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端午为什么送香囊
按照传统,每逢端午节,尤其是妇女和儿童,都佩戴香囊。早在先秦时代,女子用五线制成的饰物戴在头上,到了南北朝时期,逐步发展为香囊,到唐代,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制作香囊的主要原料是雄黄、艾叶、熏草等,其作用在古代被神化了,小哪吒的红兜肚,有斗邪必胜的效果。白娘子就是因为经不起许仙劝诱,喝了雄黄酒才显露原形的。其实早在《抱朴子·登涉》中就有记载:“黄帝欲登园丘,其地多大蛇,广成子教之佩戴雄黄、其蛇皆去。”,这个记载被美国人W·爱伯哈德拿去,在他编撰的《中国文化象征词典》中,就用了这一段话并作了如下说明:“黄帝部族发生了大瘟疫,听说广成子医道高明,派人前去讨教医治瘟疫的办法,广成子用雄黄装囊,让他俩戴在身,结果病治好了。”中国的端午香囊可以说是历史悠久,传说内容深厚,足以为端午添加了足够深远的文化底蕴。 一般来说,端午节前后,气候炎热,蝇虫飞动,毒气上升,疫病萌发。面对这种境况,古人认为人是吃五谷杂粮生百病的,而病从口入,多为邪杂之气,经口鼻吸入。所以人们在长期同各种病魔斗争过程中,发现饮雄黄酒、佩戴香囊能驱邪解毒,自有医理,并且效果也不错。再加上雄黄在中国许多地方都盛产,用雄黄酿成雄黄酒也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清嘉录》记载:“研雄黄末,屑蒲根,和酒饮之,谓之雄黄酒。”即在酒里加上雄黄。雄黄,橘红色,可入药解病毒。所以,雄黄酒是端午节的美酒。古时几乎家家酿雄黄酒,但多为男人饮,少数会喝酒的女人也饮些,但一般小孩不能喝,大人就用手蘸酒在小孩面庞、耳鼻、手心足心涂沫一番。演变到后来,人们又在雄黄里加入艾叶、熏草等原料制成香囊供妇女和儿童佩戴。至此端午佩戴香囊成为中华民族的习俗。现在看来,香囊以药物之味,经口鼻吸入,使经脉大通,并能祛邪扶正,以达到祛病强身之功效。而且雄黄、艾叶、熏草等香囊中的填充中药都挥发一种奇异的香味,致使蛇虫闻之远遁,既减少了传染源,又可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清爽神志的作用,让老百姓更加喜欢佩戴香囊。 根据传统说法,端午节的香囊一是避邪,一是为讨吉利。又有传说屈原投江时正值夏天,蚊虫四飞,民众唯恐屈原遗体遭叮咬,纷纷用艾草点燃,以烟熏虫,据此有人建义,大家何不以布包檀香。如此一来,人们用针线缝好香囊后,再串以布绳,紧挂颈间,人人一串,蚊虫污物不敢近,相传下来,端午做香囊就正式成了中国传统习俗,在民间流传至今。 从中医理论来说,香囊中所用的中草药物,能散发出天然的香气,属中药学理论中的五臭范畴,具有开窍醒神、化湿醒脾、辟秽悦神等功效。况且现代医学研究也证明这些药物之所以有芳香气味,是由于其含有大量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所以端午节传统香囊中的香料可以预防感冒、手足口病等,且对防蚊驱虫有一定作用,中国古代的这种传统习俗,是有科学依据的,并且是经过几千年的考验并证明是相当有效的。 据透露,福佑中医目前正在赶制由老中医开出秘方、医护人员自己制作的端午香囊,最近将发放赠送给各位来院患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8346.html
- 上一篇文章: 冲刺英语四六级考试六级备考指南
- 下一篇文章: 兰大时空端午节特别节目粽叶追思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