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扬传统节日文化,筑牢民族文化自信
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也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传统节日文化承载着中国人民千年情愫。高新一小三年2班以“传扬传统节日文化,筑牢民族文化自信”为主题,开展了传统节日文化探究活动。同学们积极认真准备,活动精彩纷呈。 秦锡年、邱彬哲、梁钰嫣、林映彤、郭宠分享的是春节。 百节年为首,春节,即农历新年,一年之岁首,传统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岁旦等,口头上又称过年、过大年,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春节起源于上古时代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距今已有多年历史。上古时代,人们于一岁农事结束后,在新一岁开端的岁首,举行祭祀活动报祭天地众神、祖先的恩德,驱邪攘灾、纳福祈年。 在古代民间,人们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便开始“忙年”了,新年到正月十九日才结束。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正月十五新年才算结束。春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亲朋团圆、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是中国最热闹的传统节日。 有一首民谣是这样唱的,“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广东传统文化底蕴深厚,沿承着原汁原味的过年习俗。为了过年,人们早早就做准备,按照“老广们”的旧习俗,从年廿四的扫尘日开始入“年关”,直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夜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均有举行各种贺岁活动,南北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 宗千惠、吴以琳、杨艾格、郑雅熙、左雅郡讲解的是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有了。据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宇宙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 中国人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说法,元宵节这天人们有各种丰富的节庆活动: 观花灯、猜灯谜、吃元宵、赏烟花、观看舞龙舞狮表演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的民间习俗。 在北方的一些地区为了驱病除灾还保留着“走百病”“迎紫姑”的传统习俗,人们通过各种形式来庆祝元宵节寄托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杨铭哲、邝建瑞、谢仲贤、余智轩、李炳讲解的是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行清节、三月节、祭祖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 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清明节扫墓祭祖礼俗与信仰、祭祀、历法节气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有关。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礼俗观念。古时代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由此在清明时节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清明时节,春回大地,满眼绿色,自然界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出外郊游的好时光。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 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青团子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广州也有。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艾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和糯米粉拌匀制成青团皮。 周煜恒、吴泽瑞、吴泽君、钟言韵、印朗分享了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端午节纪念屈原,因此,它也成了人们心中的诗人节。历代诗词中有不少描述端午景象、缅怀古人的诗词佳作。 《端午》 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和端午》 张耒 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 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 二战前,日本的端午节又称儿童节,是男孩子的节日。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来祝贺。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有中国“望子成龙”的意思。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另外,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说到避邪,还有着这么一段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日本人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 吴俊禹、谭斯砚、袁梓涵、杨之宇讲解了中秋节。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自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实际上是古人对"月神"的一种崇拜活动。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拜祭月神。 自古以来,在广东部分地区,人们都有在中秋晚上拜祭月神(拜月娘、拜月光)的习俗。拜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在月下,将"月神"牌位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祈求福佑。祭月赏月,托月追思,表达了人们的美好祝愿。 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宫饼、团圆饼等,是古代中秋祭拜月神的供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作为家人团圆的一大象征。月饼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赠送亲友。发展至今,吃月饼已经是中国南北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中秋节这天人们都要吃月饼以示"团圆"。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后羿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钟炜乐林启熙曹辰羲李承希分享了重阳节。 重阳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九”数在《易经》中为阳数,“九九”两阳数相重,故曰“重阳”;因日与月皆逢九,故又称为“重九”。重阳节,源自天象崇拜,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汉,鼎盛于唐代以后。 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通过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户户就会有人病倒,甚至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折磨,惨不忍睹。当时汝南县有个青年叫桓景,有一年瘟疫夺走了他的父母,自己也差点儿丧命。病愈后,他辞别了妻子和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险,终于在一座古山里找到了一位法力无边的仙人,仙人为他不辞劳苦、为民除害的精神所感动,决定收他为徒,并给他一把降妖宝剑,并传授降妖剑术。桓景废寝忘食,日夜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一天,仙人把桓景叫到跟前,对他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如今你的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人送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瓶菊花酒,并授以避邪秘诀,让桓景立即骑着仙鹤赶回家去。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九日早晨,他按照仙人的嘱咐把乡亲们领到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中午时分,狂风怒号,北风骤起,天昏地暗,随着几声凄厉地吼叫,瘟魔冲出汝河,扑到山下。就在这时,瘟魔突然闻到茱萸的奇味和菊花酒的醇香,脸色突变,瑟瑟发抖,不敢前行。说时迟那时快,桓景手持降妖宝剑,经过几个回合的激烈搏斗,将瘟魔刺死,瘟疫消除。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佳节,中国民间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九九与“久久”谐音,与“酒”也同音,因此派生出九九要喝菊花酒的这一说法。 何曼齐王思童魏晓冉钟靖童熊梓珺余梓韵讲解的是冬至节。她们介绍了冬至的时间、来历、美食。还设置了有趣的问答环节。 黎俊辰、陈缜墨、刘一墨、骆德建、张庭赫、罗睿哲、陈奕祥讲解的是腊八节。 上古的腊和蜡是指丰收后的冬季祭神祭祖活动。因为这种冬季祭祀活动多在十二月举行,所以便称十二月为腊月。最初的蜡祭并无确定的日期。 从先秦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 腊八节的习俗有吃腊八粥,吃腊八豆腐、吃腊八面、吃腊八蒜。演变到今天,只有喝腊八粥的习俗完整的保留下来,因为地域不同,也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腊八蒜、腊八面的习俗。 腊八粥始于宋,十二月初八日,东京诸大寺以七宝五味和糯米而熬成粥。 清代做法则更为复杂,这是因为每年的腊八节,北京的雍和宫都要举行盛大的腊八仪式,由王公大臣亲自监督进行。 香囊又名香袋、花囊,这小小的香囊其实已经追随中国人有千年之久了。早在周朝,古人就有了佩戴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香囊不仅可以装香料,还可以混合中草药,比如雄黄,艾叶,白芷。古人认为这有祛瘟防病的作用,也有着辟邪报平安的寓意。 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次活动可以提高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zz/997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以毒攻毒治疗癌症的最高境界,有毒中药用量
- 下一篇文章: 儿童友好携手抗ldquo疫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