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辨证不离经络
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理论为基础,运用针刺和艾灸等方法防治疾病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针灸学的辨证是在中医学辨证的基础上,结合经络形成了独特的经络辨证方法。 针灸辨证 不离经络 1、察经是诊断、分析的重要依据 察经是指在分析临床病候的基础上,对有关经脉(包括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相生相克经等)和穴位进行审、切、循、按、扪的检查,以发现异常的变动经脉。 变动经脉,是指经络诊察中发现的异常经脉。如循行部位的异常(包括经络中的形态变化)、疼痛,医者在循切诊察中的指感等,动脉搏动过盛过弱,局部皮肤色泽变化等。 察经发现的变动经脉与临床病候,有时是一致的,如咳喘病候是手太阴经变动;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咳喘病候反见手阳明经变动,心悸病候见足少阴经变动,便秘病候见足厥阴经变动。这种不一致恰恰反映出中医关于疾病传变、标本、经络理论的深刻性。 通过察经而发现、确定变动经脉,是针灸治疗学辨证过程的重要步骤,是临床“辨经”的基础,“选经”的根据。《灵枢·刺节真邪》曾明确提出:“用针者,必先察其经络之虚实,切而循之,按而弹之,视其应动者,乃后取之而下之。”在《内经》《甲乙经》的许多篇章中都讨论了察经的内容。概括起来,察经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审:包括审视和审度两层意思。审视是观察、比较体表经络色泽的异常,络脉的浮显、沉陷等,以判断经络的虚实、寒热。审度是分析、综合经络系统的全部变化,以确定哪些经脉发生了异常变动,它与临床病候的联系形式。审度应贯穿经络诊察的全部过程。 切:指切候全身体表经络的“脉动”之处,了解动脉的充盈、虚小,包括人迎、头角、颊车、脐上、脐下、足背趺阳、足跟太溪等各部位的脉动情况,并加以比较。以测知何经何络有异常变化。脉盛者为实,脉弱者为虚,实则多热,虚则多寒。 循:指循摩、推压体表经络的循行部位,了解经络下有无结节、条索样肿物,胸腹部位有无肿物、疼痛,肢体部位有无畸形、触痛等变化。 按:指按压体表局部和腧穴,特别是各经脉的原、络、背俞、募、郄、五输穴等,了解其反应变化,如喜按、拒按,按压时产生舒适感、疼痛感、麻木感等等。 扪:以掌面触贴患者的体表皮肤。比较各部位皮肤温度有无明显差别,区分寒热发于阳或发于阴,了解皮肤润泽、枯涩变化。 经络诊察仍属中医的四诊范围,只是着眼于体表经络、腧穴的诊察,目的在于了解经络的变动情况。察经是在人体自身上寻找病候的客观指征,是中医古代的物理检查方法,临床上必须熟练、细致地进行,才能取得比较可靠的诊察材料。 2、辨经是辨证核心 辨经指辨别疾病的所在经脉和累及经脉,是在察经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出现的症候分析、认识疾病的过程。 《灵枢·经脉篇》:“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非常明确地提出了经脉是疾病的反映系统,同时也是疾病的治疗系统。辨经就是根据察经所发现的变动经脉,临床病候,来判断疾病所在的经络(经脉、经别、络脉)所属,确定该经的虚实、寒热状态。辨经要点如下: 1)辨认经脉的标本传变 察经发现的经脉,有时是一条经脉,有时是两条以上的经脉,这就需要结合临床病候出现的先后、演变过程,来分析其标本所属、传变过程。 例如,某45岁女性患者,以心悸不眠1个月就诊。察经发现心、肝、脾经有异常反应。患者10个月前患肝炎,经住院治疗6个月恢复正常。上月经水骤至(已闭经1年之久),且量多,延续15天之久。此证系肝病传脾,太阴已虚,统摄失司,血下过多,心之生血无源,故悸动不宁,阳不入阴故不眠。辨其病本在脾,标在心。选足太阴经、足阳明经为治疗经脉,培补后天,滋生化之源。取隐白、大都、足三里、建里。针治10余次而安。 2)辨别经脉的虚实、缓急 察经时发现的异常经脉,还需辨别出这些异常经脉的虚实属性和虚实程度,明确其虚实、缓急。 例如,某50岁女性患者,咳喘不得卧3个月。前医或治肺或调治肺脾或从脾肾入手均未效,并曾用西药(从前用之有效)亦不愈。察经发现脾、肺、肾、大肠4条经脉均有异常反应。结合患者有自汗、恶风等症状,既往有咳喘宿疾,半年前做过子宫全摘术;肺与大肠两经反应特点是中府、尺泽、曲池明显压痛等情况。辨其病本为脾肾两经,属虚;病标为肺、大肠两经,属实;病机为太阴不布、阳明不降。 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本例标急、本缓,选太阴、阳明两经,配手足同名经的合穴,尺泽、阴陵泉、曲池、足三里,以升其清、降其浊。针治3次已得平卧,咳喘缓解。再拟治本,缓缓调之。在辨经的基础上,再根据经络气化理论,结合脏腑功能的相互影响,即可选择出最适宜的经脉,做为治疗、调整经脉。 3、病案分析 为说明针灸治疗学辨证理论的临床应用,兹举例分析如下。 例1,徐某,女,53岁,年8月28日初诊。主诉:左面湿疹半个月。患者8月初因亲人病故,情志郁结,遂发现左侧头面部有虫行感,肿胀,发湿疹,局部痒痛,3日后破溃流黄水,痛苦难忍,夜不成眠。医院皮肤科,谓“病毒性疱疹”。曾用中西药物、外敷雄黄软膏等,无明显效果,故来诊治。刻诊:左侧额部、眼睑、面颊肿胀,破溃,局部有结痂及黄色分泌物。自述奇痒,疼痛,口苦思饮,便秘、苔黄厚,脉沉滑。 经络诊察:破溃结痂部位为足阳明经循行范围,三间、合谷、上巨虚等穴有压痛反应,左侧尤为明显,左侧风池、完骨等穴亦有压痛反应。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为反应经脉。 辨证:少阳郁结,阳明失其枢转,湿热内蕴,发为湿淫疮疡之疾。 立法:清泄阳明,宣散少阳。 取穴:商阳、厉兑、左风池、左外关。 治疗经过:针治1次疼痛减轻,治疗3次后(隔日1次),面肿消失,湿疹渐收,痛痒已止,便通眠安。为巩固疗效再针治1次,予中药3剂而停止治疗。随访半年未再发此疾。 按:本例病候分析与经络诊察均属阳明,少阳范围,其性质为湿热郁结,故选经亦为手足阳明、手足少阳经,此例之辨经和选经一致。选取手足阳明经的井穴,再配合手少阳之络穴外关,手足少阳、阳维脉之会风池。较好地发挥了泻热、利湿、疏解的作用。 例2,杨某,女,52岁,年l月21日初诊。主诉:左目视物障碍半年余,加重一月。患者素有近视,戴镜矫正视力左0.3、右1.2,年6月发现左目视物不清,视野缺损(上l/3),有闪光,近一月来加剧。既往有胃病,肝炎、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等病史。刻诊:左目疼痛,头痛,流泪,左目视物不清,纳少无味,胃脘胀,夜眠多梦,苔白舌胖有齿痕,脉弦略数。 眼科检查:矫正视力左0.03,右1.2,眼底视乳头正常,黄斑区不清,有水肿,中心及周边有出血点及渗出。诊断“中心性视网膜病变”。 经络诊察:左侧攒竹、瞳子髎、风池、会宗、光明、足临泣、地五会、左肝俞等穴有明显压痛反应,双太溪、肓俞穴扪之有陷下感,表明足少阴经、手足少阳经为主要反映经脉。 辨证:肾水不足、肝脉失养,相火上逆,目系受损。 立法:清肝通络,止痛明目,择足少阳、足太阳经,此为急则治标之法。滋补肝肾治本之法当缓图。 取穴:左肝俞(火罐放血),左风池,左外关。 治疗经过:隔日针刺,3次后目痛、头痛基本消失,标证已缓。改拟治本之法,选足少阴,足厥阴经为主。取下列穴位:太溪、复溜、太冲、建里、足三里、风池。治疗至第14次,诸症均好转。 眼科检查:视乳头正常,黄斑区无水肿渗出,陈旧性出血点见吸收,无新出血点及渗出。矫正视力左0.1、右1.2,自述视野缺损无明显改善。前穴组加左光明、左睛明,针治第18次,视野缺损已消失,但3米以外,视物仍不太清楚,余皆正常。 患者回原籍而停止治疗。给予滋补肝肾之剂,以巩固疗效。6个月后追访,疗效巩固。 按:本例病本为足少阴、足厥阴两经,病标为足少阳、足太阳两经,本属阴而标属阳,治则遵“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素问·标本病传论》)故先选择足少阳、足太阳经,后选足少阴、足厥阴经,更配合足阳明经、任脉,调补后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本文来源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用药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谢谢) 石学敏院士醒脑开窍针刺法培训班 : 《中医适宜技术项目---“醒脑开窍针刺法”培训班》。培训班主旨:意在传承国医名家学术思想,普及石氏中风单元疗法治疗16岁以下小儿脑瘫、针灸止疼、半身不遂等最新科研成果,提高基层中医人员掌握针灸医学治疗心脑血管性疾病及相关并发症技术,提升基层中医人员的服务能力使中国广大老百姓的健康梦落到实处。“醒脑开窍针刺法”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评为国家科技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大医药推广项目之一。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16岁以下小儿脑瘫;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血管疾病。 : 简单:全身主要取穴仅60多个,辩证灵活,取穴精少。 易学:以面代穴,零基础即可操作。 无痛:针刺选用普通毫针,基本无痛。 安全:取穴多在四肢,简便安全,疗效显著。 特效:立竿见影,秒杀疼痛。 列举:7分钟降血压(现场测量),5分钟缓解心绞痛,5-7分钟急救脑中风。 届时,将邀请石学敏院士及学生卞金玲主任等老师讲授其学术思想、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及广泛的临床应用,学习班采用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严格规范针刺手法量学,使学员更好的掌握并应用,从而提高临床诊治水平。通过本专题班专病专治的学习,相信大家在心脑血管相关疾病在临床诊疗方面会有极大的技术提升。 : 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科技合作中心和中国中医科学院养生保健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石氏中风疗法创下了前所未有的治瘫奇迹,被世界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医学发明,人类的治疗中风的方式将因此而改变,石学敏院士因此而成为中国工程院仅有的5医院士,曾30次受到国家和政府的表彰,两度救外国政府首脑。五次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六获国家级科技大奖;创造了亚洲最大的脑康复基地,他的学术思想已经成为中风治疗领域的最新标准,目前以石学敏院士为主在天津医院创立了以医疗、教学、科研、产业为一体的亚洲最大的脑康复基地,被誉为“中风治疗第一人”。 卞金玲:天津中医院针灸科,石学敏院士助手,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针灸特需病房主任,从事针灸专业30余年,主要特长为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病、周围神经损伤等疾患。在针刺治疗神经系统、骨关节系统及各种痛症,颇有专长;尤其在治疗脑梗塞、脑出血、脑供血不足、面瘫、颈椎病和针刺止痛等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曾赴德国、日本等国,进行医疗、教学工作。在从事针灸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多名。近年来,取得科技进步奖4项,取得科研成果3项,发表论文10余篇,作为主要作者出版专著3部。 高淑红:主任医师、天津中医院针灸部病区主任、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分会专业委员会委员 专病治疗特长:从医30余年,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各种合并症,周围性面瘫、颈腰椎关节病等;擅长运用中药、针灸综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失眠、支气管炎等内科疾病。完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针刺三阴交治疗急性尿潴留的临床研究”。 张春红: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中医院针灸部针灸部副部长。专病治疗特长:从事中医临床及科研24年,师承中国工程院院士、针灸大家石学敏教授,擅长治疗中风偏瘫及其合并症、脑供血不足、面瘫、痴呆、吞咽障碍、郁证、颈腰椎关节病及各种疼痛等。发表国家级杂志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石学敏针灸全集》副主编,年,科学出版社。《脑卒中与醒脑开窍》编委,年,科学出版社。《常见病实用针灸配方》编委,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等著作。 : 各医院推拿科、儿科、中医科、理疗科、疼痛科、康复科从事推拿、软组织损伤、脊椎病、理疗、骨伤、康复、针灸、针刀等科室医师、理疗师和各从事针灸技术、推拿、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医疗保健有关人员以及儿童家长等。 : 授课时间:年8月3日—5日培训(8月2日全天报道) 授课专家:石学敏院士及科研团队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ionghuanga.com/xhxw/2819.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药有毒那ldquo以毒攻毒rdq
- 下一篇文章: 他说ldquo人命至重,有贵千金r