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风俗宜忌
专家白癜风 http://www.niupixuanzl.net/m/ 今日是传统节日端午节,提到端午,大多数朋友的第一印象,是粽子和屈原,而端午节的起源是为了祭奠屈原。同时,这里面有个误解,那就是先有端午节,而屈原投江恰发生这一天。 提起中华传统节日,很多朋友会把节气和节日搞混。确实我们现在庆祝或纪念的传统节日里就有节气,最典型的就要属“清明节”了,清明不但是传统节气之一,同样也是当前公立节假日。 但中华传统节日里大部分都和节气没有直接的关系,比如我们熟悉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甚至二月二龙抬头、九九重阳节都不是节气。 一,端午节起源 端午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代的夏至习俗。夏朝开始,古人观察天象,并诞生了历法的文化,后有了对于节气的划分。 因历法的出现,结合周易文化,很多风俗禁忌也慢慢形成。夏商周时代在临近夏天的时候,有许多节俗活动,均与夏令有关,且与夏至时间相邻,故称为“夏至节”,在此期间要进行各种驱虫、洒扫、祛暑等习俗,来迎接夏天的到来。由此可见,端午节最开始和吃粽子、赛龙舟并没有什么关系。那什么时候吃粽子、赛龙舟成为端午节的习俗呢?这要从周朝说起。西周时期,吴国和越国地区的“夏至节”习俗融入了以“龙”为代表的图腾祭祀活动,主要就是龙舟竞赛,龙舟竞赛有个重要的内容是投粽子给江里的蛟龙。粽子是俗称,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吴越地区将粽子投到江中,是一种祈福和祭祀的仪式。 吴越地区在西周的时候是南蛮之地,这种习俗起初并没有形成什么影响。不过到了春秋后期,这种习俗便流传开了,主要原因有三个。 首先就是“屈原投江”的故事。屈原本是楚国贵族,又是学识渊博、忧国忧民的大才子,所以深受民间敬仰,但因为楚国奸臣当道,屈原“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最终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作《怀沙》后,投江身亡。而后民间为了纪念屈原,更加重视五月初五这个日子,投江粽子的仪式更加盛行。 第二原因则是因为纪念伍子胥, 屈原、伍子胥,他们的影响力都是有限的,只是赋予了五月初五,这个日子更多的文化意义,以及更有底蕴的传说故事,而要将赛龙舟粽子成为一种大范围的习俗,核心是文化输出,所以当时的国家为此作为幕后推手,一直影响到现在! 端,在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元代陈元靓《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古人纪年通用天干地支,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而午时又为“阳辰”,所以端午也叫“端阳”。午,古人与“五”通用,故端午、端五同义。又因其月日数相同,人们又称端午节为“重五节”或“重午节”。从此,端午节的称谓便流传开来,端午节也逐渐演化成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二:端午节习俗1,吃粽子端午节这天吃粽子有很多好的寓意,粽,同中,“中子”,即一矢中的,一索得男,求得贵子之意,也有“高中”之意,提升你的学业考运。所以,端午节这天好好的吃上一口粽子。2,赛龙舟祈福龙舟的来历主要两个说法,一个是沅陵盘瓠招魂说,一个是纪念龙神说。都是跟祈福祭祀有关,代表着我们缅怀先人,尊重先人,希望得到先人的庇佑。3,端午节佩戴香包传统认为有辟邪、驱瘟之效,这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习俗了。实际上,香包里面放入朱砂、艾叶、雄黄、香药、石榴花,散发出清香怡人的香味,对蚊虫而言就是克星,所以有着辟邪驱瘟的作用。此外,喝雄黄酒、带五彩绳、插艾草、插菖蒲等习俗也是为了避邪驱瘟。4,食五黄 江南的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习俗,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目的无外乎——辟邪。5,沐兰汤 端午时节临近夏至,气温逐渐升高,蚊虫慢慢变多,古人称这天是“恶日”,“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人们便习惯在这一天沐浴祛病。6,系五彩绳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人们要用青、白、红、黑和黄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7,孩童画额 端午节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上书写“王”字,表现出人们对虎的崇拜,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以镇邪,三则表达对孩子的祝福8,端午节结伴出游能祛病调心,古时候的端午节,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服到山间田野游玩一天后,晚上用煎蒲、艾等香草或者祛邪的香叶经水煮后洗澡,被称为“游百病”、“洗百病”,这样做可以去除邪气晦气,一年平安健康。9,端午放生 如果家中有病人,可以在端午节去放生,在端午节放生的开运效果相对平时的日子较为明显。结善缘多积阴德,放生是培养慈悲之心,消除病苦的最好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ry/8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花山镇第一幼儿园年端午节放假通知
- 下一篇文章: 简到极致,便是超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