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大时空端午节特别节目粽叶追思屈
点击上方蓝字~ 在你的耳边,在你的心中。 端午节特别节目 ——粽叶追思屈子情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端午节,本是上古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源于自然天象崇拜。仲夏端午,苍龙七宿飞升于正南中天,处于全年最“正中”之位,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飞龙在天”。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 也正是因为它与屈原的联系,这个节日也由一个单纯的民俗活动而被赋予了人文内涵。千百年来,屈原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屈原这一伟大的爱国诗人早已深入每一位国人心中。从课本中《离骚》的吉光片羽,从历史上无数名家为屈子所著的诗词赋传中,更是从代代中国人的口口相传中,我们无不感受到两千年前那位伟大诗人的拳拳爱国之情。 屈原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楚辞之祖”,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也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纪念端午,就是在提醒着每一位同胞,两千年前,曾有一位诗人,极目楚天,用血与泪写下了他对国家的无限爱恋,用最浪漫的文字写下了他对国家最深刻的愤懑与警示。 纪念端午,也是在提醒着每一位国人,两千年来,存在一种精神,在华夏大地上被无数后辈用最热血最活泼的形式相传至今,念念不忘。 绿艾悬门漆藻彩,青蒲注酒益芬芳 箬叶飘香缠稻米,船首夺标惯成龙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每到端午佳节,各种贺节活动在全国各地展开,节味浓郁,热闹喜气。其庆贺内容丰富多彩,全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上的差异。这些节俗围绕着祭龙、祈福、攘灾等形式展开,寄托了人们迎祥纳福、辟邪除灾的愿望。 端午节常见的习俗有吃粽子、佩戴长命缕、佩戴香包、划龙舟、挂艾草、饮蒲酒、沐兰汤等等,每一项活动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呢! 比如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传统食俗。粽子多用于祭祀、祭神。由于祭祀屈原纳入端午节的节俗活动中,粽子也从初夏的节令食品演变为端午节食俗,以表明人们祭祀屈原的特别方式。随着端午节中屈原核心地位的确立,包粽子、吃粽子成了端午节最佳的节日习俗。 还有民间赛龙舟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在中国南方十分流行,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已流传多年。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它已经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了,更体现出了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端午采艾更是具有地方特色,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他们和蒜一样,具有杀菌作用。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致,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做鞭子,以蒜头作锤子。认为它们可以退蛇、虫、病菌、斩妖除魔。 饮蒲酒,雄黄酒,朱砂酒,这个风俗流传较广,至今如广西宾阳,逢端午时便有一包包的药料出售,包括雄黄、白芷、桃仁、蒲片、艾叶等,人们用菖蒲艾蓬蘸酒洒在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儿耳鼻、肚脐,祛毒虫,求小儿平安。另外,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抹在小孩额头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用虎辟邪。这些活动,从卫生角度来看,还是有科学道理的,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酒也颇有益。 由此可见,古人的科学知识也很丰富呢!端午接沐兰汤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端午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文中的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广东等地,则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这些端午习俗活动,是端午节日元素的重要内容。通过这些传统民俗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浸润在节日的文化氛围中。与历史对话,共万物同生。 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纪念端午佳节,不仅仅是在保护传统民俗,也是在追思屈原,铭记他的精神,更将其化作我们的现实力量。受尽颠沛流离的屈子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他的命运是悲惨的,他的精神却是不朽的。他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一种标志,一座丰碑。对于今天的我们,他的精神依旧在闪耀着光芒,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所感受到最深的影响当是屈原的爱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更是我们每一位中国人天然涌现出的依恋与认同。随着我国的全面崛起和民族的全面复兴,爱国精神已经在我们心中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我们也要看到,践行和弘扬爱国精神,不是口头上的豪言壮语,更不是一时的激情冲动,而是强烈持久的行为。用自身的成绩来阐释,用自我的态度来书写,就是对屈原爱国精神的最好传承。 我们也不应忘记屈原的求索精神。“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就像校训中的“自强不息”一样,需要我们用一生来实践。对于我们而言,这种精神可以是在图书馆中对一部著作孜孜不倦的研读,可以是在实验室里对一个结果的苦心钻研,更可以是“将论文写在大地上”,用双脚丈量每一寸土地,在浩瀚无垠的广阔天地挥洒汗水,找寻真知。正如论语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屈原所影响我们的,还有一种特别稀有而崇高的精神,那就是他的“独醒精神”,“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这种独醒精神,正是我们的校训“独树一帜”所强调的,也是一座高水平大学“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所追求的。保持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批判精神,以我们应有的清醒、良知、理性和人文操守,始终保持强烈的社会历史洞察力和现实判断力。坚持一个高尚的人格,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我们对屈原“独醒”精神最好的致敬。 预祝各位同学和老师端午安康。 在你的耳边 在你的心中 这里是 兰州大学广播电台 RadioofLanzhouUniversity 播音:刘倬、冯俊儒 责任编辑:朱映臣、孟菲菲 技术保障:连宇椿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8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您知道吗,端午为什么送香囊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