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识中药雄黄
雄黄为较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商品有雄黄与明雄黄两种。 别名:苏雄黄、鸡冠石。 来源:为单斜晶系的硫化砷矿石多分布于泥板岩或千页岩中,常与灰锑矿、砒石、铅矿、银矿、金矿等共生。雄黄在矿中质软如泥,见空气即变成块状体。 产地:主产于湖南、贵州、云南。此外陕西、四川、甘肃、山西等地亦产。 性状鉴别: (1)雄黄:呈不规则的块片状,大小不一。全体深红色或橙红色,表面常附有橙黄色粉末。体重,质松脆易碎。断面粗糙,新断面橙红色与紫棕色相间,有光泽。研成细粉呈深黄色。不溶于水及盐酸;可溶于硝酸,溶液呈黄色。燃之易融成红紫色液体,并生黄白色烟,有强烈臭蒜气;冷却后熔融物凝成紫红色固体,质纯者凝成橙红色固体。气微异臭,味淡。 以色红,块大、质松,无石性者为佳。 (2)明雄黄:系选自雄黄中颜色鲜艳熟透者,又名雄精,多呈块状或颗粒状。桔红色,半透明,有光泽。质松脆。过去经加工后多随身佩带作装饰品,故又称“腰黄”。气味与雄黄相同。 以块大,桔红色,熟透者为佳。 主要成分:雄黄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二砷,其中含砷约75%,硫24.9%,及其他少量重金属盐类。 药理作用:止痛解毒,实验观察还证明了有以下作用: (1)抗结核菌。雄黄于1/浓度时对人型、牛型结核菌均有抑制生长的作用。 (2)抗真菌。在试管内对红色表皮癣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炮制:研成细粉,生用。 性味:苦、辛、温。有毒。 归经:入肝、胃经。 功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 主治:痈肿疮毒,疥癣,虫毒蛇伤,虫积腹痛,惊痫久疟等症。 临床应用: (1)治神经性皮炎。用雄黄、斑蝥等制成雄黄合剂,外搽患处,有一定效果。 (2)治疮疡、疥癣。用雄黄、白矾各等份为末,水调或醋调外敷,有止痛除痒,消肿解毒作用。 (3)治瘙痒。如属于寄生虫,如蛲虫所引起的肛门瘙痒,可用雄黄、铜绿等分为末,外撒肛门处,有止痒驱虫作用;如为一般皮肤瘙痒,可配百部、苦参等,方如雄黄外洗方。 (4)治蛇咬伤。蛇咬伤后可用雄黄、五灵脂为末作患部外敷。另用雄黄1.5g、五灵脂4.5g研末,用酒调服,或配合其他蛇咬伤药物治疗。 用量:外用适量,内服0.15-0.3g,入丸散剂服,但不宜持续服。孕妇忌服。 使用注意:硫化砷遇热易分解为三氧化二砷,有剧毒,故雄黄忌火煅。 处方举例: 雄黄合剂:雄黄1.8g(研细末)斑蝥(不去头足)6g,鲜山楂30g,浸入95%酒精毫升,放置七天后开始使用,局部外搽患处。 雄黄外洗剂:雄黄6g,百部15g,川椒9g,硼砂6g,苦参9g,水煎外洗。 注: (1)雄黄撞碎的碎块及粉末,名雄黄末,又名苏尖(淘尖)与苏雄黄同等药用。 (2)过去尚有刁雄,为雄黄的提炼加工品。呈块状,色紫红,无光泽或微有光泽;质较坚硬,砸碎之,断面树脂状,不呈结晶状,常有细砂孔,微有特异臭气。产于四川、贵州、现商品少见。效用同雄黄。 (3)与硝酸钾相混,击之则爆炸。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1773.html
- 上一篇文章: 天气热的不想吃东西哎呦,你吃的是什么
- 下一篇文章: 中药材产地分布汇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