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佳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的楚国(今天的湖北、湖南等地),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我们印象中的端午主要就是吃粽子,可实际上今天并不是粽子节噢,想知道吗?接着往下看!起源

端午节,也叫端阳节、女儿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佳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的楚国(今天的湖北、湖南等地),至今已有多年历史。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诗人屈原,他出生于楚国丹阳,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市。

屈原是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因馋去职,被赶出城,流放沅、湘流域。公元前年,秦军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丢进江里,说是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风俗,楚地民间以此来纪念屈原,表达哀思。

正宗过节方式

端午节正值立夏,气温上升,雨季连绵,湿热交织,蚊虫肆虐,也是养生祛邪的关键时节,所以民间有五彩缤纷的养生方式。

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包、香袋等,端午节佩饰香包有着悠久的历史,袋囊内的填充物也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各种祛湿、祛邪、驱虫的中药材,成为楚地湖北端午节的民间艺术品。

香包一般用五色丝线或碎布做成,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成各种不同的形状,结成一串,佩在胸前,香气扑鼻,玲珑可爱。不论是挂在身上,还是挂在卧室,都别有一番“端午”的风味,还让你远离病邪,健健康康过暑夏!

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欲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赛龙舟在我国南方甚为流行,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吃粽子

端午节被叫做“粽子节”,可不是白叫的,各种五花八门的粽子:枣粽、豆沙粽、鲜肉棕、蛋黄粽等,吃货们有福了!

雄黄酒、菖蒲酒、朱砂酒

端午节时,楚地湖北人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雄黄可杀百毒,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有的地区还用雄黄酒在小孩额上画“王”字,使小孩带有虎的印记,用虎辟邪。

菖蒲则有祛湿化痰、宁心安神的功效,朱砂也能安神。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叶、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有祛湿、解毒、杀虫之效,是立夏养生的常用之物。

楚地谚语云: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楚地湖北人会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避五毒

端午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和蜥蜴。

楚地端午节时,女孩要在胸前别上“缯子”,据说这种用彩色丝线缝制,样子跟粽子类似的布艺可以驱邪避恶。男孩则在颈上挂一个葫芦,里面收进“五毒”图案,意思是“收”了五毒。

挂蛋

同粽子一样,鸡蛋也是端午节的重要食品,有健身之效,包括鸡蛋、鸭蛋、鹅蛋。

端午早晨,孩子还没出被窝时,大人们就把蛋送到孩子嘴边。白天孩子们还要在胸前挂一个用网袋装着的鸡蛋或鸭蛋,以祈一年中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跳钟馗

自晋代以来,跳钟馗、闹钟馗,赐福镇宅就是端午节的重要内容之一;楚地会在五月端午节这一天跳钟馗,或于大门或堂中挂钟馗图,以期驱邪除害、祛凶引福

版权归原创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下载万年历APP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早期能够治愈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间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2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