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

中药材大风子,别名叫大枫子、麻风子等。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4~6月采摘成热果实,除去果皮,取出种子,晒干。干燥的成热种子,呈不规则的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长约1~2.5厘米,直径约1~2厘米。外皮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细纹,较小的一端有明显的沟纹。种皮厚而坚硬,厚约1.5~2毫米,内表面光滑,浅黄色或黄棕色,种仁与皮分离,种仁两瓣,灰白色,有油性,外被一层红棕色或暗紫色薄膜。气微,味淡。以个大、种仁饱满、色白、油性足者为佳。具有祛风燥湿,攻毒杀虫的功效。

大风子dafengzi

  大枫子、麻风子。

  HydnocarpusanthelminticaPier.

  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常绿乔木。单叶互生,革质,披针形至长圆形,顶端短尖,基部楔形至钝圆形,全缘或呈波状,幼叶紫红色,老叶上面暗绿色,下面黄绿色,两面均无毛。花杂性或单性,1至数朵簇生;雄花的萼片5枚,卵形,基部稍联合;花瓣5片,卵形,黄绿色;发育雄蕊5枚;退化雄蕊鳞片状,线形,着生于花瓣上;退化子房圆柱形,被长硬毛;雌花的花萼、花瓣与雄花同;退化雄蕊纺锤状;子房卵形或倒卵形,被毛,1室,具5侧膜胎座。浆果球形,果皮坚硬,种子30~40粒。

  生于山地疏林的遮阴处及山地石灰岩林中,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地区。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印度等国。广东、海南、云南、广西、台湾、福建等地有少量栽培。

  10~12月,果实成熟至果皮裂开时将果实摘下,或捡拾自然跌落的熟果,集中堆放一段时间,使果肉软化,除去果皮,洗去果肉,取种子晒至足干。

  不规则卵圆形或多面形,稍有钝棱。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较小的一端放射出多数明显的凹纹至种子的1/3处。种皮厚而坚硬,内表面光滑,浅黄色至黄棕色;种皮与种仁易分离,种仁外被一层黄棕色或红棕色薄膜,较小的一端显皱缩,其周围有一黄色凹入的环纹;胚乳肥大,白色或浅黄色,油性;子叶2枚,心形。气微,味淡。

  味辛,性热,有大毒。归脾经、肝经、肾经。

  祛风燥湿、攻毒杀虫。属杀虫止痒药。

  用量0.3~1克,煎服,多入丸散,生用刺激性大;炒炭存性外用或制成大风子霜内服,可减轻毒副反应,但其作用亦相应缓慢。用治麻风病、癞疾、皮肤疥癣、恶疮、梅毒。大风子烧存性,和麻油、轻粉研涂,仍以壳煎汤洗之又治杨梅恶疮(《岭南卫生方》)。临床主要用治瘤型麻风病。大风子油及其衍生物有刺激性,有一定毒副作用。主要有抑菌作用,尤以大风子油的脂肪酸钠盐抑菌作用较强。

  ①治疗麻风   大枫子仁历来是治疗瘤型麻风的有效药物,但由于辛、热、有毒,故临床上单独用大枫子仁以治疗麻风者殊鲜。通常制成复方丸剂,如江苏地区所用的麻风丸,浙江地区的扫风丸,广东地区的脾经丸、疠风丸、防风通经丸等,均有一定疗效。   ②治疗荨麻疹   大枫子1两,大蒜5钱,捣烂,加水毫升,煮沸约5分钟,涂搽患部。治疗50例,多数外搽1次即见效。   ③治疗酒渣鼻   大枫子肉、胡桃肉、水银、茶叶各等分。先将茶叶与水银研合,大枫子肉与胡桃肉研碎,然后将4药混合研细,用麻油拌成糊状外用。每晨擦1次,治疗6例皆愈。但对汞剂有过敏史者忌用。用药量宜少,多则引起皮炎,如已形成皮炎则应停药,用2%硼酸水冷湿敷,内服维生素B、C,注射钙剂,皮炎愈后仍可继续治疗,但药量应再减少。

  抑制奥杜蛊小芽胞癣菌;降血脂;抗炎;抗肿瘤。

  含油丰富,油中主要成分为大风子油酸、次大风子油酸等。

  本品有毒,一般只作外用,内服宜慎,过量可引起肢体颤动、惊厥、呼吸困难,甚至昏迷等中毒症状,故须严格控制剂量,并注意炮制。阴虚血热、胃肠炎症、目症患者、孕妇均忌服。

  ①治风疮燥痒,疥癣:大风子肉15克,轻粉、枯矾各少许。上捣为膏,擦疮上。(《证治准绳·疡医》枫实膏)

  ②治癣遍身及面:大风子、槟榔各15克,明硫黄9克。醋煎滚调搽。(《仙拈集》三仙散)

  ③治癣痒各疮:大风子肉9克,土硫黄6克,枯矾3克,明雄劳6克。共为末,灯油调搽。(《血证论》大枫丹)

  ④治裙边疮(一名裤口风疮):大风子一百个,枯矾1.5克,川椒末3克,轻粉3克。用真柏油调搽即愈。(《洞天奥旨》大风膏)

  ⑤治水田皮炎:大风子、雄黄各30克,冰片(或樟脑)0.6克,熟石灰粉15克,共研细末,外敷。撒药前先用青凡木捣烂,也可用苦楝树皮或刺苋菜泡开水洗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7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