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荨麻疹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10/8833326.html

“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周处《风土记》

“悬菖蒲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赛龙舟喜洋洋。”端阳(端午节),一向被看作是一年中的主要节日之一。作为江南古城的镇江又有哪些民俗呢?

好吃又美味的大粽子奉上~

在镇江,“过端午是在中午,有‘过了午时不喝雄黄’之说。”在端午节的午餐桌上,镇江人有吃十二红的习俗。也就是说,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带红颜色的菜品,如红烧肉、红烧黄鱼、虾子、咸鸭蛋、苋菜、黄瓜、杏子、石榴、赤豆、樱桃、枇杷、红辣椒等。

接下来,就让小编和大家一起,发现身边的习俗,揭开“十二红”的神秘面纱吧~

十二红

古代称夏季为“朱明”,意为阳光灿烂,一片通红。过去,在镇江流传着“端阳十二红”的说法,用红色(或近于红色的黄、橙色)的花卉、水果、菜肴作为在这一节日里人们欣赏、品味的物品,以烘托端阳的节日气氛,显示它的特色。常见“端阳十二红”是:雄黄酒、黄鱼、咸鸭蛋、火腿、油爆虾、烧鸭、苋菜、玫瑰砂(糖)、月季花、石榴花、樱桃、枇杷。

端午“十二红”,一是取本品“红色”,二是取“红烧”之色。有四碗八碟之宴,有碗碟杂呈之席。所云“四碗”,多为酒后吃饭烧煮之类的菜肴:有红烧黄鱼,有红烧趴蹄,有红烧牛肉,有红烧鸡块。所云“八碟",又有“四冷”、“四热”之分。四冷为:一咸蛋、二香肠、三洋花萝卜、四熏鱼等品。四热为:一炒苋菜、二炒猪肝、三炒河虾,四脆炒鳝丝等品。如此而外,考究人家,最后还有一个吊炉烤鸭汤上桌,此又不止于“十二红”了。

在镇江,另一个与端午节息息相关的中国传统故事是“白蛇传”。白蛇故事剧以端午为主要节日背景,以镇江为中心地点,有篇关于白蛇故事的新资料,其中浙江篇,江苏63篇。

喝雄黄酒

《白蛇传》里有个“端节惊变”的故事。传说白娘娘与许仙在西湖借伞传情,结成恩爱夫妻后,许仙误信法海谗言,在端午节逼白娘娘饮雄黄酒,白娘娘酒醉现出原形,吓死了许仙。所以民间更加相信雄黄可解蛇虫百脚“五毒”。于是端午家宴,不管平时会不会喝酒,人人都得饮一点,哪怕象征性地抿一口。小孩子不会饮酒,就在额上抹点雄黄,或用雄黄酒写个“王”字。

江南人对蛇,既怕它咬人,又把它看作保护家庭的神灵力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就曾说过:“白蛇形象的中心结构是中华民族民俗意象的两大原型,白色崇拜和人蛇合体崇拜是久远集体意识的结晶。”

划龙舟

我国自古有“南船北马”之说,赛龙舟的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另外,荆楚之人也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为恐被鱼吃掉,所以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这就是后来的粽子。

南朝梁《荆楚岁时记》载:“屈原以是日死于汨罗,人伤其死,所以并舟楫以拯之,今之竞渡是其遗迹。”《续齐谐记》载:“屈原,楚人也,遭谗不见用,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子贮米投水以祭之。”

斗草

《雷峰塔》中白娘子上场吟:“慵邀斗草闲烹茗,纤手教郎饮。”这里面说的“斗草”就是古代的一种端午游戏。比赛双方先各自采摘具有一定韧性的草,然后相互交叉成“十”字状并各自用劲拉扯,以不断者为胜。这种以人的拉力和草的受拉力的强弱来决定输赢的斗草,被称为“武斗”。

另有“文斗”,即是对花草名,女孩们采来百草,以对仗的形式互报草名,谁采的草种多,对仗的水平高,坚持到最后,谁便赢。

事实上,因为端午正值农历五月,气候比较炎热,蚊蝇小虫比较多,各种疾病也比较多,古人将这个月份称作“恶月”,因此端午民俗大都与驱虫避害相关。

门上挂艾叶、菖蒲,大人佩香囊,小孩儿挂五彩蛋、拴五色丝线,也是镇江人常见的端午习俗。每到端午前夕,镇江大大小小的菜市场或街边小巷里,都看到有卖艾叶、菖蒲的,草叶发出的清香有驱蚊驱虫的功效。“老镇江”常会到市区的一些药店、医院甚至一些超市,挑选一些药用香囊佩戴在身上。据了解,香囊里主要有雄黄、艾草、菖蒲粉末,有了它的香气夏天的虫菌就不会来侵扰你。

端午这天,镇江人还爱给未成年的小孩儿在脖子上、手腕上扎上五彩线,挂五彩蛋(用彩线扎成网,里面装个咸鸭蛋)。有的人家还要做一些刺绣上百脚、蝎子等虫子图案的小背心等五毒衣,让孩子穿上来祈求平安。

端午快乐

网络综合

王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9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