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味学苑   上皆筋脉所络之事也。至于气化神明之二义,犹有可得而言者,如额心,鼻脾,颐肾,左颊肝,右颊肺,此高下左右,以应五脏气化之正位也。又面色皆属于心,两目四维皆属于肝,两颊皆属于肺,唇四白皆属于脾,两颧两耳叶皆属于肾,颊车皆属大肠,舌下两窍皆属胆,又属肾,此旁见侧出,以应脏腑气化之旁溢也。目分五脏者,目虽主肝而出于脑,脑受五脏之精也。舌分五脏者,舌虽主心而本于胃,胃为脏腑之海也,此皆气化之所通也。神明者,性情之有知觉者也,如耳能知音也,目能知色也,鼻能知臭也,口能知味也,舌能出音也,此皆有五脏知觉以主之,而非外窍所能为也,故曰神明所发也。病在筋失其形,病在脉失其形,或失其色,病在气化失其色,病在神明失其知觉功用也。能通此者,即观于面,而知筋络脏腑受病之浅深,所谓洞见五脏症痞也,可称神良矣。

察色真诀篇(出《灵枢.五色篇》)

五色之见也,各出其色部。部骨陷者,必不免于病矣。其色部承袭者,虽病甚,不死也。(承袭者,色与部相生也,如水部见木色之类。上部骨起陷。)

五色在面部的表现,有其固定的位置。如果在某个部位出现色泽隐晦如陷骨中的,就必定是发生了疾病。如果五色出现在相乘的部位上,即子色出现在母位,即使病情很重也不会死亡。

《千金方》曰∶

凡人分部骨陷起者,必有病生。胆少阳为肝之部,小肠太阳为心之部,胃阳明为脾之部,大肠阳明为肺之部,侠膀胱并太阳为肾之部,若当其处陷者,必死。脏气通于内,外部亦随而应之。

沉浊为内,浮清为外。若色从外走内者,病从外生,部处起。若色从内出外者,病从内生,部处陷。内病,前治阴,后治阳;外病,前治阳,后治阴也。

按∶

所称五阳之部,不知在面部何处,与前图说,似有合有不合。若依前图说分之∶胆少阳肝部,即鼻茎也;小肠太阳心部,即山根连目两以下也;胃阳明脾部,即鼻准也;膀胱太阳肾部,即环口也;大肠阳明肺部,似指阙中,非人中也,如此则理有可通,而事有可据矣。

五色各有脏部,有外部,有内部也。色从外部走内部者,其病从外走内;色从内部走外部者,其病从内走外。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上分部内外。)

 五色在面部的表现,均与脏腑所主相应部位有关,整个面部分为内外,内部归属五脏,外部归属六腑。

  如果五色的变化是从外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内部,则疾病的发生,是从六腑开始,而逐渐影响到五脏。

  五色的变化从内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外部,疾病则是从五脏开始,逐渐影响到六腑。

  疾病由五脏影响到六腑,应当首先治疗五脏,然后治疗六腑,违背这个原则疾病就会加重。

  疾病是由六腑而影响到五脏,就应当首先治疗六腑,然后治疗五脏,违背这个原则,疾病也会加重。(脏为阴腑为阳)

凡色青黑赤白黄皆端满,有别乡,(别乡,即内部外部之谓也。)其色上锐,首空(上声。)上向,下锐下向,在左右如法。左为左,右为右。其色有邪,聚散而不端,面色所指者也。其色上行者,病益甚。其色下行如云彻散者,病方已。(此所谓上为逆,下为从也,端满者,谓人之生也,本有五色之分,其本来正色满面者,不为病也,有邪则独见其邪色,或聚或散而不能端满矣,则有色所起之部,与所指之部矣,所谓别乡也。华佗谓面目俱等者不病,不等则病矣。谓其色独见,异于他部也。故察色以其起大如拇指者为准。上分部上下左右。)

所谓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黄色。在正常情况下,深浅适中而充满分别表现在各自的部位上。异常情况下,色泽会发生变化。病色的形状,上部呈尖锐状的,表明头面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上发展的趋势。下部呈尖锐状的,则身体下部正气虚弱,邪气有向下发展的趋势。左侧或右侧呈尖锐状,与上部和下部的诊断意义一致。面部色泽的异常变化与体内疾病发生的部位是一致的,病色出现在左侧,就表明左侧有病。病色出现在右侧,说明是右侧有病。面部色泽异常,或聚或散而不端正的,只要根据病色所在的部位,就可以知道病变所在。五色从下向上蔓延,病情就逐渐加重。五色从上向下,像云雾消散一样逐渐消退的,疾病将要痊愈。

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痛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故相(去声。)气不微,不知是非,属意勿去,乃知新故。色明不粗,沉夭为甚;不明不泽,其病不甚。其色散驹驹然未有聚,其病散而气痛,聚未成也。(上浮沉泽夭抟散新故。)

人体发生病变,面部就会出现相应位置颜色的变化。

观察它的沉浮,就可以判断病邪的深浅;根据其颜色润泽与晦暗,就能推测病情的轻重;观察五色的散漫和聚结,则能了解病程的长短;观察五色出现在面部的位置,便能判断疾病发生的部位。医生聚精会神地分析色泽的变化,就可以了解疾病以往的情况和当前的发展变化。如果不细致入微地观察色泽的变化,连正常和异常都不能分辨清楚。只有专心致志地分析研究,才能知道新病、旧病、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面色不呈现应有的明润,却见沉滞枯槁,病情严重。面色虽然不明润光泽,但是没有沉滞枯槁现象的,病情不重。色散漫不聚的,病邪也会逐渐消散,即使气滞不通而引起疼痛,也不会形成积聚一类的病变。

肾乘心,心先病,肾为应,色皆如是。

(谓心部先见肾色,次肾部自见其色也,余脏同此。)男子色(指黑色承肾来,)在于面王,为首腹痛,(首腹,大腹。)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高为本,下为首,狐疝阴之属也。女子色在于面王,为膀胱子处之病,散为痛,抟为聚,方圆左右各如其色形,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暴食而即出不洁,所谓回风入咽旋出也。)凡色青黑赤白黄,(此特提五色者,以上文是专指黑色也。)皆端满,有别乡。别乡赤者,其色赤,(作亦非。)大如榆荚,在面王为不月。(原作不日,注者谓不日即愈,或曰不日即死,皆非也。此承女子来,但非肾之黑色,故特笔叙之,读者遂迷,不识其实蒙上文矣。)

肾脏的邪气侵犯心脏,是因为心先患虚证,肾脏的邪气才乘虚侵入心脏,此时肾所主的黑色会出现在面部心所主两目间的部位上。一般发生疾病后,如果病色不出现在本脏所主的部位,均可以依次类推。

男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小腹疼痛,向下牵引睾丸也会发生疼痛。如果病色出现在人中沟上,主阴茎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上部则表现为阴茎根部疼痛,出现在人中沟下部的则阴茎头部疼痛。这些都属于狐疝、阴囊肿大等疾病。

女子病色出现在鼻头上,主膀胱和子宫的病变。病色散漫不收者,为气滞引起的疼痛。病色积聚不散,为血液凝结而形成积聚。积聚的表现,有的是方,有的是圆,有的在左边,有的在右边,都和病色的表象相一致。病色若随之下移到唇部,则表明患有自淫、带下污浊等病变。若兼见唇色润泽如脂膏样者,为暴饮暴食、饮食不洁之物所引起的疾病。

所谓五色,就是青色、黑色,赤色、白色、黄色。在正常情况下,深浅适中而充满分别表现在各自的部位上。异常情况下,色泽会发生变化。如赤色出现在心所主的部位;象榆荚一样大小,主心发生病变。如果出现在鼻头,说明疾病在近日内就会发生。

风者百病之始也,厥逆者寒湿之起也。常候阙中,薄泽为风,冲浊为痹,在地为厥,此其常也,各以其色言其病。青黑为痛,黄赤为热,白为寒,是谓五官。其色麤以明,沉夭者为甚。审察泽夭,谓之良工。沉浊为内,浮泽为外,黄赤为风,青黑为痛,白为寒,黄而膏润为脓,(即痰也,)赤甚者为血,痛甚为挛,寒甚为皮不仁。(上二节形应及主病大义。)

很多种疾病都是由风邪引起的,气血逆乱的痹证、厥证是由寒邪、湿邪引起的...一般通过观察两眉问的色泽来鉴别,色泽浮露润泽是风邪引起的变化,沉滞晦浊主痹证,若色泽沉滞晦浊出现在地阁,则主厥证。这是一般规律,都是根据色泽的不同变化来诊断疾病的。青色和黑色主痛,黄色和赤色主热,白色主寒,这就是通过观察五色变化来推断疾病的大概情况。面部色泽明润而含蓄,病轻;色泽沉滞而枯槁,病重。在色诊的运用上,除了明确人体各部与面部相应位置的关系外,还要审察面部色泽的荣润与晦暗,才能称其为高明的医生。

面色沉滞晦暗的,主在里、在脏的病变。浮露而鲜明的,主在表、在腑的病变。黄色和赤色主风病,青色和黑色主痛证,白色主寒证。在疮疡等外科疾病中,局部色泽黄润,软如脂膏者,是成脓的表现;局部颜色深红,是血瘀未成脓的表现。疼痛剧烈的,可以形成肢体拘挛。若寒邪甚,可出现皮肤麻痹不仁。

按∶

凡诊面色,以远望而乍视之,为能得其真。华佗谓人面之色,但改其常者,即为病矣。其改常也,往往终日相对之人不觉,而久别乍见者,心窃惊异之矣。又相法,必须天明初起,未盥未食之时,此即诊脉,必以平旦之义,在无病之人则然。若病卧于床者,其色脉终日如常,固时时可诊也,第须问其曾食与否而已,食入胃气乍旺,阳明之脉气乍充,光泽必盛也,然久病即此亦可占胃气之生死矣。

又按∶端满别乡,上向下向,走内走外,与上编所谓荣未交,及厥阴少阴脉争见等语,乃察色之本,不可不考也。端满即本来正色之满面者,华佗所谓面目俱等者不病也。若邪色至于面目俱等,岂得谓之无病耶。别乡,即邪色所在之部,异于他部者,故曰别乡。赤者,是其色赤大如榆荚也,以赤为例,他可知矣。

上下内外,察其所起与其所向,以占病之浅深吉凶也。

荣即色荣颧骨之荣,谓浅露于肤也,指初起之部言。交者,谓色满于本部,而又溢于他部,如色起于颧,溢于颊,而复交于颧之类,如此则色必环绕于目、于鼻、于口、于耳矣,故谓即入门户井灶之事也。争见者,彼部复有色起与此部相应也。故部位不可不详,而色之所起所向,不可不察也。若不识此,即不能以色决病矣。至于所谓色者,隐隐于皮肤之下,若隐若见者也。其浮于皮上者非也,或尘垢所著,或风日所暴,或燥肤之将起白屑而未退者,过在浮肌,而无与于五内也。又有为秽恶之气所冲者,亦由阳气不足也。又凡色气退散,必先退出于皮上而散也。故曰积神于心,以知往今,属意勿去,乃知新故,恐其误以将散为方起也。

五色吉凶通义篇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一作炭色。)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精明见于目,五色现于面,这都是内脏的精气所表现出来的光华。

  赤色应该象帛裹朱砂一样,红润而不显露,不应该象赭石那样,色赤带紫,没有光泽;

  白色应该象鹅的羽毛,白而光泽,不应该象盐那样白而带灰暗色;

  青色应该青而明润如璧玉,不应该象蓝色那样青而带沉暗色;

  黄色应该象丝包着雄黄一样,黄而明润,不应该象黄土那样,枯暗无华;

  黑色应该象重漆之色,光彩而润,不应该象地苍那样,枯暗如尘。

  假如五脏真色暴露于外,这是真气外脱的现象,人的寿命也就不长了。

色味当五脏∶

白当肺辛,赤当心苦,青当肝酸,黄当脾甘,黑当肾咸。故白当皮,赤当脉,青当筋,黄当肉,黑当骨。故色见青如草滋者死,黄如枳实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者死,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见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鸡冠者生,黄如蟹腹者生,白如豕膏者生,黑如乌羽者生,此五色之见生也。

生于心,如以缟裹朱;生于肺,如以缟裹红;生于肝,如以缟裹钳;生于脾,如以缟裹栝蒌实;生于肾,如以缟裹紫,此五脏所生之外荣也。(裹字最妙,凡真色皆根于皮里,其深含于皮里者,正色也。由皮里而暴露于皮外者,病色,死色也。其薄散而仅浮于皮上者,浮游之气不根脏腑,无关吉凶者也,直谓之垢而已。上《素问》。)

色、味与五脏相应:白色和辛味应于肺,赤色和苦味应于心,青色和酸味应于肝,黄色和甘味应于脾,黑色和咸味应于肾。因五脏外合五体,所以白色应于皮,赤色应于脉,青色应于筋,黄色应于肉,黑色应于骨。

所以,如果面色出现青如死草,枯暗无华的,为死症;出现黄如枳实的,为死症;出现黑如烟灰的,为死症;出现红如凝血的,为死症;出现白如枯骨的,为死症,这是五色中表现为死症的情况。

面色青如翠鸟的羽毛,主生;红如鸡冠的,主生;黄如蟹腹的,主生;白如猪脂的,主生;黑如乌鸦毛的,主生。这是五色中表现有生机而预后良好的情况。

心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朱砂;肺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粉红色的丝绸;肝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天青色的丝绸;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栝蒌实;肾有生机,面色就象细白的薄绢裹着紫色的丝绸。这些都是五脏的生机显露于外的荣华。

夫五色有光,明亮是也;五色有体,润泽是也。光者无形,为阳主气;体者有象,为阴主血。

气血俱亡,其色沉晦,经所谓草兹、枳实、炲、衃血、枯骨五者是也。气血尚存,其色光明润泽,经所谓翠羽、鸡冠、蟹腹、豕膏、鸟羽五者是也。然此五色虽为可生,终属一脏独亢,病也,非平也。平人五脏既和,其一脏之色,必待其王而始荣于外。其荣于外也,禀胃气而出于皮毛之间,胃气色黄,皮毛色白,故云如缟裹。如缟裹者,朦胧光泽,虽有形影,犹未灿然,内因气血无乖,阴阳不争,五脏无偏胜故也。苟或不然,五脏衰败,其见色也,昔之朦胧者,一变而为独亢;昔之光明者,一变而为沉浊;昔之润泽者,一变而为枯槁;甚至沉浊枯槁,合而为夭,是光体俱无,阴阳气血俱绝矣。不死又何待乎。

按∶

此篇之义,与前篇微有不同,前指分部所起之邪色,此指满面自有之本色也。邪色起于别乡,大如榆荚,无论青黄赤白黑,皆有所主之病,有凶无吉者也。本色端满于面,无有分部,而专以色之夭泽辨吉凶者也。一重在部上,一重在色上。

-END-

经典为基,临床为本

医路漫漫,初心不忘

坚持虽难,诸君为伴

-END-

回复“学习”两个字即可加入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小偏方有哪些
北京哪里有白癜风专科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