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包舞佩戴香包辟邪布依族可不一样
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由来已久,然而,你知道布依族每逢节庆也有“花包”习俗吗?布依族的花包,可与端午时佩戴、用于辟邪的香包不一样,它是布依族节日中活动的“重角儿”,连接布依儿女情感的纽带,强健身体的民间体育项目……快随小美一起来看看! “丢花包”:一路花包一路歌 端午节的香包是用来佩戴,以防虫祛邪,是吉祥的象征。布依族的花包可不一样!布依族的花包是用来丢的哦——你丢我接,你来我往,“丢花包”是青年男女传递爱情的一种方式。 每逢节庆,选一处开阔地带,布依族青年穿着鲜艳的民族服饰,打扮得漂漂亮亮,唱着山歌,吹着木叶,男子手提二胡和箫筒,女子手舞花包,走到哪里,山歌就唱到哪儿,花包就丢到哪儿! “花包”可是甜的哦 端午节戴的荷包里装的有艾叶、冰片、雄黄等香药,布依族的花包里可不是这些中草药的味道哦。花包里面装的是什么呢? 棉花籽,黄豆,碎米糠……因而它又有另外一个名字,“糠包”。 关于糠包的来历,有一个布依族的传说。 相传古时候,布依族一个叫“糠妹”的姑娘,用各种布缝制了七个分别装有粳米、糯米、小米、高粱、绿豆、豌豆、米糠的花包,用装米糠的花包选中了求亲者中一个忠厚勤劳的小伙儿。这也是最初糠包的由来。——《布依族风俗志》 花包用多种彩色花布绸缎缝制,与香包的形状相似,呈一个小四棱锥形。也有四方形的,像一个小枕头。缝上方便携带的花包绳,下边沿缀上花边,四角飘着长长的“耍须”,穗子一扬,有八九寸呢。 ▲七彩花包,像一个个小枕头,盛满了稻花包定情:送给心上人 每逢节日的头几天晚上,姑娘们总要精心地缝制糠包,边缝边唱着: 饭洗完碗我把灯挑, 竹篮里拿出一把尖剪刀, 选块蜡染花布慢慢剪, 丝线穿针缝糠包, 灯花灯花你莫笑哟, 风儿风儿你莫把竹窗敲, 我要把心缝在糠包里, 明天糠包坪上向他抛。 节日上,花包丢来丢去,传送着相生爱慕的无声情意。 一天的“丢花包”活动结束,女方会将花包送给男方作为定情信物。系上自己心爱的手镯、戒指,丢给对方。下次见面,以此为物记。 在互赠信物时,姑娘还唱道: 情妹花包耍须长, 丢包场上送情郎。 不为钱财不为米, 只愿我俩走得长。 花包小巧,却满盛心意。花包里沉甸甸的粮食,承载了意中情。飞扬的花包则如红线,牵起了布依族儿女的美好爱情。 ▲头裹花格布依族少女,手中花包送情郎花包怎么丢?你丢我接,远准住牢 在布依族的传统节日及重大庆典上,“丢花包”是必不可少的活动。男青年一排,女青年一排,相距二十余米,你丢给我,我丢给你。其中还很有讲究呢! 丢花包 丢花包,分顺丢和倒丢两种技法。顺丢:右手从上顺前方绕三转丢出去。倒丢:右手从上向后绕三转倒顺前方丢出去。 丢花包有习惯的规定:不准乱丢,不准抬脚抬腿,同时不准接不是自己应接的花包(要看女方的意愿,不能抢别人的花包)。这几不准需要记牢,违犯了就是对人的不礼貌,要受到谴责,会导致散场的哦。 ▲布依族女子身手敏捷,顺丢出花包接花包 接花包也同样是门技术活儿,想要接到自己心上人的花包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哦!接花包有规定,要求在自己三步周围单手接住,不能落地,不准拉扯“耍须”(因为“耍须”一扯就断),否则算输。 总之,“丢花包”要遵循“丢得远,丢得准,接得住,抓得牢”。别小看“远准住牢”这四字诀,不付出相当的运动量是很难做到的哦。因此,“丢花包”又是一项很好的民间体育活动呢。 “丢花包”活动热闹时,可以同时看到几十、甚至几百个花包在半空中飞舞,五颜六色的“耍须”在阳光的照耀下,光艳夺目。这是布依族青年追求幸福的时刻,在丢花包中相识相交、表达情愫、加深感情……小巧的花包,也因此连结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约定! 文/侯钰 图/视觉中国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0993.html
- 上一篇文章: 蛇咬伤高发期8月深圳22人被毒蛇咬伤,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