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懊悔加速衰老的药剂 http://www.bdfyy999.com/bdf/jiankangzatan/5454.html

编辑推荐语

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值得一读。[摘要]考据《伤寒杂病论》原文,从用量用法、主治证候、配伍应用3个方面,考查相关经方中甘草的运用规律。发现:经方中甘草的用量以27.8g居多,最多可用至69.5g,最小用至3.5g;生甘草多用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而炙甘草多用于表证、中焦虚弱、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营卫不和等证;经方中未标注用法的甘草并非一定是生甘草,应根据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而定;经方中的炙甘草应当是“炒甘草”,而非蜜炙甘草;甘草能调和诸药,在不同的方剂(可用于散剂、攻剂、温剂、清剂、毒剂)中发挥不同的功效,当方中甘草用量较大或与方中其他药物等量时又可明显体现出主治作用,如治疗肺系疾病、心悸、羸瘦、产后虚等,并能很好地缓解躁、急、痛等症状;甘草常与麻黄、桂枝、大黄、桔梗、芍药、干姜、小麦、大枣等配伍,功效显著。甘草,又名蜜草、国老等,《神农本草经》将其归为上品,载其“甘草味甘平。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金创肿,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川谷”。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此草最为众药之王,经方少有不用者。”经方,常专指《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方剂。本文以宋版《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为蓝本,统计出甘草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的配伍应用分别涉及70方与55方,合计为方(同名方及附方未计入)。对原方的用量比例、主治证候、配伍规律等问题众医家见解不一。本文从《伤寒杂病论》原文入手,探讨甘草的应用配伍规律,以期对经方的开发应用有所裨益。

1用法用量

1.1用量考据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学史上的经典著作,开创了六经辨证体系,组方用药理据皆备,其中运用甘草的方剂甚多,但其在每个经方中的用量各不相同,现将经方中甘草用量分类统计于下。文注△为《伤寒杂病论》与《金匮要略》中含有甘草的同名方或方名不同、但药物组成相同的方剂,故算作一方。

1.1.1炙甘草用量分类统计   经方中,炙甘草用量小于二两者共11方,见于麻黄升麻汤(六铢);桂枝二越婢一汤(十八铢);茯苓甘草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桂枝汤、栀子柏皮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均一两);桂枝二麻黄一汤(一两二铢)。

炙甘草用量等于二两者共45方,见于桂枝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茯苓四逆汤、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甘草附子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竹叶石膏汤、白虎加人参汤△、桂枝甘草汤、栀子甘草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葛根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大青龙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桃核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白虎汤、小建中汤△、黄芩汤、乌头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炙甘草用量大于等于三两者共17方,见于芍药甘草附子汤、旋覆代赭汤、黄连汤、桂枝加附子汤、小青龙汤△、小柴胡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理中丸、乌头汤、桂苓五味甘草汤、黄芪建中汤(均三两);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均四两)。

其他用量可见于半夏散及汤(等分)、四逆散(十分)、甘遂半夏汤(如指大一枚)。

1.1.2未标注用法之甘草用量分类统计经方中,未标注用法之甘草用量小于二两者共5方,见于茯苓杏仁甘草汤、大黄甘草汤、酸枣仁汤、附子粳米汤、竹叶汤(均一两)。

未标注用法之甘草用量等于二两者共26方,见于甘草汤、桔梗汤△、越婢汤、防己茯苓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栝蒌桂枝汤、升麻鳖甲汤去雄黄蜀椒汤、升麻鳖甲汤、牡蛎汤、风引汤、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麦门冬汤、越婢加半夏汤、奔豚汤、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甘草麻黄汤、麻黄附子汤、桂枝加黄芪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茯苓泽泻汤、排脓汤、甘草粉蜜汤、温经汤、胶艾汤。未标注用法之甘草用量大于等于三两者共13方,见于紫参汤、苓甘五味姜辛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黄土汤、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大黄?虫丸、泽漆汤、厚朴七物汤、文蛤汤、甘麦大枣汤、小青龙加石膏汤(均三两);橘皮竹茹汤(五两)。其他用量可见于防己地黄汤(二分)、竹皮大丸(七分)、王不留行散(十八分)、薯蓣丸(二十八分)。此外《金匮要略》中还有一方防己黄芪汤,其中甘草用法为炒甘草,用量为半两。

1.1.3甘草用量总结由以上总结可知,半夏散及汤、四逆散、防己地黄汤、竹皮大丸、王不留行散、薯蓣丸中的甘草用量单位为“分”;甘遂半夏汤中甘草计量单位为“如指大一枚”,其余方剂中,甘草均采用铢、两等衡量关系。

古代计量单位中,汉制一两约为13.9g。甘草在经方中用量最大为“五两”,见于橘皮竹茹汤,约69.5g;其次为“四两”,约55.6g,见于桂枝人参汤、甘草干姜汤、芍药甘草汤、甘草泻心汤、炙甘草汤中;用量最小为“六铢”,见于麻黄升麻汤。

1.2用法探究

关于甘草的生用与炙用,《药品化义》说:“甘草生用,凉而泻火……此甘凉除热之力也;炙用温而补中……此甘温助脾之功也。”元·王好古《汤液本草》云:“生用大泻热火,炙用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古人对于甘草的用法有较明确的认识,以下将依据原文来探究经方中甘草的用法规律。

1.2.1生甘草用法以《伤寒论》条为例:“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此条是论述少阴客热咽痛的证治,故需要用生甘草凉而泻火、清热解毒、消痈肿而利咽喉。此外,对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的治疗,多用生甘草,如排脓汤、王不留行散、白虎加人参汤、茯苓泽泻汤等。

1.2.2炙甘草用法   《伤寒论》中含甘草方剂有70首,其中用炙甘草者68首,多见于太阳病篇、少阳病篇及太阴病篇。太阳病篇中,若太阳受邪,会出现发热、恶寒、头项强痛、咳嗽等症,而桂枝汤类方、麻黄汤类方、青龙汤类方、白虎汤类方均用炙甘草,可见对于解表、宣肺、平喘,仲景必用炙甘草;少阳病篇中,若少阳受邪,则会出现枢机不利,胆火上炎,进而影响脾胃功能,出现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故和解少阳时仲景亦用炙甘草;太阴病涉及足太阴脾,并与胃互为表里,太阴为病则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所用方剂亦均含有炙甘草。故炙甘草在经方中可配合诸药有解表、和解少阳以及温中健脾等功效。在《金匮要略》中,含炙甘草方仍多用于治疗中焦虚弱、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营卫不和等证,如四逆汤、甘草附子汤、乌头汤、小建中汤、桂枝汤等。

1.3甘草炮制法探究

甘草之用,到了仲景时代才开始分生用和炙用。《说文解字》云:“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凡炙之属皆从炙。”即炙之本意为烤肉。所以炙甘草应理解为不加辅料烤之,并可引申为炒之。经方中的“炙甘草”与后世通行的蜜炙不同,《金匮要略》中对当前中药炮制所说的“炙”意为“烘烤”,“炒”意为“于锅中干炒”。再者,《伤寒杂病论》成书时代并未出现甘草蜜炙技术,与其同一时期的《神农本草经》对于甘草使用方法的描述为“二月八日除日,采根暴干,十日成”,即单纯的晒干,并无其他炮制;南北朝雷敩所著的《雷公炮炙论》以及同时代的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也并未出现甘草蜜炙的用法,直到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才初次提及对蜜炙甘草的使用,因此排除经方中蜜炙甘草的使用。《甘草》一书也认为:经方中甘草的炮制方法为“微炒”,所谓的炒制就是取甘草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因此,经分析认为,经方中的炙甘草即为“炒甘草”,并非蜜炙甘草。

2主治证候

笔者根据原文记载的含有甘草的经方进行了筛选与排序,由于涉及经方较多,未能一一举例,遂按症状群将常见经方进行分类,总结如下。发热、汗出、恶风、疼痛等症,可见于桂枝汤、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加附子汤、乌头桂枝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栝楼桂枝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等方。发热、恶风、痛、无汗等症,可见于麻黄汤、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项背强、无汗、恶风、下利等症,可见于葛根汤、葛根加半夏汤。发热、脉浮、身痛、身重、咳喘、水肿等症,可见于大青龙汤、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越婢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越婢加半夏汤、文蛤汤。胃气不和、烦、狂、谵语等症,可见于调胃承气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甘草汤。寒、下利清谷等症,可见于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通脉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热、烦、渴等症,可见于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呕等症,可见于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呕、心下痞、胃中不和等,可见于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黄连汤、旋覆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不可屈伸、疼痛、五劳虚极、肌肤甲错等,可见于乌头汤、大黄?虫丸。咽痛、咳而胸满、时出浊唾腥臭、吐脓如米粥等症,可见于甘草汤、桔梗汤、排脓汤、半夏散及汤。心悸、脏躁等,可见于甘麦大枣汤、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妇人乳中虚、产后下利虚极、虚羸等,可见于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竹叶石膏汤、大黄?虫丸。肺痿、吐涎沫、肺中冷、眩、多涎唾、咳逆倚息不得卧等,可见于甘草干姜汤、小青龙汤、桂苓五味甘草汤、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桂苓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脚挛急可见于芍药甘草汤。病金疮可见于王不留行散。以上分类可知,含甘草的经方主治中,多见有表证、热证、虚证、寒证以及心悸、咳喘、水肿、挛急等症状,可见应用范围之广,也符合现代《临床中药学》所描述的甘草之功效特点,以下对主要证候进行分析。

2.1调和诸药之甘草主治

在调和诸药方面,甘草可分别用于散剂、攻剂、温剂、清剂、毒剂。《本经疏证》简要概述说:“《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凡药之散者,外而不内;攻者,下而不上;温者,燥而不濡;清者,冽而不和;杂者,众而不群;毒者,暴而无制。若无甘草调剂期间,遂其往而不返……讵诚决胜之道耶。”治疗发热、恶寒、恶风、有汗无汗等表证的含甘草经方多见于散剂,如:麻黄汤类、桂枝汤类、葛根汤类、青龙汤类;治疗胃气不和、烦、谵语、狂等的含甘草方剂多见于攻剂,如承气汤类方;治疗寒证的含甘草方多见于温剂,以燥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阳散寒、回阳救逆之功效;治疗热、烦、渴等症的含甘草方多见于清剂,如寒凉药为主的白虎汤类方;治疗“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烦、呕”等症的含甘草方可见于杂剂中的柴胡汤类;治疗“心下痞、胃不和”等症的含甘草方可见于杂剂中的泻心汤类。

2.2甘草作为主药主治

当方中甘草用量较大或与方中其他药物等量时,可明显体现出甘草性能,且指向性较为明确。如甘草汤、桔梗汤、半夏散及汤、甘麦大枣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炙甘草汤、竹皮大丸、芍药甘草汤等。甘草作为主药的方剂所治疾病总结如下。甘草可治肺系疾病,甘草生用性气偏凉,能清热毒,治咽痛,如经方单方甘草汤用来治疗咽痛,再如甘草与桔梗相配的桔梗汤,成为后世治疗咽喉肿痛诸方的鼻祖。甘草还可治疗口腔黏膜糜烂,如《金匮要略》中的甘草泻心汤为治疗狐惑病专方,狐惑病类似于复发性口腔溃疡、白塞病等。甘草还可补益肺气治肺痿,《伤寒杂病论》中的甘草干姜汤,即由炙甘草四两与干姜二两组成,“以复其阳”。甘草干姜汤在《金匮要略》中也重复应用,主治证候为“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这是论述肺痿属于虚寒的证治。该方以炙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二味合用温肺复气,可知炙甘草有补益肺气之功。此外,金津津等研究发现,炙甘草汤对鼻咽癌放疗患者的唾液腺具有保护功能,可缩短放疗后口干症的病程。甘草治悸,对“脉结代,心动悸”者,以甘草配桂枝、地黄、麦冬、阿胶等,如炙甘草汤。麻黄常导致心动悸,故麻黄常配伍甘草。另外,龙骨、石膏多用于心动悸,甘草与两者的配伍也很多。甘草可治羸瘦、产后虚等虚证。汗吐下后,气液不足,必形瘦肤枯,《神农本草经》中明确指出甘草有“长肌肉”的功能,《伤寒杂病论》中,凡治疗大汗、大吐、大下以及大病之后的方剂,大多配伍甘草。此外,甘草还可主治躁、急、痛诸证。躁为烦躁、情绪不安、躁动不宁、如甘麦大枣汤证的脏躁;急为挛急、拘急,如芍药甘草汤证的脚挛急;痛为挛急性、绞窄性疼痛,如茯苓杏仁甘草汤证的胸痹,甘草粉蜜汤证的心痛等。

3配伍应用

《伤寒杂病论》中甘草用药之多,与其配伍的药物自然也非常复杂,在此笔者选取几组较常见的配伍药对,以分析其配伍的原理及作用。

3.1与桂枝相伍,化阳、平冲、降逆

《伤寒杂病论》中含桂枝方67首,其中与甘草同用者达50多首。桂枝味辛性温能通能散,甘草味甘性平能补能守,两药相伍,体现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味辛甘发散为阳”的原理,辛甘化阳、平冲降逆,多用于治疗太阳表虚、心阳虚弱以及心阴阳两虚等证。仲景常用桂枝甘草相伍来治疗“心下悸”与“气上冲”诸证,治疗“心下悸”如《伤寒杂病论》中的64条桂枝甘草汤证、65条苓桂枣甘汤证、条小建中汤证、条炙甘草汤证、条茯苓甘草汤证;治疗“气上冲”如15条桂枝汤证、67条苓桂术甘汤等证。

3.2与麻黄相伍,缓峻补中以助汗源

《伤寒杂病论》中含麻黄方37首,麻黄甘草同用者31首,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甘草麻黄汤、大小青龙汤、麻黄甘草附子汤等。甘草能缓和麻黄燥烈之性,如主治太阳伤寒表实之麻黄汤证,方中麻黄辛温燥烈,发汗解表力强,易导致发汗太过而伤正气,故方以炙甘草为佐使,既缓和麻黄之峻烈,同时又能补中,以助汗源,使正气复而邪自去。其次,甘草能增强麻黄发汗散水之功,如《金匮要略》中治疗皮水的甘草麻黄汤证,治疗方法“当发其汗”,用麻黄四两“开鬼门”,以起到汗畅水除之功;用甘草二两补中益气,以助麻黄解表之用。还如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麻黄加术汤,越婢汤中麻黄与甘草的配伍亦有此意。此外甘草还能增强麻黄止咳平喘之功,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中甘草培土生金,以防止宣降肺气之麻黄伤肺,同时甘草又能祛痰止咳,故二药合用能止咳平喘,标本兼治。

3.3与大黄、乌头等配伍,缓和药性,降低毒性

陈士铎《本草新编》言:“但其性又缓,凡急病最宜用之……下病不宜速攻,必加甘草,以制大黄之峻……缓之中具和之意耳。”大黄性寒味苦,功善泻下攻积,逐瘀通经,大黄与甘草相伍,则泻下之力缓,清热之力增;甘草得大黄,补中而不壅滞,扶正而不敛邪。如调胃承气汤方,主要用于泻热和胃润燥而非专注泻下,故方中炙甘草缓和硝黄之力,以治阳明燥热在胃。此类配伍还如大黄甘草汤、桃核承气汤、桂枝加大黄汤、厚朴七物汤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大黄与甘草合用能更好地抑制肠衰竭炎性反应。此外,经方毒剂合用甘草者,如治疗寒湿历节病的乌头汤,方中主药乌头大辛大热有大毒,既需以蜜煎之而解毒,又需配伍甘草祛邪而无中毒之忧。再如主治五劳七伤,因虚致瘀证候的大黄虫丸,方中主药大黄、虻虫等虫类药,皆药性峻猛而有一定的毒性,故配伍甘草。

3.4与桔梗配伍,宣肺利咽排脓

桔梗味苦辛性平,功善宣肺祛痰、利咽排脓,与甘草的清热泻火解毒、祛痰之功相配,更有利于治疗咽喉肿痛,利咽消痰。如桔梗汤,桔梗与甘草比为1∶2;排脓汤,桔梗与甘草比为3∶2。故方以清热解毒为主可重用甘草,以排脓祛痰为主重用桔梗。

3.5与芍药配伍,通络缓急

白芍味酸苦微寒,功善养血敛阴、柔肝缓急止痛,与炙甘草相伍,增强缓急止痛之功。如张元素所言:“芍药得炙甘草为佐,治腹中痛……此仲景神品药也。”如芍药甘草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小建中汤、芍药甘草附子汤等。其中,关于芍药甘草汤,此方虽小,尤善治筋脉肌肉挛急证,为后世医家所推崇。但对此方的组方机制却存在异议,传统认为此方为纯补阴液、滋筋脉之剂,芍药与甘草配伍可酸甘化阴。这里存在两个误区,其一:芍药味苦非酸,功泄非敛,《神农本草经》云“芍药味苦平”,这就说明现代学者对芍药的认识过分强调了其柔润滋补的一面,而忽视了其苦泄破滞的一面;其二:对芍药甘草汤的解释始终不能脱离“化阴”二字。其实,芍药甘草汤是一个标本兼治、补泻兼施之方,此方对筋脉肌肉挛急的针对性很强,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与其补益阴血柔润筋脉有关,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芍药味苦,还能通络;甘草味甘,还能缓急。

3.6与干姜配伍,益气温阳

干姜味辛性热,功善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与甘草相伍,甘平补中,辛热复阳,甘辛相合,集温阳与益气于一体,阳得气则补,气得阳则化,二者相互为用,共奏益气温阳之功。《医学衷中参西录》言:“与干姜同用,能逗留其热力使之绵长,仲景有甘草干姜汤。”《伤寒杂病论》29条中,甘草干姜汤用于治疗表证夹里虚而误汗所导致的阳虚,阳虚失于温煦则“手足厥逆”,胃寒气逆不降则为“吐逆”,故用甘草干姜汤以复阳气。此类配伍还可见于理中丸、人参汤、四逆汤、桂枝人参汤等。

3.7与生姜、大枣配伍,营卫调气血和

在《伤寒杂病论》中,甘草生姜大枣三者配伍的方剂也不在少数,如桂枝汤、桂枝新加汤、大青龙汤、越婢汤、生姜泻心汤、橘皮竹茹汤、小柴胡汤、旋覆代赭汤、炙甘草汤等。生姜味辛性温,功善温中止呕,温肺止咳;大枣味甘性温,功善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灵枢经》云:“荣出中焦,卫出上焦”。《素问·脏气法时论》又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姜枣相伍,生姜能辛散卫气,大枣养血和营,故营卫调,气血和。甘草味甘性平,与大枣合用更增补脾益气之功。三药相合共奏调和营卫气血、补脾扶正祛邪之功。

3.8与小麦、大枣配伍,补养心脾缓肝急

甘麦大枣汤源自《金匮要略》,是古今治疗精神性疾病的名方,虽药味精简,但临床效果显著,其中小麦味甘微寒,功善养心除烦;大枣味甘性温,功善补脾益气、养血安神。甘草、小麦、大枣三者的配伍,是张仲景专门为肝气不舒、心气不足而致的脏躁所设,三药皆属甘平之品,既可以甘补养心脾之虚,又可以甘缓肝之急。

4经方中未标注用法之甘草探究

经方中含甘草的方剂,未标明甘草用法的不在少数,除《伤寒杂病论》中甘草汤与桔梗汤之外,其余未标注甘草用法的方剂全部集中于《金匮要略》中。甘草汤与桔梗汤两方中的甘草生用之结论,在分析探讨其病因病机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基础上,已经被后世学者广泛承认。但在《伤寒杂病论》中,是否未标注用法的甘草都是生甘草?以《金匮要略》中的白虎加人参汤为例,朱友弟认为方中的甘草应为炙甘草,因该方中石膏、知母甘寒,且剂量较重,甘草炙用,取其性温和中,防止二药苦寒伤胃。诸如此类用法还有很多。因此,对于某些经方中甘草的生用炙用之分,特别是在《金匮要略》之中,各家见解不一,仍需考证。总之,未标用法的甘草并非一定是生甘草,应根据病因、病机、病证,以及甘草在方中的作用而定。

5结语

甘草无疑是经方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味药,生甘草多用于热证、疔毒、疮疡、饮证等;而炙甘草多用于表证、中焦虚弱、脾胃虚寒、中气不足、营卫不和等证。在调和诸药方面,甘草分别用于散剂、攻剂、温剂、清剂、毒剂;作为主药,甘草还能治疗肺系疾病、治悸、治羸瘦、产后虚等病,并能很好地缓解躁、急、痛等症状,可谓用药广泛。与桂枝、麻黄、桔梗、芍药、生姜、大枣等药配伍能增强疗效。对于经方中甘草的炮制方法的探究,笔者认为经方中的炙甘草应当为“炒甘草”,而非蜜炙甘草。而经方中未标明用法的甘草具体应生用还是炙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考证。编者按:该文刊载于《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第2期责任编辑:吴素芹、马莉

1

本文所用某些图片(或加工前原图)来自网络,若有疑似侵权行为,请确认后与我们联系,届时将予以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