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的足疗热熨疗法蒸汽疗法
洗足疗法是用热水或药液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解除疲劳、促使入睡,治疗失眠、遗精等疾病。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有“主人劝我洗足眠,倒床不复闻钟鼓”的诗句;《理瀹骈文》一书中论述洗足治病机理时说:“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古人还认为,用热水洗脚有以下功效:“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润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近来,医学家们根据中医经络学说的原理,观察到五脏六腑在脚上都有相应的投影。洗脚时不断按摩足趾、足心,能防治多种疾病。大拇趾是肝脾两经通路,可疏肝健脾,增进食欲,治疗肝脾肿大。第四趾属胆经,能防治便秘和胁痛。小趾属膀胱经,能治疗小儿遗尿症,纠正妇女宫体位置。足心是肾经涌泉所在,能治疗肾虚体亏。目前,医学家们研究还认为,用热水洗脚,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活跃末稍神经增强记忆力,使足和脑都感到愉快、轻松。 一、操作方法 此法分为用热水洗脚及用药液洗脚两种。 (1)热水洗足法: 取清洁的井水、自来水、池塘水、江河水、湖海水或矿泉水加热到50~60℃,倒入木桶内或瓷盆内。患者正坐,脱去鞋袜,赤足在热水中洗浸,每次8~10分钟,每天晚上睡前一次。如果水温太高,可适当稍加冷水,也可待热水温度稍低时再洗。总之,水温要以患者能够耐受的程度为宜。 (2)药液洗足法: ①根据疼痛性质选择适当方药。②将药物加水煎煮,或用热水溶解成溶液,然后将药液倒入木桶或瓷盆内,将双脚(或患脚)放入药液中浸洗。每日1~3次,每次10~15分钟。 二、适应证 (1)足跟痛及踝关节炎 药液洗足法。取透骨草30克,寻骨风30克,独活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血竭10克,老鹳草30克,黄蒿10克,水煎趁热洗足,每日二次。 (2)足部跌打损伤 用苏木30克,桃仁12克,红花10克,土元10克,血竭12克,乳香、没药各10克,自然铜20克,水煎,趁热洗足。 (3)脉管炎 水蛭30克,土元10克,桃仁10克,苏木、红花、血竭、乳香、没药各10克,川牛膝、附子各15克,桂枝20克,地龙30克,甘草15克,水煎取液,倒入木桶内浸洗,自小腿以下,都浸浴在温热的药液之中。 (4)顽固性膝踝关节麻木痉挛 用鸡毛熬水,将足放入药液中浸泡,使药液埋没病变部位,并使药液温度适中,不要烫伤皮肤 三、注意事项 (1)洗脚时要掌握好水温,不要太热,避免烫伤。 (2)老人、儿童和生活不能自理的病人,洗脚时要有人帮助,以免发生意外。 (3)用药液洗脚时,药物的选择要适当,药物的性能要与疾病相适应。有强烈刺激性和腐蚀性的药物不应用作外洗药液。 (4)用温热药液洗脚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等。 (5)在用此法治疗时,还可配合其他疗法同时进行。 热熨疗法是用一些中草药或其他传热的物体,加热后用布包好,放在人体一定的部位上,做来回往返或旋转的移动而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火烧石块,用于熨治关节和肌肤疼痛的记载。如《史记》载:“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酒、鑱石挢引,案扤毒熨(毒熨毒病之处,以药物熨贴也)”。《内经》有“刺大人者,以药熨之”和“夫药熨本同乎饮汁”之说,以及“桂心渍酒以熨寒痹”之法。当前,虽然现代医疗手段越来越先进,方法也越来越多,但古老的热熨疗法因简、便、廉、验,较适合于家庭使用而仍为人们所喜用。全国各地的中医杂志不断有熨法临床治验的报道。黄宗勖的《中药外治疗法》、曲祖贴的《中医简易外治法》、詹永康和曹欣荣的《中医外治法》等著作中,熨法均占一定篇幅。 熨法通过使特定部位皮肤受热或借助热力逼药气进入体内,起到舒筋活络、行血消瘀、散寒祛邪、缓和疼痛等作用。临床适用范围颇为广泛,可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 一、操作方法 热熨疗法又可分为砖熨、盐熨、壶熨、药熨等多种方法。 (一)砖熨 准备好干净的大小适中的青砖(或红砖)二块。将砖块放在炉上烧至烫手,用厚布包好,并在治疗部位垫3~5层布,用砖块在上面熨烫。热力减退后用另一块砖替换。反复多次,约20~60分钟。 (二)盐熨 取大青盐~克,铁锅1口,布袋2条。将大青盐放在铁锅内,用大火炒爆至烫,立即装入布袋内,用细绳扎紧袋口、再将盐包放在患部熨烫。热力下降后即用另一盐袋更替。反复多次,约30~60分钟。 (三)壶熨 按病情选定所需药物。准备茶壶1个(或熨斗、热水袋、玻璃瓶等),布袋1条,厚布1块。将药物打碎炒热,装入布袋,扎紧袋口。把药袋置于治疗部位,上盖一块厚布。然后用装满开水的茶壶放在药袋上。开始时茶壶的温度较高,可以提着茶壶一起一落地连续热熨,等壶温稍稍降低后,即放在药袋上不动。总之以患者能忍受而不烫伤皮肤为度。时间同砖熨或以壶冷为度。 (四)药熨 可因用药不同而称谓不同,如醋熨、葱熨、紫苏熨、晚蚕砂熨等。按病情选定所需药物,药袋2条,砂锅1口。将药物打碎炒热,装入布袋,扎紧袋口。或打碎后装入布袋,扎紧袋口,然后煎煮或蒸。乘热将药袋置于治疗部位。开始需时时提起,以免烫伤。待药袋温度稍降后可置于治疗部位不动。温度过低则用另一药袋更换,反复多次。也可用药袋在患部边熨边摩擦。时间同砖熨。 二、适应证及选方 (一)寒痹熨 熨衣方(《绛囊撮要》): 治骨内风寒湿气。川乌、草乌、南星等分为末。视疼痛大小,每药五钱,配广胶一两,姜汁一钟,盛瓷碗内盖好,绵纸封口,入锅中顿化调匀。敷疼处,铺旧衣数层,熨斗火运之,能饮者尽量饮,熨时觉痒即愈,重者再熨,以效为度。 治寒湿痹痛麻木不仁: 川乌、草乌、荜茇、甘松、山奈各五钱,上为末,炒热布包熨痛处。神效。(《种福堂公选良方》) 治关节痛、风寒腰腿痛:食盐克,小茴香克,共放锅内炒极热,取出一半布包熨烫痛处,凉时再更换另一半,再炒,如此反复更换数次,每日上、下午各作一次。(《偏方大全》 治诸风恶毒、冷痹麻木肿痛、或遍身骨痛: 苍术二两,羌活一两,独活五钱,蛇床子五钱,蔓荆子五钱,穿山甲(土炒)五钱,雄黄三钱,硫黄二钱,麝香三分。上药为末,炒热,以绢包熨患处。另一法以醋拌炒作饼,用绢包,烧秤鎚,放饼上熨之。(《寿世保元》) 治寒痹: (1)将生川乌30克,生附片30克,肉桂30克,北细辛30克,川椒30克,羌活30克,共研粗末。洒白酒适量炒熨,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日一二次,每次30~60分钟。 (2)先把麸皮克炒熨,加入苍术粉30克,广木香粉30克,乳香粉15克,没药粉15克喷洒入少量清水,再炒一二分钟,装入布袋,热熨患处。药袋冷则更换。每日二次,每次30~50分钟。(《中国民间疗法》) 治寒痹: (1)将生附子20克,海螵蛸20克,肉桂25克,川牛膝25克,茜草根25克,羌活25克,海桐皮25克,杜仲25克,防风25克,全当归25克,赤芍25克,续断25克,川芎25克,乳香25克,没药25克,透骨草25克,川椒25克,杜红花15克,血竭15克,桃仁25克,青盐19克,共捣细末。加入黄酒毫升拌匀,装入布袋,蒸20分钟左右。在患部垫上毛巾,再用药袋热熨。药袋冷即更换。每晚一次,每次30~60分钟。 (2)将生麻黄10克,北细辛10克,苍术10克,皂角10克,菖蒲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共研粗末。拌入晚蚕砂克和适量黄酒炒烫,装入布袋。从上到下,每疼痛处各熨5~10分钟。药袋冷即更换。每日一次,指、趾不可熨,给风、寒、湿邪留有出路。(《中国民间疗法》) 治寒痹: (1)用好醋浸湿青布,敷于患处,再用茶壶装白酒燉热,在青布上熨烫。每日二次,每次以酒冷为度。 (2)将生姜(打)、葱白、盐、酒、醋同炒烫,装入布袋,熨烫患处。药袋冷则更换,约30分钟。再将药物炒烫后推于席上,患者卧其上,至药冷为度。每日一次。 (3)用麸皮、川椒、细辛炒烫后装入布袋,在酸痛处推熨。药袋冷即更换上,每日二三次,每次30分钟。 (4)用松木烧炭、灭火,布包趁热熨烫患处,炭冷则更新炭。每日二次,每次30分钟。(《中国民间疗法》 治风寒湿痹,筋骨酸痛: 羌活、防风、白芷、当归、细辛、芫花、白芍、吴茱萸、官桂各3克。上药共研细末,取赤皮葱(连须)克,捣烂,同药末和匀,用醋炒热,布包熨患处。每天1次或2次。每剂药可连用3~5次。(《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黄宗勖) 治寒湿关节痛: 麦麸子克,苍术粉30克,木香粉30克,乳香粉30克,没药粉15克。先将麦麸子炒热,后入上4味药再炒4~5分钟,用布包熨患部半小时,如冷即换热药再熨,每日1~2次,10次为1疗程,每剂药可连用3~5天。(《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黄宗勖) (二)腰痹熨方 疗腰痛大豆熨法(《外台秘要》): 治风湿腰痛。大豆六升。水拌令湿炒令热以布裹,隔一重衣熨痛处,令暖气散,冷即易之。 延年疗腰痛熨法(《外台秘要》): 治风湿腰痛。菊花二升,芫花二升,羊踯躅二升。上三味,以醋拌令湿润,分为两剂,用二布窜中蒸之,如饮一斗米许顷,适寒温,隔衣熨之,冷即易熨,痛处定即差。 治腰痛: 肉桂一两,吴茱萸三两,生姜四两,葱头一两,花椒二两,上共炒热,以绢帕包裹,熨痛处,冷则再炒熨。(《杂病广要》) 治腰疼: 食盐、干姜(生为末)、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研)、酱瓣(研),上四味等分,再同研匀,以绵裹内腰间,当觉冷气动下,日五六次用,差即已。(《圣济总录》) 治腰胯疼痛: 芫花二升,川椒三两,羊踯躅二升。上药,以醋拌,令匀湿,分为两处,各纳布囊中蒸之,令极热,适寒温,隔衣熨之,冷即更蒸熨之,以痛止为度。(《太平圣惠方》 治腰脚疼痛: 天麻、半夏、细辛各二两,绢袋二个各盛药,合匀蒸热,交互熨痛处,汗出则愈,数日再熨。(《医部全录》《卫生易简方》) 治腰痛: (1)将青盐克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盐袋冷即更换。每日一二次,每次1小时。 (2)把大葱白克捣碎,在青盐克炒烫后放入,再炒一二分钟,即装入布袋,热熨痛处。药袋冷则更换。每日二次,每次30~60分钟。 (3)将生草乌1个,生姜1块,青盐少许共捣烂,用酒炒烫,装入布袋,热熨痛处。上加热水袋以保持温度。每日一次,每次30~60分钟。(《中国民间疗法》 (三)其他疼痛痹病熨方 拈痛散(《卫生宝鉴》)治肢节疼痛: 羌活、独活、防风、细辛、肉桂、白术、麻黄、良姜、天麻、生川乌、葛根、吴茱萸、乳香、川椒、生全蝎、当归各一两,川姜半两。上药研粗末,每炒药十钱,痛甚则十五钱,同细盐一升炒极热,绢袋盛熨烙痛处,不拘早晚顿用,药冷再炒一次。 治慢性关节炎: (1)晚蚕砂克,黄酒克。将晚蚕砂炒热,再加入黄酒拌炒数分钟,装入布袋熨患处半小时。 (2)橘树叶、老姜、葱头各等量。上药和酒炒热,布包熨患处半小时,每天1~2次。(《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治肩关节周围炎: 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海风藤、乳香、没药、木香各15克,桑枝30克。上药共炒热,布包熨患部半小时,冷却即换,每天1~2次;或煎汤热敷患部30分钟,冷却即换。(《常见病中草药外治疗法》) 治肩周炎: 用天南星20克,生川乌20克,生草乌20克,羌活20克,苍术20克,姜黄20克,生半夏20克,白附子15克,白芷15克,乳香15克,没药15克,杜红花10克,北细辛10克,共研粗末。加食醋、蜂蜜、白酒、葱白头、鲜生姜适量共捣。再用白胡椒30粒碎,拌入上药和匀,炒烫后装入布袋,热熨患部。药袋冷则更袋。每日2次,每次30分钟,连续5~7日。(《中国民间疗法》) 治阳虚脊背痛: 先用生姜汁化牛皮胶,再将附子、肉桂、花椒、乳香、没药研末,纳入牛皮胶内,收膏,敷于布上,置疼痛处,上盖厚布数层,再用熨火熨烫。每日1次,每次30~60分钟。(《中国民间疗法》) 治风湿脊背痛: 用川乌头30克,附子30克,羌活30克,细辛30克,川芎30克,肉桂30克,川椒30克,加醋拌和,装入布袋,蒸20分钟,趁热熨烫疼痛处。药袋冷则更换。每日2次,每次30~60分钟。(《中国民间疗法》) 三、禁忌证 (1)热熨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各种寒证,故高烧、急性炎症等实热证均属禁忌。 (2)癌肿、局部皮肤溃烂、急性出血性疾病以及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均忌用热熨疗法。 四、注意事项 (1)寒冷季节作热熨疗法时,应当注意室内温度,以防受冷感冒。 (2)为防止烫伤皮肤,术者严格掌握热熨的温度和操作的手法。开始时熨物较热,可快熨,用力要轻;待熨物稍凉后即可慢熨,用力也稍重。一般以患者可忍受而不烫伤皮肤为度。对卧床患者尤其要注意。 (3)对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患者,应当逐渐加温,剧热易导致病情恶化。 (4)根据患者病情,取舒适的治疗体位。治疗头面、颈、肩部,可取端坐位;治疗胸腹部位,可取仰卧位;治疗颈、背、腰、臀部位可取俯卧位。 (5)操作过程中,术者要经常检查熨物的温度,熨包是否破漏,患者的皮肤有否烫伤、擦伤等,并询问患者是否有头痛、头晕、恶心、心悸、心慌等感觉,如有不良感觉,应立即停止治疗。 (6)热熨疗法后当避风保暖、静卧休息。 蒸汽疗法又叫熏蒸疗法、汽浴疗法,是利用药物煮沸后产生的蒸汽来熏蒸肌体,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一种方法。据《唐书》记载:许胤宗初仕陈,为新蔡王外兵参军时,柳太后病风不能言,脉迟而口噤。胤宗曰:即不能下药,宜汤汽蒸之,药入腠理,周时可瘥。乃造黄芪防风汤数斛,置于床下,汽如烟雾,其夕便得语。《医宗金鉴》上也有用本法医治麻风病的记载。后因“正统”学派排斥而一度中断。新中国建立之后,此法先后在湖南、江西、广东、云南、贵州、山东等地开展起来,仅山东一省在50年代即治疗4万余例,包括种疾病,收到良好效果,受到广大群众欢迎。 蒸汽疗法能够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驱邪而不伤正气,是内症外治、由内透表、通经活络、无微不至、无孔不入、发汗而不伤营卫的好方法。其治疗机理主要是利用中药药物作用及物理温热作用,调节高级神经中枢和全身生理、病理过程。它是一种增强机体抵抗疾疾和恢复机能障碍的有力措施。实验结果表明,在进行蒸汽疗法当中,体温平均升高1.8℃,基础代谢增高,脉搏和呼吸加快,白细胞计数增多。 一、操作方法 分全身蒸疗和局部蒸疗两种方法。 (一)全身蒸疗法 (1)建立蒸疗室 蒸疗室不宜太大,过大药汽不易充满,且温度上升缓慢;蒸疗室过小,则病人感到氧气不足而憋闷。室内放一浴盆或铁锅,内放中药,并加水煎煮,使产生药物蒸汽。药物的量要根据病情而定,加入量以埋住药物而又不致于熬干为度。浴盆或锅上要装有带小孔之盖,以防水汽过猛造成烫伤。为了安全,浴盆或锅上还应放一栅状木架。室内要有通风窗,以调节室温。 (2)配制中药方剂 对病人进行明确诊断后,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配制中药方剂。再将配制好的中药投于蒸疗室内煎煮或蒸煮,使室内充满药汽。然后通过通风窗,调节气温,使蒸疗室内温度保持在35~45℃。病人裸体进入蒸疗室,每次可10~15人同时蒸疗(人数多少要根据蒸疗室的大小而定),每次蒸疗时间为30~45分钟。 (3)蒸疗后的休息 蒸疗之后,病人要在温暖、宽敞、干燥的休息室内休息1小时,同时补充水分。饮料以温度适中的果汁和淡水为宜。 (4)疗程和治疗时间 一般隔日蒸疗一次,5~7次为一个疗程,疗程中间休息3~5日,必要时再进行第二个疗程。 (5)蒸疗过程中的医疗和护理 在蒸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认真负责,每隔10~15分钟看望病人一次,发现意外及时救护。在进行蒸疗的同时,可配合内服中药治疗。 (二)局部蒸疗法 将配伍成方的中药煮沸后熏患部。熏后可将药液洗浴局部,并可将药渣热敷局部。 二、适应证及选方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痛、神经病、肋间神经病、重症肌无力、风湿性肌炎、末梢神经炎可选用如下两个处方,按全身蒸疗法进行治疗。 (1)青木香克,益母草克,爬山虎克,荆芥克,透骨草克,桑寄生克,防风克,水菖蒲克,木贼克,石楠藤克,鸡血藤克,苏叶克,忍冬藤克。 (2)艾叶克,麻黄克,苍耳棵克,大活克,茵陈克,蒺藜棵1克,荆芥克,铁铣头克,水菖蒲克,苏叶克,益母草克,透骨草克,黄蒿克,土薄荷克,桂枝克,星星草克,木贼克,绞骨蛮克,防风克,蛇床子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家庭自疗》) (二)关节炎 准备新砖块、好陈醋每次毫升(能使砖吸足即可),炉子一只及燃料,被子一条,纱布数块(每块1/3米左右)。然后取砖放在炉内烧红,取出放在醋内浸足(不能使砖冷却),趁热放在患病关节下烟熏(在烟熏时,先把纱布一块放在醋内浸一下,取出包在关节处),再用被子包住,防止散热过快和醋味失散(在砖下放一些不易燃着的物品垫着,以免热砖烫坏东西)。在烟熏时,病人以不烫之距离逐渐向热砖靠近,待砖冷即止。隔日一次,年久者三、四次,一般者二、三次即可。(《中国民间疗法》) (三)传统蒸汽疗法 (1)蒴藋蒸汤(《圣济总录》) 治皮痹。蒴藋根(并叶)、桃皮(并叶)、菖蒲(叶)各三升,细糖一斗,秫米五升。上水一石五斗,煮取米熟为度,以大盆盛,作小竹床子罩盆,人坐床上,四面将席荐障风,别以被衣盖复身上。觉气急即旋开孔取气,如两食久,通身汗出。凡经三蒸,非惟治风寒湿。但是皮肤中一切冷气,皆去之。 (2)蒸药(方)(《太平圣惠方》) 治腰脚疼痛。荆叶不限多少。蒸气极热、置于瓮中,其下着火温之,以病处就于叶中,剩着热叶盖之,须臾当汗出,如饥即就药中吃饭,稍倦即止,便以棉衣盖,避风仍吃葱豉酒,及豆淋酒并。 (3)熏蒸方(《普济方》) 治肾气衰少,脾肾肝三经,受寒湿,停于腿膝,使经络凝而不行,变成脚痹,故发疼痛。此药和荣卫,通经络。小麦麸(细)四五升,小椒一把,盐一把,酒一盏,葱白三大茎切寸。醋(不计多少)搅拌上件麸等湿润为度。上以银器炒令极热,放卧褥上将所患腿脚熏蒸。薄衣被盖得汗出匀遍。约半个时辰,撤去炒麸,上就铺褥中卧。待一两时辰以来,觉汗稍解,用收汗粉,扑敷汗孔毕。然后出卧铺中。勿见风。 三、禁忌证 重症高血压、结核病、重症贫血、大失血、急腹症、孕妇、心脏病、重症精神病患者,禁用此法。 四、注意事项 (1)因为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液又为生血之源,所以,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保津和补充水分,不可排汗过多。 (2)蒸疗室不需太大,2.5立方米左右即可。室过大药汽不易充满,温度上升缓慢;室过小病人会有氧气不足而胸闷的感觉。所以,蒸疗室要有通风窗,以调节室温。 (3)在治疗过程中,医务人员要每隔5~10分钟探视一次,以防发生意外,并要作好急救药品的准备,以备急需。 (4)在熏蒸局部时,要注意避免烫伤周围皮肤。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2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点20盘蚊香开空调睡后,全家中毒网友你
- 下一篇文章: 章次公医案之胃病1到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