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本文转自:浙江日报

昨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名端阳节。每到端午节,各地都有赛龙舟、裹粽子等活动,而我们嘉兴,则和端午更有渊源。

一起来听听嘉兴民俗专家和老年人对端午的回忆和故事吧。

看龙舟赛是最带劲的事

龙舟竞渡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所谓“龙舟”,实为装饰成龙形的船只,它“龙头”高昂,“龙尾”翘起,船体上画有龙的鳞甲,并涂上各种色彩。“嘉兴的龙舟竞渡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它不是源于战国,为了纪念屈原,而是为了纪念春秋吴国的伍子胥。”嘉兴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民俗文化专家朱樵说。

薛彦殿今年82岁,家住南湖区南湖街道南湖社区,端午节是他最喜爱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以前,端午去南湖边看龙舟赛是最带劲的事了。”

薛彦殿祖籍是山东沂蒙,年从北方部队转业至嘉兴,来到原先的嘉兴二毛厂工作。“过去我们的厂就在现在纺工路上新湖绿都小区的位置。”年到年期间,薛彦殿担任副厂长一职,他对职工精神文化生活非常关心。

“我非常喜欢划龙舟时一船人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状态,非常有凝聚力,给人无限的力量。这可能跟我在部队待了20年的经历也有一定的关系吧,特别有代入感。”薛彦殿说,当时职工上班实行“三班倒”,只要端午节那天上午没轮到上班的,他都会鼓励大家去南湖边看龙舟赛,“这对凝聚工人的力量也是有一定作用的。”

薛彦殿回忆起过去嘉兴端午节当天龙舟竞渡的场景,龙船上彩旗飘扬,勇士们奋力划船,岸上呐喊加油声响彻云霄。“起点就设在现在的会景园码头处,终点在南湖湖心岛东侧的位置,来自各区县的代表队逐鹿水面。”薛彦殿回忆说,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河边观者如云,万人喝彩,气氛热烈,如痴如醉,这样的场景一到端午节,就会浮现在他的眼前。

朱樵说,七八十年前的端午节,嘉兴龙舟竞渡沿岸,常扎起许多牌楼,搭起许多凉棚,还有人设了酒席,坐在那儿边吃边看。龙舟过牌楼时,便燃放鞭炮,这时龙舟上的人又会起劲地表演一番。

粽子是“开洋荤”般的存在

粽子,是嘉兴人端午不可或缺的食品。嘉兴人端午节非但自己要吃粽子,还要裹粽子,并用它来祭祀祖先或者互相馈赠。杨彩珍今年69岁,是嘉善大云镇东云村人,她小时候就跟着妈妈学裹粽子,这门手艺至今还在每年的端午期间大显身手。

“所有的原材料都是自己准备的,就连粽叶都是去河边采来的,裹粽特别清香。”杨彩珍回忆,小时候家里条件差,只做小小的赤豆红枣粽,大肉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当年,杨彩珍的家里还没有冰箱,端午节裹好的粽子就放在厨房的竹篮子里保存,“怕坏就每隔两天放到灶头的锅子里再去回个炉,那时端午节能吃上粽子,就是一件幸福得不得了的事情了,不像现在,一年到头,只要想吃就能随时买到。”杨彩珍说,在他们小时候,端午节吃粽子就像“开洋荤”。

杨彩珍对一个细节记忆犹新,稍微长大一些,端午节要帮大人去田里干活了,尽管非常累,但心里想着回家就能冲进厨房去吃只粽子犒赏自己,咬咬牙也便坚持下来了。“这种印象和经历太深刻了,或许现在的孩子都无法想象,但这就是我们这代人的记忆。”

如今,杨彩珍仍保持着端午节裹粽子的习俗,这既是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回味。虽年近古稀,杨彩珍最快的速度每分钟还能裹十几只赤豆红枣粽。

“现在的粽子口味就多了,我们家有的喜欢吃肥一点的大肉粽,有的喜欢吃咸蛋黄肉粽,我都一一满足他们。”杨彩珍的脸上写满了红红火火、蒸蒸日上的生活给她带来的满满获得感。

因粽子还有“种子”的谐音,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媳妇的礼物也会有粽子。“嘉兴民间还有吃了粽子能早得儿子的风俗,旧时,端午节一早,家家户户的厨房里就飘出了粽子箬叶的阵阵清香。”朱樵说,端午还有天气俗语,如“未吃端午粽,夹袄勿可送”等。

端午民间驱蚊辟邪方法多

尽管端午节有赛龙舟这样热闹的民间庆典,但以前农历五月却被人们视为“毒月”或“恶月”,是个不吉祥的月份,而五月五日更被看作是五月中最不吉利的一天。

“这一天,过去嘉兴人有很多禁忌,如忌晒床上的席子,忌用茅草盖房子。为了禳解这一天的不吉利,人们想出了不少办法。”朱樵说,过去未满周岁的孩子,端午这一天都要到外婆家去过,称为“躲午”。端午节,家长还要给孩子戴老虎头帽子,穿老虎头鞋子。

“在我们农村,过端午节少不了雄黄,可以放一点在黄酒里,再在小孩子额头上点一下,或者写一个‘王’字,意为自己的孩子长大了当皇帝,其实也不是真的做皇帝,就是希望孩子出人头地吧。”杨彩珍说,她就把这一从她爷爷辈那里习得的风俗传承了下来,也给自己的孙子这样干。

“老底子端午节,家家还都要挂出钟馗像来。据说钟馗有捉鬼的本领,挂上了钟馗像自然就能够驱鬼避邪了。旧时在嘉兴,有好些有名的画家都是画钟馗像的好手,像施定夫、潘雅声、郭季人等,施定夫画的钟馗像还卖到了日本。”据朱樵介绍,至今,嘉兴民间仍有一些画钟馗像的画家。

除此之外,人们还将艾叶做成人形,将菖蒲做成宝剑的样子,把蓬条做成鞭子,杂以蒜头,挂在家门口,目的自然是驱蚊虫和辟邪。“在我们农村,过去端午节还会点燃苍术、白芷等中草药,烟熏室内,并用艾叶、菖蒲烧汤沐浴。”杨彩珍告诉记者。

嘉兴人端午节吃“五黄”的习俗时至今日仍在流传,“五黄”即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五黄’是过端午必吃的,就像今年,我们家里也早几天就准备就绪了。‘五黄’可以驱赶体内的霉气和晦气,同时还能提高人的精气神。”杨彩珍说,端午佳节,村里家家户户都很有仪式感。

巧手做香囊露一手

嘉兴女子心灵手巧,端午节令,更是她们露一手的难得机会。“旧时,嘉兴女子从小由母亲教做针线活,不会做的,叫‘拿不动眼线’,长得再漂亮也没人敢娶,被称之‘聪明面孔笨肚肠’,所以,端午是她们大显身手的好时机。”朱樵说。

徐金兰今年65岁,家住南湖区南湖街道文星社区,她从6岁开始就跟着母亲学针线活,尤其钟爱做香囊。“过去家里条件艰苦,不可能专门去买布来做香囊,就是把一些不穿的旧衣服剪下来做做。”徐金兰回忆,每年端午前差不多一个月时间,她就开始着手制作香囊了,从传统的“南湖菱”形、“爱心”形,到后来自己创意的“南瓜”形、“金鱼”形,她的手艺在一点点进步。

“香囊里面一般放苍术、香草、雄黄等中草药,香气扑鼻,佩戴在身上可以驱瘟散毒。”徐金兰的手工活是出了名的,结婚的枕头也是她自己绣的花,她制作的端午香囊更是邻居、朋友争相“预订”的抢手货。

上周,社区举办端午民俗文化活动,徐金兰做了几十个香囊,丝线绣的花卉、鸟兽等图案十分漂亮,惹人喜爱,给端午佳节增添了浓郁的氛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10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