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故事史金腾郑州旧事之一
北京比较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年第期 第二章郑州旧事之一 文/史金腾 老郑州人的礼仪 我们小时候遇见老师,无论在学校或街上都要驻足立正行“举手礼”或“鞠躬礼”,老师也点头答谢。老师上课进教室,班长发号令:“起立!”全体同学起立,齐声喊:“老师好!”老师接应:“同学们好!请坐下。”然后老师开始讲课。 作揖 旧时行人在街上或路上相遇,互相点点头,碰上熟人随便说句话,吃饭时让一让,这都是一种礼节。如果不吭声,扬长而去,就会被说是“大样”,招人看不起。常言道“礼多人不怪”,人们常以待人接物有无礼貌来评价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的高低。 尊敬老人也有不少礼节,年轻人见了老人叫声“大爷”“大娘”,同辈人叫声“哥”“嫂”,走路遇见了让让路,不方便时扶一把等。街坊邻居中间讲究友好相处,普遍流行一句话叫做“远亲不如近邻”。互相借点东西什么的都要热情相待,谁家办喜事、白事或修缮房屋都要积极帮忙,关系近的还要送礼。谁要是做不到这些就遭到背后议论,说这人“不懂事”,缺乏教养就会被人瞧不起。 鞠躬 老郑州人在交际方面很讲究礼节,通行有作揖和叩拜。作揖的形式男女不同,男子身体直立,面向受礼人,两手抬至胸前,抱拳并拢,上下摇动,这种作揖叫做拱手礼。熟人见面,迎接宾客,逢年过节互相拱拱手,这是一种礼貌。女子作揖俗称“拜拜”,上身微微下俯,两手轻握,紧贴心口轻轻摇动。 叩拜又叫磕头,这是民间的大礼,向尊长拜寿、祭祖先、求神拜佛、新婚夫妇拜天地、学徒拜师等都要磕头。叩拜的形式男女大致一样,先作揖,后下跪,然后俯身磕头,磕罢头起身作揖。磕头的次数根据情况不同,一般礼仪磕一次或三次,如果大的祭祀有“七叩礼”和“九叩礼”。民国以后改为“鞠躬礼”,但民间的一些祭祀活动仍然保留了作揖磕头的礼节。 文明戏曾经在郑流行“文明戏”是中国早期话剧(新剧)的别称,又称文明新戏。年后盛行于上海、汉口等大城市。文明戏演出时以现代人物、现代情节为内容,剧情完整,穿现代服装,对白用京腔或方言。 辛亥革命后,社会气象为之一新,社会上一切新生事物往往都冠以“文明”二字,如文明棍、文明头、文明镜等。新剧既新,当然也冠以文明的头衔,于是“文明”戏的称呼就叫开了。年3月后改称为话剧,沿袭至今。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刘瑞璘于年曾赴日本考察过政治。年辛亥革命以后回国,开始在郑州宣传进步思想,发起了“郑州通俗学社”,组织演出的文明戏,都是从上海等大城市传来的新剧。 民国初年,正值大力推行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的新风尚,文明戏也随之配合。据开封《实业日报》报道,开封的新剧团在郑演出过《社会镜》《缠足痛》等新剧受到观众赞誉。 年,冯玉祥第二次主豫,积极倡导新文化运动,以崭新的文明戏形式紧紧地为政治、军事和民众教育服务。他经常派新剧团在郑州演出提倡破除迷信、剪发、放足、禁烟、禁毒的话剧。曾演出的话剧有《爱国泪》《回头是岸》《害人如害己》《国恨家仇》《烟赌》等,受到观众的交口称赞。年2月14日,冯玉祥夫人李德全到郑州发起妇女联欢大会,赴会者有多人,司令部剧团上演的《革命之花》新剧,对郑州新剧的普及产生了积极影响。 街头演出节目宣传抗日 抗日救亡宣传队在郑州街头演出《放下你的鞭子》 二十世纪30年代,文明戏在郑州发展较快。年8月7日,中国旅行剧团在团长唐槐秋率领下抵郑,8月8日起在普乐园、陇海大礼堂上演《少奶奶的扇子》《茶花女》《梅梦香》等时事新戏。 抗战期间,郑州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宣传抗日救国热潮。位于东三马路的铁路扶轮中学的同学们,自发组织成立了戏剧社,自编自演一些小型“活报剧”,在街头演出,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罪行。年11月,上海著名戏剧家田汉、洪琛率领抗日救亡话剧团在河南宣传演出,金山、王莹、欧阳红婴、宋元等演员在扶轮中学礼堂演出新剧《放下你的鞭子》《新仇旧恨》《九一八》《到明天》《塞上风云》等著名话剧,一时轰动郑州。12月底,共产党领导下的“开封孩子剧团”应邀到郑,在陇海礼堂(原郑铁一中院内)公演《保卫卢沟桥》《九一八》《杀鬼子》《八百壮士》《死亡线上》等抗日救国的新编话剧,场场客满,被誉为“全民抗战的先声。 芦医庙道人的肥儿丸芦医庙的肥儿丸,老郑州人妇孺皆知。肥儿丸是清末在登封中岳庙出家的道人卢本固(—年)从老道人那里学习医术研制而成的。卢本固云游四方,善治小儿疾病,后来落脚郑州城里卢医庙(过去郑县女小,郑县县中老校址,现在的郑州三中)。他研制的肥儿丸俗叫黄块药,以苦杏仁、雄黄、巴豆、郁金、蜂蜡五味中药配制而成,用面汤送下,专治婴幼儿和少年积食、消化不良等症。有病治病,有虫驱虫,无病强身,为家庭必备良药。芦医庙原本是祭祀战国名医扁鹊的地方,加之卢道士的身份,肥儿丸声名远播。 卢道士年逾半百,收了一个8岁孤儿刘合顺做徒弟,改法名善修(—年)。成人后跟老师习医,学老师制药,卢临终前将肥儿丸的配方传授给刘善修。 刘善修仍居芦医庙,看病施药,待人和气,经乡亲说合与魏玉良结婚。婚后将其妻改名善夫,并将肥儿丸的秘方传给妻子。后来妻子也懂药性,在方药中又添加君子仁、明雄黄粉、甘草三味中药,其疗效更佳。 郑州解放后,魏善夫响应党的号召,将肥儿丸秘方献给政府。她的家庭制药小作坊也并入地方国营郑州中药制药厂。从此,肥儿丸销路更广,遍及全国城乡,成为儿童保健良药。 另有芦医庙前路北,在砖牌坊街东头有一座小木屋,房主王文泰,据说也是卢道人真传,专卖肥儿丸。抗战时期迁到郑州以南,在密县、荥阳一带流动售药,后转做他行。 有病找“李先儿”“先儿”是老郑州人对中医医生的尊称。过去人有了病,大都是找中医“先儿”。这些医生有坐堂行医的,就是在中药铺为患者把脉开方,在店里取药;有的自己开中医诊所,行医卖药;还有的中医“先儿”,在自己家里或被请到病人家中诊病开方,病家自己到药房买药。 药碾子 老郑州东大街东段有家李姓大户,两个儿子行医,人称“李先儿”。李先儿家境好,不开诊所,不坐堂,不开中药铺,有求医者,请上门,把脉诊病、开方,病家自己到药铺抓药,自己煎药。李先儿医道颇深,远近闻名,求医者甚多,他有求必应,不坐轿,不乘车,口碑好,“有病找李先儿”成了老郑州人的口头禅。 我姐比我大两岁,本来已考入了郑县中学,刚读初中不久就患了伤寒病。发冷、高烧,谵语20多天,治疗无效,最后还是请李先儿来我家里诊脉,开了几副中药病才治好。伤寒病使她停学两年,后来成了我同年级同学。 医院——医院(现市三院) 医院,一座是设在菜市街的美国教会开办的医院;另一座是设在铭功路意大医院,都是医院。我家离医院近,对它比较熟悉。 医院大门医院是在美国基督教浸礼会开办的,医院。年美籍医生劳莪担(DrA[BF].[BFQ]D[BF].[BFQ]Louthen)来郑州行医传教,以浸礼会名义在老城西南乱葬坟的高地上购买了2公顷土地作为教会区。先盖了两层青砖小楼,楼下做门诊,楼上是病房和手术室、接生室,开展内、外、妇等科诊疗工作。虽然只能医治一些简单的疾病,但却开创了郑州西医之先河。 年春,北伐军打进郑州,美籍医生和护士回了美国,医院停止了工作。年,美国美义医院当院长,医院更名为医院。他说:“医院在中国就应将华字放在前面。”可见他的开明。美义梅医生医术高明,医院能做下腹部手术,如阑尾切除术和妇产科手术,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 老“医院”燕子楼(门诊、病房)记得小时候我得了肺炎,在医院仅仅打了一针40万单位的小剂量青霉素肺炎很快就好了,可见那时人们对青霉素多么敏感。 美义梅任院长时制度完备,管理严格,医院声名远扬。年抗战爆发,年初日机开始轰炸郑州,医院门诊工作仍未停止,救治了许多在飞机轰炸中受伤的平民,受到了市民好评。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医院的地面和房顶挂上了美国国旗,以示为教会区,也难免遭轰炸,美义梅医生常在轰炸声中做手术。 医院里有许多高大的杨树,许多乌鸦在高大的白杨树上做巢,又大又圆的杨树叶在风中哗哗作响,成群的乌鸦在树上盘旋“呱呱”鸣叫。 抗战胜利后,逃亡到陕西凤翔的圣德中学迁回郑州,这所教会学校从碧沙岗搬到这里。记得有一天晚上,我随母亲去圣德中学看演出,剧情都是宗教中的故事,心里本来就十分紧张。演出结束后,又要在黑夜里从杨树林穿过,走好长一段路才能到达门口。一路上我紧紧抓住母亲的手,实在怕极了。 年10月郑州解放前夕,美义梅租用飞机带走了他的医生,人去楼空,这个地方更显得空旷。年郑州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医院,更名为郑州市三分院。 晋商“庆春阳”原正兴街路西,有个“四季美”酱菜糕点商店,生意红火。它的前身是庆春阳,前店后场专营酱菜。大同路西头路北有家泰丰商号,专做糕点,两个商店都是住在西安的一位山西籍的老板所开设。 老板聘请了掌柜、师傅、徒弟,连伙夫、伙计都是清一色的山西高平县人。因为我的姨父也在此店任职,小时候经常去那里玩。只知道生意红火,不知道其中原因,现在回想起来,生意好的原因,可能是晋商的经营之道。 货真价实如做西瓜豆瓣酱时,先将黄豆煮熟发酵,加之大料、西瓜瓤,放入小口酱缸里泥巴封口,一排排酱缸在烈日暴晒,下雨天将酱缸口盖上。大约2个多月,就成了香喷喷的西瓜豆瓣酱。酱油的制作相对简单,不需要加入西瓜,而是将豆瓣发酵后加盐、大料,放入一个大的木制容器内。上面盖上木板,再放石头加压,大木制容器框下有小孔,渗出来的酱油老远就能闻到香味,这才是真正的原汁酱油。 掌柜徒弟掌柜、师傅、徒弟都在一个厨房吃饭,每周都要吃一次饸饹,压饸饹的木架子很大,直接放在滚开的锅上。有时要两个人才能将和好的面压成圆形面条,直接入锅。大肉调卤嗅着很香,但我从没有吃过,因为店里有规矩,家属、亲戚都不准在集体伙上就餐。打点酱油、醋,无论掌柜、伙计都要在柜台上缴纳现款,不准赊账。 低调经营老郑州的酱菜园真不少:鸿兴源、五美长、玉泰生、有恒……郑州的酱菜园都经营糕点。正兴街上的庆春阳也不例外,糕点在大同路西头路北的泰丰,前店后厂。每到中秋节时,月饼很早上市,有名的大字号的月饼竞争激烈。泰丰因为最靠近火车站,过往旅客多,生意红火。临近八月十五,供不应求,刚出炉的月饼还是热的,就搬上了柜台。糕点业有个规矩,过了八月十五这一天,卖不完的月饼统统下架,不然会被人嘲笑生意不好。泰丰家的月饼很少有卖不完的。 管理有序老板常年在西安,听说每年春节前来一次,真是甩手老板。平时全靠资方代理人(掌柜)管理。我想老板可能是有一套管理办法,制定管理规则,用制度管人。庆春阳前店后厂,做好酱菜供应泰丰销售。泰丰生产的糕点也在庆春阳销售。两个店同一个老板,同一个掌柜,自然分工合作不会扯皮,经营低调,两个店面生意兴隆。现在想起来,这可能就是晋商文化使然。 注:本文摘自史金腾著《记忆中的老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年12月第一版(需购书请联系编辑) ◆「郑州故事」史金腾‖过去的郑州叫郑县 ◆史金腾‖东大街上的老宅院 ◆史金腾‖瓦屋里村度暑假 ◆史金腾‖老坟岗 ◆史金腾‖塔湾庙会 ◆史金腾‖旧时剧场 ◆史金腾‖旧时商贩们的叫卖声 ◆史金腾‖老郑州人理发、洗澡 ◆史金腾‖旧时郑州的“洋油灯”“洋火” ◆史金腾‖郑州解放 ◆史金腾‖郑州蝶变 ◆史金腾‖童年趣事六则 ◆史金腾‖老郑州早期的小学 ◆史金腾‖追忆“郑州第一初级中学”(现郑州二中)的老师和同学 ◆史金腾‖郑州一高陈德昌校长 ◆史金腾‖同学少年 作者简介 史金腾,男,年2月生,郑州市人,主任医师,年同济医学院毕业,从医56年,曾任医院院长。年调回郑州故里,医院外科主任,退休后任郑州市二七生殖健康研究所长,黄河科技学院特聘教授。文学爱好者,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记忆中的老郑州》等多部文学作品和医学科普作品。 本期编辑:文妹《郑州文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cd/76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子宫肌瘤案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16
- 下一篇文章: 老九门之十大神秘物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