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他们却在吃黑暗料理丨食在魏晋
我们家惯俗,正月初一早上起来,要吃一碗大汤圆。老红糖加花生粒、姜末,搁小石臼里舂细了做馅儿,轻咬一口,汤圆皮破甜浆迸,满口都是热酥酥的红糖汁。汤也好,润极,一股浓香的糯米味儿。老一辈说,这表示一年都甜蜜顺心,我却觉得,这是“吃”的开始。 过年当然得多吃!这可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魏晋南北朝时(公元年-年)的正月初一,人们也是从早吃到晚:屠苏酒下肚,再来一杯椒柏酒,五辛盘、胶牙饧、却鬼丸,最后吞枚鸡蛋,五味俱全! 不过,那时候的人吃东西,可不只为口腹之欲,还想消灾去病。譬如屠苏酒,其实是种药酒。东晋葛洪(公元28-36年)《肘后备急方》里记的华佗屠苏方:大黄五分,川椒五分,术、桂各三分,桔梗四分,乌头一分,菝葜二分,细切后用绢布袋装好,除夕晚上悬在井底泡一夜,第二天早上取出来,搁酒里煮沸,让全家人喝下去,一年到头,人都不会生病。 但最早时候,屠苏酒没那么讲究。“屠”是古越音的记音字,发音和“舒”差不多,表示能吃的花苞、芽叶、草根,所以屠苏,就是把某种苦草阴干,熬成的药汤。 明代焦竑(公元年-年)在《焦氏笔乘》里考证,山东那边儿有户人家,五百多口人共用一个灶台,足足两百年时间,没见他们染上什么病。要说有什么诀窍,无他,每年正月初一的五更天(即凌晨3点到5点),把采来的枯草熬好,每人服一匙而已。 这是屠苏最早的来历,后经华佗(约公元15年-年)改良,成了正儿八经的医方,配药也复杂多了。日本嵯峨天皇弘仁年间(公元—年),日本人来中国,见这方子好,便学了过去,每年正月初一,也要同我们一样,喝屠苏酒祛病了。 因为“屠”表示花草,后来还有引申义,表示草庵。王安石(公元年-年)写《元日》,“春风送暖入屠苏”,其实不是说在暖煦的春风里喝屠苏酒,而是润软的春气温温地入了草庵——有这样的引申,屠苏酒的来历,也添了几分传奇变化。 譬如唐末韩谔(生卒年不详)写《岁华纪丽?元日》:为什么要正月初一要喝屠苏酒?因从前有个人,长住在草庵里;每年除夕夜,他都会给左邻右舍一包药,若将这药投到井里,第二天打出来的井水,全家人喝了,不但不生病,还能防瘟疫。 这方子利人,所以流传下来,但这善人的名字,却被忘了;现在人为了纪念他,便取他常住草庵的意思,将这药酒方取名叫“屠苏”。 屠苏酒既能防病,若有瘟疫,当然就得喝它。魏晋南北朝时,因处于历史上著名的寒冷期,常常爆发伤寒疫病。尤其冬春,是疫病高发季节,三百多年时间,50次重大疫病,有26次都在冬春交替之时。 譬如建安二十二年(年)大疫,“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建安七子中,徐幹、陈琳、应瑒、刘桢四人染病去世;六年以后,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年)三月,宛(今河南南阳)、许(今河南许昌东)再次大疫,死者高达7万人。 不过百年,东晋初(公元年-年)全国又有大疫,死亡人口是全国总人数的十之二三。这种情况下,人们当然会将防病邪的屠苏酒看作保命良药,新年时喝一杯,还有些全年平安无事的寄托在里头。 此外,和其他酒的次序不同,喝屠苏酒,不讲尊老,只说爱幼,是小辈先饮。因为新年新气象,小辈虚长一岁,大好光景耀耀等在前头,不比老人,添一年便少一岁,所以要头一个祝少年人。唐代诗人顾况(生卒年不详)写《岁日作》,“还丹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就是这个意思。 除了屠苏酒,魏晋南北朝时的人,正月初一还要喝椒柏酒。 椒柏酒,是椒酒和柏酒的合称。椒酒顾名思义,是花椒浸制做成的。花椒的历史很早,周朝(公元前年—前年)就开始种植了,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南部、陕西西南部、河南东南部、湘鄂地区、太湖流域、四川等地。四川那片儿的尤其好,“皮肉厚,腹里白,气味浓”,又辛又香,其他地方都比不上。 花椒 因花椒枝叶繁茂,生子极多,气味又郁,所以古人相信它有某种繁衍力量——譬如汉成帝(公元前51年—前7年)的皇后赵飞燕无子,汉成帝便重金买来大量花椒,涂在她寝宫的墙壁上,希望保佑赵飞燕早生贵子。 人说这样的繁衍力量,可以通神,屈原(约公元前30—前年)在《离骚》里写,巫咸今晚降临人间,我要按楚国的规矩,把花椒和精米拌在一起,做成香饭迎接他。 不过,香饭吃久,神恐怕也会腻,得换换口味,于是又有了椒酒。楚人首开椒酒之风,把花椒和襄荷、桂、酒、蓼、姜等香辛物混在一起,“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同样用于祭祀敬神。 通神以外,人们还相信花椒能辟邪。先秦两汉时,许多高级别的贵族墓,譬如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西汉墓、河北满城西汉中山王刘胜墓、广东西汉南越国王墓,陪葬品里都有一味花椒,而且放的位置都很一致:棺盖上、棺内底、棺内贴身的四周,或者棺外底,和朱砂一个位置,都是驱邪避凶的用处。 西汉黑地彩绘棺 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湖南省博物馆藏 花椒还能祛病益寿。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神农本草经》就记载,花椒坚固齿发,能明目,吃久了,还能身轻如燕,容颜常驻,更有甚者,长生不老而通神。相比起《神农本草经》,魏晋名医陶弘景(公元56—年)就实在得多,说花椒能除湿,可以治疗咳嗽、水肿泻痢等病症,是味良药。 巫、医都说花椒好,那花椒必定很好,所以不光要敬神要陪葬,还要自己喝,因此汉时(公元前年-8年,25年-年)风俗一变,椒酒成了一种节令酒。普通门户的老人,都能受一口,有拜贺祝寿的意思,更接地气了。 到魏晋南北朝(公元年-年),人们把喝酒日子固定下来,“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每年正月初一,清晨早起,老幼正衣冠,依次拜年,最后落肚一杯加了柏叶的椒酒。 为什么加柏叶?据说仙人赤松子——他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有名的神仙,现在出土的汉代铜镜上,也常常能看到他,赤松子很喜欢吃柏实,原本牙齿已经掉光,是个瘪嘴老仙人,谁知每天一把柏实当零食,没多久,细碎白牙长出,返老还童了!所以柏叶入酒,有延年益寿的吉祥意思。 无论屠苏酒还是椒柏酒,味道在我,都有些奇怪。我曾好奇吃过青花椒粒,嚯,那麻苦!冲入口腔,赶紧呸呸呸吐个干净,再用清水漱它八遍十遍的口,苦味儿都还在。若有时吃火锅,不小心咬到熟花椒,虽有油香气儿,但花椒味烈,依旧麻得让人头皮发紧,不晓得魏晋南北朝时的人,怎么喝得下口? 但那时过年,口味奇怪的东西实在不少。譬如桃汤,把桃树的枝、叶、茎一股脑儿地扔锅里煮,沸腾后盛起来,一人一碗,能伏邪气,制百鬼。 还有却鬼丸。据说有个人叫刘次卿,能见鬼。正月初一出门闲逛,喧烘街上,人鬼并行,都兴致勃勃地凑热闹、沾年味,唯有一处,百鬼绕行,多少空余留白。刘次卿好奇,往那边儿一走,只见一个面容温文的寻常书生,便更好奇了:“书生!你是用了什么法术,才避开这些恶鬼的呢?” 那书生笑笑:“我什么法术都没有,只是今早出门,师父给了我一枚药丸,让我戴在胳膊上,说能避鬼,看来果真有效。”说着,便将那药丸取下来,大方递给刘次卿。刘次卿一试,果然避开所有邪气。这事儿流传开来,人们纷纷服用这种药丸,又因它能避鬼,所以就叫却鬼丸。什么做的?白娘娘最怕的那物,雄黄! 还有种将小葱、大蒜、韭菜、芸苔、胡荽拌在一块儿的五辛盘,佛教徒见了,必定皱眉。你若是生吃,会有嗔恚烦恼;煮熟吧,又生淫欲,不管怎样做法,都会妨碍人修行,所以“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但医家觉得好。 譬如韭菜,李时珍(公元年—年)赞它是“菜中最有益者”,不但能祛散阴寒,温补阳气,还能抗菌防病。所以赶在“春夏养阳”的正月初一吃些韭菜,能发散邪气、调动气血,身体更加强健,也不那么害怕疫病了。 这样的习俗一直沿袭到明朝(公元年—16年),大概人们觉得五辛盘滋味儿实在不好,便与正月初一时要吃的另一样东西,胶牙饧合二为一,再升级成一种“百事大吉盒”,里面放上柿饼、荔枝、栗子、熟枣等甜口儿物,五辛盘,也渐渐不吃了。 注:却鬼丸,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佩戴,一说是服食。但因为《荆楚岁时记》里记载,“进椒柏酒,饮桃汤。进屠苏酒,胶牙饧,下五辛盘。进敷于散,服却鬼丸。各进一鸡子”,前后都是食物,所以我取了服食的意思。若有错误,还请多多指教。 相关阅读: 炊饼不是饼,胡饭不是饭,馒头也不是馒头丨食在魏晋(主食篇) 王羲之用字换鹅,谁占了便宜?丨食在魏晋(肉食篇) 以吃辣闻名的巴蜀人民以前居然是甜党?丨食在魏晋(甜点篇) 吃酸奶是要死人的丨食在魏晋(奶制品篇) 参考文献(滑动查看全部):《三国志》《晋书》《楚辞》《神异经》《续齐谐记》《遵生八笺》《本草纲目》《肘后备急方》《荆楚岁时记》《焦氏笔乘续集》《庾信诗全集》 《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 《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朱大渭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竺可桢 《荆楚岁时记研究》萧放 《曹丕集校注》魏宏灿 《_荆楚岁时记_岁首占候风俗的文献考辨》李道和 《_荆楚岁时记_之民俗事象分析》齐晨 《_荆楚岁时记_中的巫鬼文化研究》宁静 《_荆楚岁时记_中祭祀活动考究》李霁 《_搜神记_节日习俗的文化内涵及其文学价值》史晓丽 《_桃茢_考辨》杨雅丽 《_玉烛宝典_与北朝岁时节日研究》石杰 《春节食俗的由来》李平 《从_荆楚岁时记_看魏晋南北朝荊楚民间信仰的特征》袁霞 《端午重阳腊八春节的中医药文化底蕴源流考》赵鸿君 《敦煌游艺文化研究》丛振 《风俗视域下魏晋南北朝诗赋研究》盖翠杰 《古代荆楚大地的风俗画卷_论_荆楚岁时记》王永波 《节日神话_概念及其结构_以_荆楚岁时记_为中心的讨论》田兆元 《节日与贤人_从_荆楚岁时记_注文看节日的神圣化》林嵩 《腊日与腊八日》夏日新 《两宋立春_除夕_元旦词中所见之饮食文化》王伟勇 《六朝节日研究》卜冬雪 《论_羽人_裸民》林琳 《论桃民俗》李国强 《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刘宝春 《南朝诗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侯晓珊 《齐梁岁时文学研究》张绿蕊 《人日风俗传承研究》崔备瑞 《三道吴中风物_千年历史误会_西晋张翰秋风所思菰菜_莼羹_鲈鱼考》程杰 《商洛民间_煨柏朵_习俗探微》刘丽娜 《神圣与世俗》白杨 《岁时节庆体育与南北朝时期的民间信仰_荆楚岁时记_之研究》张艳 《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时间观念_荆楚岁时记_研究之一》萧辉 《岁时生活与荆楚民众的巫鬼观念_荆楚岁时记_研究之一》萧放 《谈旧历元旦》陈大络 《桃文化衍生试论__以先秦_秦汉_魏晋南北朝为例》王焰安 《图必有意_意必吉祥》童彦婷 《魏晋南北朝类书编纂研究》刘全波 《魏晋南北朝岁时赋研究》马燕华 《魏晋南北朝岁时节令饮食文化研究》王康璐 《魏晋诗歌中的_比兴_及其嬗变》王敏红 《魏晋南北朝饮食文化研究》金相超 《魏晋岁时赋研究》殷剑 《先秦至唐宋时期春节习俗研究》李翠华 《吟詠除夕的詩詞中所反映的古風俗論略》朱明勳 《宗懔及其_荆楚岁时记_考述》李裕民 《从_荆楚岁时记_到_清嘉录_长江中下游地区岁时习俗比较》夏日新 《_阿魏_多源考释与佛教戒食》闫艳 《_春风送暖入屠苏_的_屠苏_作何解》一赵子 《_春风送暖入屠苏_异解》黄今许 《_风俗考义》史耀增 《_诗经_唐风_椒聊_诗旨辨析》齐清仙 《_顺应四时_因季而食_中国人的饮食智慧》刘军丽 《_小岁酒_种种》萍庵 《_咬春_龂春_与_断春_从对_中_省略_一个因舛讹而设立的词条的更正谈起》曲彦斌 《_元日_屠苏考》崔仲平 《_正统道藏_四辅医药文献整理与研究》唐禄俊 《白居易诗中民俗二考》赵艳喜 《白鹿山北齐残碑考述》王东 《爆竹声中除旧岁__春风送暖入屠苏_漫谈民间新春习俗》杨柳 《除夕夜饮屠苏酒》 《传承文化风采的时令酒》王秋芳 《春风送暖入屠苏_漫谈春风诗中的气象学》王玫珏 《春节礼俗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结构》何星亮 《春节与酒文化》永丰 《春韭最宜人》宁蔚夏 《春日春盘细生菜》琼斯 《从宋代除夕词看饮食文化》孙世家 《从中国节俗看当代避除灾疫之法》王昀 《对巫术治病迷信的_灵验_剖析》吴继金 《福建古代岁时养生文化》林楠 《古代的卫生民俗》陈书秀 《古代酒名_春_字考》李守亭 《古典医籍治疗婴儿湿疹外用药》杨燕婷 《古人春节送什么礼》张伟 《古人祭祖为何用韭菜》刘绍义 《顾太清_太常引_中的_五辛_考辨》刘佳宁 《汉传佛教典籍中的饮食禁忌》陆新蕾 《汉晋墓葬中随葬陶瓶内盛物的初步研究》刘卫鹏 《汉唐节日饮食礼俗的形成与特征》姚伟钧 《汉唐时期春节的饮食习俗》姚伟钧 《和尚不准吃肉探源》单有义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出土尸骨为殷商时期医学史研究提供依据》 《花椒树即_摇钱树_的符号象征》徐瑞 《花椒在中国古代人们饮食生活中的运用》谢定源 《疾疫与汉唐元日民俗_以屠苏酒为中心的历史考察》李传军 《酒与医药之关系》车逸 《历史名酒屠苏酒的发掘探讨》汪建国 《历史名酒屠苏酒的考证与挖掘研发》汪建国 《立春__迎春__咬春》邓玉霞 《蓼茸蒿笋试春盘_野菜水蓼及其功用》蒋功成 《论中国酒文化及其发展特点》陆平 《漫话防病健身的屠苏酒》黄国柱 《漫谈春节文化风俗移易》陶思炎 《年俗流变折射时代变迁》韩业庭 《农事节俗中的中国传统面点文化祈盼》邵万宽 《浅谈酒与医疗保健的渊源关系》黄芝蓉 《浅谈医源于酒与医促酒俗》彭榕华 《浅析中国桃文化》金宝忱 《清代宫廷用酒》苑洪琪 《日本的新年药膳酒_屠苏酒》徐睿瑶 《如何理解古文中的_荤_字》王雪梅 《诗话春节》韦良秀 《食物相反的古代文献研究》严泽 《蜀椒考_川味杂考_之三》江玉祥 《说_屠苏》张崇琛 《说_屠苏酒》阎艳 《四川彭山彭祖养生思想及养生方法研究》张永川 《宋代除夕诗词研究》施杉 《宋代的年》周广玲 《孙思邈道教医学研究》范光辉 《泰山松柏文化的内涵初探》刘钢 《唐代诗人眼中的长安_年_节风俗》武复兴 《唐代岁时饮食文化探析》骆亚琪 《唐代元日诗的民俗观照》吴跃平 《唐代元日诗中的元日节俗》孙娜 《桃木崇拜漫谈》彭印川 《屠苏》曲进 《屠苏酒考_从中韩日古籍中考证屠苏酒》孟珍月 《屠苏驱疫__菊桂飘香_中国的年节酒》苏苏 《为_五杯盘_五盅盘_正名》骆晓平 《无酒不过年》杜峰 《仙道小说中服食松柏成仙情节的现实背景》唐娜 《先秦两汉花椒的用途及文化意义》姚智远 《先秦两汉绘画颜料研究》武金勇 《先秦至魏晋时期民俗中的桃》渠红岩 《药酒考》赵健昆 《殷墟_亚长_墓随葬花椒葬俗浅议》杨俊峰 《元日_屠苏_考》张崇琛 《张仲景雄黄配伍特点探析》朱美香_吴小明 《正月初一饮屠苏》金久宁 《植物文化_中国民俗节日的灵魂》杭悦宇 《中国传统食品东传日本探述》林正秋 《中国传统岁时食俗中酒文化的功能》张茜 《中国古代的柏树崇拜》杨齐生 《中国古代的催生药俗》吴成国 《中国古代节令酒诗中的祈寿趋吉心理探源》蒲生华 《中国古代立春与元夕节象生头饰_上_彩燕与春鸡》贾玺增 《中国古代辛辣用料的嬗变_流布与农业社会发展》蓝勇 《中国古代纸张避蠹加工研究》林明 《中国古的代节日饮食》李绍强 《中国古诗中的春节习俗文化研究》李欣 《中国民俗中的松柏意象》李莉 《中国松柏文化初论》李莉 《中国饮食辛辣口味的地理分布及其成因研究》蓝勇 《桃与文化》中一 《从桂林人的祝寿文化讲到桃文化》梁福根 《桃文化初探》孙其昌 PS:若喜欢本文,记得分享至朋友圈或点击文末右下角“好看”哦 往期珍赏·珍品目录 (点击图片即可阅读) 好展览,就像是会炼金术的魔术师。 “醍醐灌顶”和奶制品有什么关系? 小编已N刷! 投稿事宜: 请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投稿”,获取具体信息。 文博/历史/文化/展讯/馆舍推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gj/9823.html
- 上一篇文章: 周至老汉说端午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