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好的专业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910787.html

仲夏端午;端,初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节日之一-端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日为端二,数以至五为端五”。这是把五月五日叫作端五(午)的最早记录。

在古代“午”与“五”又可通假,因此“端五”又称“端午”。

又因为五月初五中两个五相重,所以又称“重五”。

一、人物纪念说

纪念屈原起源说

关于端午节由来,现在最普遍的说法就是纪念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诗人屈原。

唐代文秀《端午》,“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后人感于他的忠贞,在他投江而亡之日追忆并纪念他,纪念屈原也成为端午节最重要的一个习俗,同时也是端午节的精神象征。

纪念伍子胥

在江浙一带流传,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

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伍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

纪念介子推

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山西一带。

“介子绥割胖股以啖重耳,重耳复国,子绥独无所得,绥甚怨恨,乃作龙蛇之歌以感之,终不肯出,文公令播山求之,子绥抱木而烧死,文公令民五月五日不得发火。”

二、避疫祈福说

夏至说

夏至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为6月的21日或22日,这一天的白昼为最长。

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魁。

夏至是阴气上升、阴阳两气开始争斗的时节,所以人们要以祭祀的方式来祛疫避灾。

汉代以后,受阴阳五行观念的影响,夏至日谨慎避忌以求平安,成为民众普遍的心态。

《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俗重此日,与夏至同。”

其中认为端午节和夏至日是同日,可见端午与夏至日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辟邪说

自先秦起,人们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

相传,这天邪佞当道,五毒并出。

《吕氏春秋》记载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

《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除毒气。”

《史记》记载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早先,其父田婴令其母不要生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

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因而从小寄养在宫外。由此可看出,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

东汉学者应劲的《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令不病温。”

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以避疫,系五彩丝以辟邪,就相沿成习了。

此外,这一时期天气炎热、湿燥,容易暴发瘟疫等疾病,故人们以五月五日为节,目的在于辟邪消灾,以求保健、安宁。

龙图腾祭祀说

著名学者闻一多通过对端午节起源的考察,认为端午风俗中和龙有关的节目很多,龙图腾祭祀与端午节相契合。

因此他认为,端午节应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团族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是一个“龙的节日”。

《襄阳风俗记》:“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其妻每投食以祭之。原通梦告妻,所祭食皆为蛟龙所夺。龙畏五丝及竹,故妻以竹为粽,以五色丝缠之,今俗其日皆举五色丝,食粽,言免蛟龙之患。”

端午节文化的传承,蕴含了中华民族对于爱国主义精神的崇敬,体现了华夏儿女对于爱国文化的认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118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