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是几级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180323/6122185.html
夏天,属于西瓜、汽水和冰淇淋。可惜,它也是蚊子嗡嗡忙不停的季节。曾有言“上古之时,冬日则不胜霜雪雾露,夏日则不胜暑热蚊虻”,蚊子自古以来便是夏日公敌。今天,咱们就说说中国古代的驱蚊小妙招吧!香囊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佩戴香囊的习俗。屈原《离骚》写道:“铩又欲充夫佩帏”。其中,佩帏指的就是香囊。不过香囊除了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定情”作用以外,其实还具有驱蚊的功效。古人把具有杀菌作用的雄黄、艾草、菖蒲研成粉末,制成香囊后戴在胸前或别在腰间,利用它散发出来的气味驱散蚊虫。熏香有了可随身携带的防蚊利器,但是回到家,总不好把各个角落都放上香囊驱蚊。于是,古人就发明了一系列熏香用具。熏香用具在驱蚊界,那也是有几千年历史的老前辈了。博山炉公元前三千到四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就出土过陶制熏炉。后来还有青铜制、玉制香炉,那可都是高端人士的标配啊。秦汉时候,熏香就已经成为普遍的生活习惯了。那时候盛行“博山炉”,这种高级熏炉形似仙山。香雾缭绕的时候,宛若仙境。在当时,香炉算得上是比较名贵的器物,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用得上的。到了宋代,民间比较流行的是“自制蚊香”。宋代科技著《格物粗谈》中记载:“端午时,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把草晒干,编织成绳,点上火,便制成了传说中的“燃火绳”,大致意思跟今天的蚊香差不了多少。陆游曾作诗说道:“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用扇子驱赶不了蚊子,进而烧艾草点蚊香。蚊帐白天有了香囊、香炉,是动是静都有了保障,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可咋整呢?赶紧把蚊帐挂起来呀!挂蚊帐的历史也很久远,《诗经》中有:“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裯”即为蚊帐。春秋时期,齐桓公有“翠纱之帱”,使蚊子不得入内。除了帱之外,还有幕、幄、帟(yì)等类似物,每种都有它们适用的场合和用法,并不是全用于防蚊,也常见于祭祀、朝觐、征伐等活动中。不过,在当时,蚊帐并没有走进平常百姓家。唐宋以后,蚊帐逐渐开始普及。北宋张耒诗曰:“备饥朝煮饭,驱蚊夜张帱。”可见,在当时,蚊帐已经是家用必备。此外,和蚊帐差不多的纱窗。在这时候也已经投入使用,叫做“蚊幌”。元稹就曾写过:“蚊幌雨来卷,烛蛾灯上稀”。驱蚊灯、驱蚊缸除了熏香、蚊帐等常见的驱蚊利器,明朝的《金瓶梅》中还曾记录一种灯,名为“蚊子灯”。鼓鼓的灯肚子,配一个大喇叭口,灯捻点燃之后,由于冷热气压差异,空气从喇叭口被快速吸入,蚊子很容易被气流吸进灯里烧死。此外,还有一种驱蚊神器名为——驱蚊缸。据说蚊子喜水,不仅需要喝水解渴,还必须在水里产卵繁殖后代。如此一来,盛水的大缸便成为了吸引它们的好去处。于是,古人便琢磨出了“驱蚊缸”。即在盛着水和石头的缸里养一些青蛙,一旦蚊子靠近,便会被缸内的青蛙迅速吞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12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