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如何化解
傳統古風 「让悠悠古风吹遍古老的华夏大地」 经典传承 回归传统 唤醒良知 正念正行 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瘟疫乃神鬼所为。道家《太平经》上说:“阴气胜阳,下欺上,鬼神邪物大兴,而昼行人道,疾疫不绝,而阳气不通。”《太平经》也指出:“善者自兴,恶者自病,吉凶之事,皆出于身。” 人若不敬神灵、道德沦丧,自然做的恶事就多,积攒到一定程度,就会招难,如果社会整体道德水平下滑,瘟疫等灾变就会来临。 那么如何化解呢?儒家认为一个人能认错悔过是安身立命之本。而在佛家看来,真心忏悔则是消减业力、避祸消难的根本,加之诚念真言,就会得到神灵的护佑和加持,从而化解魔难。 下面为大家提供几个历史上真实的小故事。 真心忏悔化解仇家三世索命 明朝刑部右侍郎、“东林八君子”之一的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说:“见过所以求福,反己所以免祸。常见己过,常向吉中行矣。” 清人王士禛在其笔记里记载着一个书生真心忏悔,化解仇人三世投生他家索命的故事。 清时安徽桐城有个书生叫姚东朗,他有个儿子叫三保。三保九岁的时候,忽然得了一场大病,三天三夜不吃饭,只是喝点水,并且口念佛经。 倏忽间,三保的口音突然变成了河南口音,家里人感到很奇怪。三保对父亲姚东朗说:“我前世是河南地域的一个和尚,和某道人曾经同屋相处。那时,我手里有三十金,道人就想把我的钱借走,我当时拒绝了。当天夜深的时候,那个道人就把我所有的钱财抢走了,连我做和尚的度牒身份证明也抢走了,随后又把我杀了灭口。” “我冤死后就转生到父亲您家中来了,那时我是您的弟弟,叫嵩少的就是我。那个道人后来死后也转生到父亲您家中来了,做了您的女儿,现在出嫁到溧阳潘氏的就是杀我的道人转生的。” “她六、七岁的时候,我看她幼小,不忍心报复杀她。我年方十八时,阳寿福禄就尽了,只好再次转生,就是现在的我,您的儿子。而今她已经远嫁了,我又无法报仇,还得再转生一次,才能报劫财夺命之仇。” “父亲您前世是河南县令,道人当时给你行贿,你竟没有追查他的劫财杀人的命案。我连续两次投生到你家来,二十七年的衣食养育的物资费用,足足可以和你受贿的钱数相抵了。我即将要转生到溧阳去讨债了。” 姚东朗听罢三保一席言,大惊失色,痛悔不已,赶紧问道:“这个冤债可以化解吗?该如何化解呢?”三保说:“只有凭借佛法的力量才能化解。”说完就离世而去,这是乙卯年六月的事情。 书生姚东朗于是前往花山求见月律法师,见到法师后,姚东朗将事情前因后果一五一十的全部说了出来,并且恳请法师,要求做忏悔的法事。法师见他真心悔过,就为他行了礼水忏的仪式,并且让他拿出三十金供奉寺庙僧侣。 姚东朗虔诚遵办。忏悔完了之后,得知溧阳的女儿孕身堕胎了,竟然身体无病恙。就在前一天的夜里,溧阳女儿做梦梦到一个僧人,嘴里叫嚷着登堂而入,周身火光焰射,过了很长时间才离去。 人们这才明白了只有佛法的力量才能化解这一魔难。三保临终前毕竟告诉了父亲真相,而且也说出了化解魔难的方法,父亲事后也的确诚心忏悔,并且求佛事、舍财物,三世的怨缘得到了佛法的化解。 宋人持咒念真言度劫难 宋时的族人洪洋,从乐平县往家赶路,日薄西山,天色渐晚,估计要深夜才能赶回家了。两个仆人抬着轿子,一个下人担着行李,主仆四人行色匆匆。 县邑往南二十里是吴口市,过了吴口五里地就是鱼陂畈。洪洋一行赶到鱼陂畈已经是二更天了,玄月微明。突然好像是从山里传过来的声响,似乎是几十棵巨大的山木折断所发出的轰杂声,由远及近。 洪洋说,这是山虎出没的动静,但感觉又不太像。心中倍觉奇怪,就赶快下了轿子,和仆人商量着,速速找个掩体躲藏起来,过后再回到吴口。但是已经来不及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进退失据。 看看路左边的一条小溪已经干涸了,就赶紧走下去,藏匿起来。突然身前站立一个三尺高的巨大怪物,从头到脚闪烁着灯一样的光,两个抬轿子的仆人当场就吓得几乎晕厥死去。挑夫急忙跳到轿中屏息隐匿。 洪洋平日总是持念佛咒,情急之下,他赶紧口中念念有词,一直不停地念,念了恐怕有几百遍。那怪物兀自矗立在那儿不动。洪洋也吓得魂不附体,但仍旧持咒不辍。 怪物稍稍退后两步,渐渐地远去了,嘴里高呼:“我去矣!”迳直向鱼陂畈下一里地的乡民家去了,随后不见踪影。 洪洋回到家后就病了,一年后病才好,挑夫也是病了一年,两个轿夫则都死了。后来洪洋去鱼陂畈一里地的乡民家去问询情况,那一家五、六口人染疫死绝了。这才知道那个怪物就是疠鬼。 中国古代防疫有哪些神奇良方? 在中国古代,曾发生过多次大瘟疫。所以历史上也留下过一些神奇良方,例如:熏香、香囊等防疫法就非常有效。 熏香防疫法 汉武帝在位的时候,弱水(《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北有一条河,因为不能载舟,浮力太弱,就被称作弱水。)之西有一国家,叫做大月氏,曾派人乘坐着一种特殊的船——“毛车”,渡过弱水,向西汉朝廷进献了三枚香料,这种香料外形象枣,大如鸾鸟的蛋。因当时长安城正发生瘟疫,宫中有很多人染上了瘟疫,于是使者请求燃烧贡香,以辟疫气。燃烧了一枚贡香后,宫中染病的人就陆陆续续都转危为安,不久神奇痊愈了。而且,贡香的气味传到了百里之外,很多天还未散尽。 据张华《博物志》记载,因瘟疫病死未超过三天的人,闻到此香气,竟能还魂复活。在《海内十洲记》中东方朔也曾描述过:“香气闻数百里,死尸在地,闻气乃活”,这与《汉武帝内传》中的记载也吻合,并且后者记载,此香是西域国度月支向汉朝进贡的香料,取材于“返魂树”,因具有还魂之效而得名“返魂香”。 《黄帝内经》、《温病条辩》、《千金要方》及《伤寒论》中,都有以熏香防疫的记载。宋代朝廷还专设太医局和剂局,并组织专家编纂大型医药方书《太平圣惠方》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太平圣惠方》记录了多种香疗防疫的方法。古人认为病为邪杂之气,经口鼻而入,如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则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 香囊 除了熏香以外,还有一个古人防疫不离身的宝贝,是香囊。香囊属于佩囊的一种,因囊中盛放香料而得名,在古代记载中也称作佩帏、容臭、香袋或是香包等。一般系于腰间或肘后之下的腰带上,也有的系于床帐或车辇上。 《抱朴子?登涉》中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后这个记载被美国人W?爱伯哈德引用,在他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有这样的说明:“黄帝部族发生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黄帝前去讨教治疗瘟疫的办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包,让他佩戴在身上,结果治好了。”所以在上古时期,先人就已经将香气随身佩戴,并达到了祛邪防疫的作用。 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椒专佞以慢滔兮,铩又欲充夫佩帏。”佩帏即香囊;《礼记?内则》云:“男女未冠笄,衿缨皆佩容臭”,容臭也指的是香囊。 “怪得轻风送异香,娉婷仙子曳霓裳。”唐代仕女,没有不佩带香囊的。骆宾王《咏美人在天津桥》诗云:“美女出东邻,容与在天津,动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美人走过去,路都是香的。 明时,端午节佩带香囊之风,蔚为大观。李梦阳《汴中元夕》诗云:“玉馆朱城柳陌斜,宋京灯月散烟火,门外香车若流水,不知青鸟向谁家。”一辆辆香车从门外过去了,上面全是香气袭人的美女,可见当时开封仕女佩带香囊的风气之盛。 香囊造型丰富,有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多为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顶端有悬挂的丝绦,下端系有结出百结(百吉)的系绳丝线彩绦或珠宝流苏。香囊的材质也很丰富,有玉镂雕的,金累丝、银累丝、点翠镶嵌和丝绣的。 《旧唐书》卷五一讲:安禄山反叛,玄宗等逃离长安,途径马嵬坡时,赐死杨贵妃,并葬于此地。玄宗后来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旧情,密令改葬。当挖开旧冢时,发现当初埋葬时用于裹尸的紫色褥子以及尸体都已经腐烂,唯有香囊还好好的。 祛恶气避邪秽 虽然各朝各代的香囊形制不同、佩挂方式及内填香料不同,但意义不外乎祛恶气、避邪秽。在马王堆汉墓一号墓出土了四件比较完整的香囊(一件绢地“信期绣”香囊出土于北边厢,另三件放在东边厢出土的一件竹笥中),这四件香囊出土时均装有“辟秽防病”的香药,一个装有茅香根茎、一个装有花椒、两个装有茅香和辛夷等。陪葬品中还有盛放香草的竹笥。 茅香是禾本科茅香属的一种芳香性植物,晾干后具有香气,可有用来防衣料虫蛀。花椒用作中药,有温中行气、逐寒、止痛、杀虫等功效。辛夷则在《本草纲目》有所说明:“肺开窍于鼻,而阳明胃脉环鼻而上行,脑为元神之府,鼻为命门之窍;人之中气不足,清阳不升,则头为之倾,九窍为之不利。辛夷之辛温走气而入肺,能助胃中清阳上行通于天,所以能温中治头面目鼻之病。” 清代《理瀹骈文》中也有“辟瘟囊方”制作,即是以羌活、大黄、柴胡、苍术、细辛、吴茱萸各等份,共研细末,佩于胸前,长期佩戴预防四时感冒、可辟瘟疫。 中国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内经》中提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什么意思呢?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不易侵入机体,也就不会发生疾病。而邪气之所以能够侵犯人体,一定是因为正气已经虚弱了。所以固护正气,不受外邪侵扰,并提高了抗病能力,中国古人对生命的研究。 正气从何而来? 南宋诗人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在狱中写下《正气歌》:“彼气有七,吾气有一,以一敌七,吾何患焉!况浩然者,乃天地之正气也。”纵它有七种秽气,用这一种正气可以敌过那七种气,还担忧什么呢!况且博大刚正的,是天地之间的凛然正气。 “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苍冥。”地上的山岳河流、天上的日月星辰,都是由正气形成的,在人间,便成了人的浩然正气。 如果说佩戴香囊能芳香理气,使人体气机调畅阻挡病气的侵害,那么,人若是随时都保持着善良平和、一身正气,恐怕任何邪恶之气也都不敢靠近了。 如今,每逢端午节,依旧有很多地区在挂香包、戴香囊,内装雄黄、熏草、艾叶等物,但是香囊的典故已经逐渐被人淡忘了。世间的每件宝物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他的故事,如果能找回宝贝存在的真实意义,我们会因传统文化的内涵而感动,感恩上天对我们无所不在的呵护。 文章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改正,谢谢。 随喜打赏 长按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6097.html
- 上一篇文章: 惊蛰服用安宫牛黄丸一年四季保平安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