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光景,工作甚为忙碌,精力亦专注于其他事,以至淡忘了时节和周遭的喧哗,只是在周末散工回家时,不经意间于邻居的门上看到悬挂的艾草和菖蒲时,才恍然大悟,哦,究是端午了!小时端午种种,皆纷纷缤至。

那时,每年端午节前,拔菖蒲艾草,是我和弟弟的任务,在渠边河道水草茂盛处便可拔来,弟弟嫌弃有怪味,不愿靠近的,只肯站堤上为我鼓掌助威。回来,祖母把菖蒲剪成两股宝剑般和艾草一起,用红纸包好挂在大门上,说是可辟百邪的。祖父则在堂屋的厅梁上挂上一幅钟馗图,凶神恶煞的黑面神,我不是很喜欢,一般离的远远的,更不喜欢的是祖父会半强迫,半用他从无锡福田巷带回来的零嘴哄骗着,让我们喝雄黄酒,骨瓷的小盅,泡的老酒,捏一点雄黄,晒在里面,蚀浑泛黄的紧,各人呷一口,再用手指蘸点半化不化、粘粘乎乎的雄黄,在我们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如此便可一年不惹蛇虫百脚了。(百脚,当地对蜈蚣的俗称。)

周作人先生,曾写有一诗,说得便是此种情形,“蒲剑艾旗忙半日,分来香袋与香球,雄黄额上书王字,喜得人称老虎头。”先生是浙江绍兴人,而我的家乡是苏北里下河,两地相距甚远,习俗却大致相当。端午享祭之后,我们大抵会分得一个绣着福字或绣图案的红色小香袋,要求必须挂脖子上或随身的口袋里,说是可以驱除恶鬼邪神。香袋里装的艾或其他药草,味道不是很怡人,远不如前些日,立夏时所发的蛋袋,红绳或彩绳结的,可以放一个大大的鹅蛋或鸭蛋,能与小伙伴们比试,互斗,那么地让人讨喜。

端午节,本地习俗要吃五红,大体是苋菜、咸鸭蛋、红烧鸡、水煮河虾、红烧黄鳝,各地略有差异,那时节有如此菜肴,算是特别丰盛了,平素难得吃上一回肉的,有半个过年时的模样。端午,还应该吃粽子,年幼时住农村,家里难得于端午当时裹粽子的,周边四邻每家大都会送来几只,多数时候吃不完的。本地习俗端午节女婿要到老丈人家赘节,已婚老女婿带点烟酒即可,未婚毛脚女婿或新婚的女婿,则繁复一点,除烟酒外还需莲藕河鱼之类的,俗话叫做盒担的,而女方家都是统一回粽子,煮好的粽子,花式各样,里馅也各有多种,铁皮水桶,满满地盛好几个,往往吃不了的,不管是做粽子的女方家,还是带回粽子的男方家,都会分送给左邻右舍的。彼时,天气已经较为炎热,那时别说冰箱,电器都较为稀罕,所以粽子常常有点馊味,故老家这个时候会有端午节需到丈母娘家吃馊粽子的玩笑话。

端午节,在老人的口中,有各种的童话和故事的,我家祖母不太擅长讲故事,翻来覆去只有那么几个,倒是隔壁西邻,住在万井塘边的陈二奶奶很会讲故事,种类很多,且讲解颇为生动,以至于我年近中年,还能记忆犹新。长大后才知道端午节与屈原的关系,知道了粽子的前世今生,那时候有关端午节让我们兴奋的是白娘娘的故事。白蛇修炼得道,化作人身,来找到许仙报恩,却被老法海所阻,施诈让她误饮雄黄酒而现形,吓死许仙。于是白蛇上天与仙鹤童子大战三百回合,终盗取还阳草救回许仙,再法海隐藏许仙于寺内,白娘娘水漫金山救相公,最后被镇压在雷锋塔下。故事听到惊心动魄之时,常紧紧抓住我随身贴藏的香包,遥想战斗的激烈;后来电视普及,看到了赵雅芝的新白娘子传奇,才把儿时听到的故事血肉鲜活起来,再之后每每看到赵雅芝的海报,都情不自禁地去寻找她那白色的尾巴;再后来中学时读鲁迅的文章,说螃蟹的壳里住着法海,每每吃蟹时,总要摆弄一番蟹壳,找不到法海的人像时,都会说声骗人精。工作后,每出差杭城,都会在西湖边的酒店住宿,都要从断桥晨跑到雷峰塔,中间在柳浪闻莺歇歇脚,听一段越曲版的白娘子传奇

幼学如漆,孩提时听到的端午节故事,竟能影响我成年后思绪,孟母三迁所为者深矣。听雨轩主人端午节于来鹤台北,在工作之余偷的半日浮生,作此文。

文章已于修改







































刘云涛做客CCTV品牌影响力
北京白癜风治疗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