、艾叶的避秽臭、除瘴疠有相同的祈福去灾的含义。

3.

雄黄酒主要作用为何?

现代人为何不再喝雄黄酒?

端午节的另一习俗是喝雄黄酒。

李时珍所著之《本草纲目》记载,雄黄味辛温有毒,具有解毒,杀虫等功效;主治百虫毒、蛇毒。

用雄黄可以杀毒远蛇,杀菌防腐,若浸于米酒或高粱酒而制成雄黄酒,则可外用涂擦于疔疮、疥癣等皮肤病。但雄黄是一种含硫和砷的有毒矿物,因此一定要慎用。

4.

吃粽子、保健康两不误,可能吗?

端午节,吃粽子是最为应景的习俗。

随着现代越来越注重健康饮食,我们不妨尝试制作一些符合现代健康理念的粽子。

下面为大家介绍两种以作参考:

1

莲枣桂圆粽

材料:糯米,红枣,莲子,桂圆,核桃肉,色拉油少许。

核桃味甘性温,具有温肺润肠、补气养血的作用,营养价值较高;桂圆含有丰富维生素A、B1,具有镇静、健胃、滋养之作用;莲子清心火、补脾胃。

莲枣桂圆粽对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是一种不错的选择;但仍需节制,毕竟糯米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做法:将糯米先泡水1~2小时后沥干,红枣洗净,干莲子先泡水(生莲子则直接用),将所有材料和少许油一起拌匀,以粽叶包裹后,水煮至熟即可。

2

山药薏仁糯米粽

材料:糯米、白山药、薏仁、瘦肉、香菇、栗子。

山药味甘,性微温,能助消化、补虚劳、止泻、袪痰;薏仁性微寒,具利水和健脾之功效,可调和粽子黏腻之性,是搭配粽子的好材料。

做法:新鲜山药去皮切片,蒸熟放凉后捣泥备用。糯米和薏仁预先泡水数小时后沥干,与山药泥拌匀,加上其余食材,用粽叶包裹后,下水煮熟即可。

糯米是不容易消化之食物,如果不小心多吃了,而产生胀气的情形,应该怎么处理?

平时又应该如果避免这样的情形产生?

传统做法中,粽子材料多为糯米,除了黏腻不易消化之外,一些肉粽、蛋黄粽等含盐较高且过于油腻,所以过端午千万不要餐餐吃粽子。

吃粽子时,可以搭配一些蔬菜、水果,以增加纤维素的摄取,帮助肠胃道的蠕动,又可以达到营养均衡。

若因嘴馋不小心吃多了,可能会出现腹胀、胃痛、恶心及胃口不佳等症状,这时可以冲泡麦芽茶以来助消化,用麦芽一两,放入六到八碗清水煮开后当茶饮,以消除胀气。若仍有消化不良、腹胀之现象,可加山楂、陈皮等。亦可多喝绿茶、普洱茶来缓解油腻。同时最好能外出散步运动,来帮助消化且促进热量消耗,以免发福。

中医学苑

中医学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9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