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白癜风专业的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农历五月初五为中国民间端午节,在古代,端午节又有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女儿节、地腊节等二十多种称谓。

农历的正月为寅月,按地支顺序推算,第五个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与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而因为接近夏至,又被称作“天中节”现在提起端午,“端”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之意,“端五”也就是“初五”。

端午节源自南方吴越,是先民创立用于祭拜龙祖的“龙升天”的吉日,因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自尽,后来被赋予了纪念屈原的含义,而在北方,先民则把五月初五称作“恶月恶日”的“五毒日”。但无论南方还是北方,这都是一个“祛病防疫”的重要日子。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屈原《九歌?云中君》:“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云:“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此俗流传至唐宋时代,又称端午为浴兰之月。故又名浴兰节。

端午节亦是“祛病防疫"的节日。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汉代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婴儿,无论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抚养成人。一旦抚养则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现了“五月到官,至免不迁”“五月盖屋,令人头秃”等说法。这一习俗至迟从战国开始流行迄至汉代盛行不衰。

此俗在汉人王充的《论衡》、应劭《风俗通》以及《后汉书》中多有记载。《史记》即有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的记载;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端午时节及节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此时古人以饮雄黄酒、佩戴香包来驱邪解毒。《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后来人们又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包,供妇女和儿童佩戴。香包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雄黄、艾叶、熏草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蛇虫闻之远遁,有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

端午节这天,人们把雄黄倒入酒中饮用,并把雄黄酒涂在小孩儿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希望如此能够使孩子们不受蛇虫的伤害。杭谚说:“五月五,雄黄烧酒过端午。”民间认为雄黄酒可以驱妖避邪,形成端午节饮雄黄酒风俗。同时,还要以雄黄酒涂抹儿童面颊耳鼻,或在额角写一“王”字,比作猛虎,以威邪魅。民间还将吃剩的雄黄酒喷洒房屋壁角阴暗处,或贮藏起来,遇有虫咬红肿,可以涂抹解毒消肿。有井人家,还以雄黄一块,裹以丝绵,投入井中,以祛水中之毒。

雄黄酒,用白酒或黄酒泡制研磨成粉末的雄黄而成,需在太阳下从五月初一晒到初五,以充分吸收天阳之气。雄黄又称鸡冠石、雄精、石黄、薰黄、黄金石,产自湖南、甘肃、云南、四川等地。是一种单斜晶系的含砷的有毒矿石。其药性辛苦、温,有大毒;归肝、胃、大肠经;主要是外用于杀虫、解毒,治疗痈肿疔疮、湿疹疥癣、蛇虫咬伤。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药,"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制蛊毒,人佩之,入山林而虎狼伏,入川水而百毒避"。

但由于雄黄毒性太大,极少用于内服。一般内服多入丸、散剂。雄黄少量饮用,可治惊痫、疮毒,但由于雄黄有腐蚀之力,一定要遵古法泡制方能饮用。外用则不宜大面积涂搽及长期持续使用。

一、五毒月

在古代,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因为这时候天气越来越热,雨水渐渐增多,人们很容易生病,自然界的许多昆虫也都出来活动。人们把五月初五定为驱赶瘟疫毒虫的日子。

五月的卦名是“姤”,五阳在上,一阴在下,当阳气上升到了极点,再无可升之地,就会向它的反面转化,阳气渐消,不知不觉间,阴气已从地底下慢慢滋生,天下万物都能相遇,雌性的已经开始孕育。

由此可以看出五月处于阳极转阴的节变之时。此时,气温升高,雨量增多,空气也变得潮湿,由于有了适合的温度和湿度,所以各种毒虫、蚊蝇幼卵及微生物等进入大量繁殖期和活跃期,同时人体也极易受到湿热之邪的侵袭而发病。

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生活环境简陋,改变环境及医疗条件落后的前提下,农历五月因虫咬、中邪、感染瘟疫、精神烦躁等导致生病、死亡、意外的人陡然增加,正因毒虫肆虐、瘴气流行、瘟疫爆发、邪气伤身等引起古人对这个月的恐惧,故将这个月称之为“毒月”。

二、九毒日

忌日与月球的运行有关,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有关,与地球上天气变化有关。人在宇宙中是十分渺小的,天体的任何变化都会对人产生影响,这是已被现代科学证实了。中国古代的理论多靠哲学推理和统计学验证,而不是靠实验室里的论证。至于古代养生学者列举的忌日的根据是什么,只有靠现代人去探研了。

毒五月,是指农历五月,年6月14日正式进入。其中,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10天。这10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以下是年农历五月的「九毒日」及「天地交泰日」,请千万谨慎这十天,甚至是一整个月。

初毒日

五月初五(阳历6月14日)

五月初六(阳历6月15日)

五月初七(阳历6月16日)

中毒日

五月十五(阳历6月24日)

五月十六(阳历6月25日)

五月十七(阳历6月26日)

末毒日

五月廿五(阳历7月4日)

五月廿六(阳历7月5日)

五月廿七(阳历7月6日)

天地交泰日

五月十四(阳历6月23日)

四天王巡行,夜子时为天地交泰日。

另外,还有农历夏至、冬至这两个阴阳大转换的节气的前后三天(最好是半个月)最好也是清净独处、闲邪。

民间自古就有农历五月百病泛滥,故有“毒月”之说。中医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五月即是午月,五行属火,此时的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而此时阳气外散,内里虚弱,所以不适合再进行泄耗性的活动:吃冷饮、流大汗、房事......再加上端午的时候,雨季渐渐到来,而气温已经有了较大回升,空气潮湿,流通不畅,湿热之邪较盛。一旦湿热阻滞气血经络,就会出现人体代谢受阻、气血欠畅、浊邪停滞而百病生的窘况。而这时,自然界的气候容易滋生蛇虫鼠蚁以及各种病菌,进一步加重疾病的传播。因此民间习俗流行在门前插艾条,喝雄黄酒,泡艾草浴以达到端午除邪辟秽和养生保健的目的。民间端午九毒日之说不无科学道理,人们不妨做做艾灸,提升抵抗各类疾病的能力。同时,宜挖来新鲜鱼腥草,用手搓揉,将搓出来的草汁加入开水中,佐以红糖饮用,能达到清热解暑的功效。或者切碎煮水也可以。

阴历五月开始整整一个月,希望爱惜自身的人,都遵守它,请大家在这个月里多多行善,念念善念,茹素戒淫,放生积德!

民间传说中的“五毒”是五种动物,它们分别是蛇、蝎、蜈蚣、壁虎、蟾蜍。其实,把这五种动物合称为“五毒”,是古人的一种误解,因为壁虎无毒,却被认为是剧毒物。

天热了,各种各样的毒都出来了,蛇、虫、蚊、蚁、蝎子、蜈蚣、蟾蜍等。

民间向来有“端午至,五毒出”这样的俗语。其原因主要是古代受制于卫生及医疗条件,到了农历五月,天气开始炎热,蚊虫增多,导致滋生各种病菌传播,所以瘴疠之气骤增,瘟疫比较容易流行,所以人们会觉得五月不吉利,是“恶月”,我们特别要注意来预防。甚至盛传“邪崇当道,五毒并出”,“不举五月子”这样的禁忌。同样也有了“饮雄黄酒”、“蓄兰沐浴”、“撒石灰”、燃药烟”以驱赶瘟疫毒虫的习俗。

虽然这些说法是受当时医疗水平和认知的局限,但进入农历五月,通常大部分地区会迎来比平时更多的降雨,加之气温升高,空气潮湿,各种细菌滋生繁殖较快,也确实需要“避毒”、“驱毒”。

传说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阴阳之气相争,阴气胜出,邪祟、鬼魅、百毒、瘟疫将随着酷暑的到来而慢慢猖獗,于是五月又称为“恶月”;五月气候温热多雨,有时还会乍暖还寒,所以古人也称五月为“郁蒸”。

三、五毒月不宜行房

五月,人体阳气达到最旺,火旺至极,所以阳气外散时,内里虚弱,不适合进行泄耗的活动,也特别容易得心脏病;此月湿热加重,易湿热内积,心火重,小肠积热还引起口舌生疮,小便短黄,大便秘结;或脾虚湿困或湿热下注,女性易患妇科病,并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的妇科病,男性易出现精气活动受阻,所以在这个时候不容易受孕。

古人认为五月不宜行房也不是不无道理,不能全盘否认,若身体不适节制房事也是必要的。所以古代有习俗,五月让妇女回娘家住一个月。其中的九毒日更要慎重。

五月初五也就是端五这一天开始、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此九天为“天地交泰九毒日”;“农历五月十四”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这十天内,务必端容肃己,严禁杀生,行淫,否则严重伤身损气耗精元。

当然还有非常重要的五月十三日也是禁忌,总之如能在整个阴历五月不同房禁欲对身体修复有极大的好处。实在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天地间道法的奥秘。

《黄帝内经》中有段采用轩辕黄帝和素女对话方式,谈论了性生活的忌日。素女说:每年农历五月,是天地之气交合之日,男女不可行房,凡同房者不出三年必夭亡。用什么可以验证呢?取白色新布一尺,于当晚悬挂东面墙上,第二天早上观看必有血色,切忌合房,特别是性欲重的人小心在五毒月失掉真阳,真阳一失,命不久也!

五月为天地交泰之月,阴阳混沌不分,人体脏腑气血受极大影响,保精惜命,宁神内守,方可安然度过,反应人身,肚里空荡荡,走步无力,没有精神。

对于这种规劝,许多人是不信的,但知道后又未必敢以身试法。农历五月十六日子夜观天象,天呈淡红色。子时是23时至1时,不是出晚霞的时辰,此时天色红必有原因。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极为有限的。

道医讲,人与宇宙为一体,人体五脏六腑皆受天地运行的影响,此时的节气,乃阴阳相争死生分判之时,宜从农历五月初一禁起,戒过一月。果能色欲撙节,自可百病消除。

今人各种突发病症,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塞等,每多腰腿酸疼,脊肩酸麻,四肢无力,背心发热,咳嗽不止,时而头昏头痛,时而眼花眼痛,秋冬则恶寒怕风,手足发冷,春夏则喉疼目红,腹痛闭痧。

正当年壮之时,乃见种种不足之症,推原其故,无不因未能节欲而来。其为病也由渐而深,由微而着,初虽所患尚小,久则酿成大病,不可不畏死而谨守于先也。多欲伤生,断非药饵能补,好色者恃药以恣欲,此亡身之本也。草根树皮之品,万难益髓填精,其能滋补者,不过偏阴偏阳,藉以流通气血,及气血既亏,虽药石亦无从补救。古云「服药百颗,不如一宵独卧」,慎无恃药可补身。

四、如何“解毒”?

那么古人是如何解决“毒月毒日”的呢?这个从端午节的传统习俗就可以知晓:

1、挂艾草和菖蒲。这两种草药都有一种特别的香味,有提神开窍,芳香避秽的作用。将这两样草药采摘挂于门前,或制成香囊,可以祛病、防蚊虫、辟邪气。

2、沐兰汤。端午是一年之中草药药性最足的时候,所以古代很多地方有“沐兰汤”的习俗,指采摘佩兰、艾草、菖蒲及其他草药,煎草药水沐浴。可以有治疗皮肤病、祛邪气的作用。

3、熏苍术。将苍术等草药点燃后形成烟雾,对房屋进行熏蒸,不但会散发出清香使人神清气爽,这些药物及气味,也可以驱赶蚊虫。

4、饮雄黄酒。《白蛇传》中白娘子现出原形就是因为在端午节误饮了雄黄酒。所以雄黄自古就被当作杀虫药和解毒剂,对蛇、蝎等毒虫有克制作用。同时与它有相同功效的还有菖蒲酒等药酒,也用来喷洒以驱毒虫。从卫生角度来看,喷洒酒和雄黄,也确实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因此在端午节,我们不仅可以吃粽子,也可以效仿古人做一些驱邪避秽的养生方法,比如艾灸、挂香囊、中药熏蒸、泡脚等方法,振奋阳气,祛病强身。

转发分享功德无量

★长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8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