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4793180.html

朗读徐佳剪辑李彤

你还记得

小时候背诵过的《乡愁》吗?

△余光中手书《乡愁》

今天中午

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乡愁”的文学家

著名医院病逝

享年90岁

让我们跟着这位可敬的老人再读一遍《乡愁》

↓↓↓

除了《乡愁》

余光中还写过不少与武汉与湖北有关的诗歌

十七年前他曾在武汉留下这首诗

余光中与华中师范大学有着一段不解之缘,他在桂子山上写就的《桂子山问月》,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尤其在桂子山上传为佳话。

年10月上旬,余光中来到华中师大参加“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适逢满山桂花且开且落,暗香盈袖,晚桂迟迟的幽香恰在一个美丽的月夜给了诗人别样照顾。

余光中先生的祝福视频在跨年音乐会上播出

这位“乡愁诗人”,此刻真真切切地“归乡”。他在月色与花影中抚今追昔,畅想荆州、赤壁、大江、三峡、黄鹤楼,感叹光阴易逝,一系列追问,写下《桂子山问月》:“问顶上的半轮,清辉悠悠,李白还未及给我暗示,桂瓣纷纷,已落我一头。”

诗作发表后,《桂子山问月》在海峡两岸经久吟诵,引发无数人的情感共鸣,尤其在桂子山上传为佳话。余光中有时在诗文里,也会忆及桂子山的秋魂桂魄。至今,这份手稿还保存在文学院一位教授手里,余光中先生清秀刚劲的楷书令他赞赏不已。这些年,他时常在现当代文学课堂上,为学生们赏析这首诗。

新年音乐会上,由华中师范大学Tiankong合唱团将这首诗作演唱成为歌曲,获得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Tiankong合唱团演唱《桂子山问月》

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吟诵《桂子山问月》,我们将永久地缅怀先生与桂子山的这份情谊。

桂子山问月

作者:余光中

千株晚桂徐吐的清芬

沁入肺腑贪馋的深处

应是高贵的秋之魂魄

一缕缥缈,来附我凡身

夜深独步在桂子山头

究竟是清醒呢,还是梦游?

梦游云梦的大泽,不信此身

真在九州的丹田,三国的焦点

偏又月色无边,桂影满院

怎么甘心就此入梦呢?

西顾荆州,唉,关羽已失守

东眺赤壁,坡公正夜游

听,大江浩荡隐隐在过境

正弹着三峡,鼓着洞庭

七十已过,此生早入了下游

不知大江今年是几岁

奔波了几千万载,仍向前奔流

唤不回浪头滚滚,而大江永在

黄鹤楼等黄鹤要几时才归来

而我,汉水是第几滴浪花呢?

大江是第几个浪头?

问顶上的半轮,清辉悠悠

李白还未及给我暗示

桂瓣纷纷,已落我一头

十月七日至九日在武汉参加华中师范大学举办的“余光中暨香港沙田文学国际研讨会”,住在该校校园桂子山。山有桂树逾千株,十月开花,已属“迟桂”,而异香满山,月下尤甚,落瓣遍地,有若秋魂,不忍作贱。

余光中

二〇〇〇年十月九日

82岁来湖北秭归参加文化节

年,82岁的余光中老先生亲赴屈原故里湖北秭归,参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暨海峡两岸屈原文化论坛,并专门创作一首纪念屈原的诗歌《秭归祭屈原》。这首新诗成为这位八旬老人专为屈原创作的第7首诗作。

点击视频

欣赏余光中朗诵《秭归祭屈原》

秭归祭屈原

作者:余光中

莽莽草木,滔滔仲夏日在毕宿,人在三峡大江东去,烈士淘不尽遗恨又是剑挂菖蒲,香飘角黍鼓声将起,龙舟待发翼然欲飞,两舷的排桨只等令旗一挥,就破波泼浪去迎接远谪的孤臣还乡秭归秭归,之子不归行吟泽畔,颜色憔悴江湖遍地,究竟他在何方屈平其名,铮铮傲骨却不平永不屈服是正则的脊椎他佩的是长剑之陆离戴的是高冠之崔嵬他手捻兰花,翩然两袂乱发长髯,任江风拂吹眼神因不胜远望而受伤迢迢望断郢都的方向秭归秭归,之子不归他沉吟叹息在汨罗江头国破城毁,望不见郢州遑论上游更远的归州秭归秭归,之子不归怀王不返,秦兵不退帝遣巫阳下界来招魂魂兮归来,东方不可以徘徊江湖满地,下游更阻于沧海魂兮归来,南方不可以流连南溟浩渺,天低鹘没让韩愈和苏轼去放贬魂兮归来,西方不可以迁延流沙千里,丝路漫漫昆仑嵯峨,冰封崦嵫的鸟道绝域让张骞和玄奘去探险魂兮归来,北方不可以逍遥戈壁无边,沙尘卷暴让苏武去牧羊,昭君去和番魂兮归来,上天或下地都非你耿耿之所甘你的归宿是三楚才心安心挂在故国隐隐的雉堞你是鲑鱼,逆泳才有生机孤注一跃才会有了断如你,我也曾少壮便去国《乡愁》虽短,其愁不短于《离骚》你阻于江湖满地,我阻于海峡中分你顺流而下,如江水不回头我又何幸,少壮出三峡,还金陵浮槎渡海,临老竟回头回头竟有岸,溯你的泪痕斑斑下汨罗,过洞庭,历江陵逆荆州与宜昌而上,来祭秭归从汨罗江畔你披发投水到秭归家门你赤体投胎从国士吞恨到啼婴发声把一生的悲愤倒收起来来你的庙前行礼祭拜蒲剑抖擞,犹似你的气节角黍峥嵘,岂非你的傲骨两千三百多年前,你奋身一纵成清流,上游一直到下游江水浩浩因你而清浏非沧浪之水濯你,是你明矾如砥,镇净了沧浪听,鼓声捣耳,千楫如梳像是争先要将你抢救你却永远在我们前头不懈的背影高冠巍巍为我们引路,引渡,告诉我们,切莫随众人共浊合污你才是天问的先知,年年踏波为我们带路,指路你早已修练成不朽,江神不再是落魄的三闾大夫问所有的樵夫,渔父,所有的尖粽,所有的艾草所有的选手,所有的龙舟这已是无人不信的民俗问所有的水族,所有的荇藻所有的芙蓉与兰桨桂棹乱曰秭归秭归,魂兮来归端阳佳节,雄黄满杯历史的遗恨,用诗来补偿烈士的劫火,用水来安慰

余光中先生此前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17岁那年,他随父母从重庆坐船回南京时,曾路过秭归,在浩瀚的江面上远远地眺望屈子祠和屈庙,此次专程从台湾前来,夹杂着些许了却心愿的意味。

他当天吟诵的诗中有这样句子:“如你,我也曾少壮便去国,《乡愁》虽短,其愁不短于《离骚》,你阻于江湖满地,我阻于海峡中分……”

顺着这个话题,记者问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余光中先生说:“年以后,我回大陆已不下50次,所以现在我已不写乡愁诗,而是更多地在写回乡诗。”

在那次秭归端午诗会上,当主持人满怀深情地朗诵起“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时,坐在前排的余光中仍然全神贯注。

尽管曾在美国求学,但余光中的写作始终是中文。他对记者说:“传统文化有许多圆心,周长没有止境,但它的半径是中文,半径有多长,中华传统文化就能延伸多长。”

当被问及诗歌现在呈衰微之势时,余光中推了推眼镜说:“中国历朝历代都有‘诗亡之忧’,但诗歌的长河枯竭过吗?”著名诗人流沙河从旁印证,余光中年便说过:我的诗总有一天会登陆大陆,果然,以《乡愁》为代表的余诗在大陆一经刊出便风靡开来。

余光中告诉记者,他17岁那年从重庆乘船回南京时,曾在武汉登岸小憩;72岁那年受聘成为华中师范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人生之旅的半径才延伸到武汉”。余光中先生还为本报欣然题词:“长江日报读者:曲高未必和寡,深入何妨浅出”。

游子安息!

综合记者万强杨佳峰华中师范大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9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